文学作品阅读

远方,是生命的航程:费孝通域外随笔_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港行漫笔

费孝通
随笔杂谈
总共22章(已完结

远方,是生命的航程:费孝通域外随笔 精彩片段:

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港行漫笔

人造石林

飞机下降,接近地面。初访香港的一位朋友眼望窗外,惊叹地说:这简直是人造石林。石林,我到过,在昆明市路南县的乡下,彝族阿细人地区。平地耸立千百个大小石柱,排列得相当紧密,参差不齐,高低不等,犬牙相错,确是天下奇观。我这位朋友的香港初瞥,作此比拟,新鲜贴切,十分形象。我也凑上去观望,半年暂别,一眼就看出闹市东头又耸出一片新建高楼,人造石林还在增长、扩大。

香港对我不是个陌生地方。30年代去广西调查,负伤回粤治疗,能行动时就到香港去观光。那时香港人口还不到100万,给我的印象酷似广州而不如广州繁荣;满街都是广东人,赤脚穿木板拖鞋。沿海拥挤不堪的街道和码头似乎老是又湿又滑,一片脚踏板噼啪之声,扰人听觉。

40年代,日本投降后我重访英伦,归途路经香港。由于我是英方的文化贵宾,受到香港大学校长和香港主教的殷勤招待,往来于居住在半山别墅里的上层人士之间。这里见到的是香港另一世界,英国绅士派头比不列颠更不列颠。这个世界在社会生活上和早年看到的那个木拖鞋阶层是隔绝的。论市面,我看还赶不上上海。当时由于大批大陆移民进入,人口增至160万人,其中几乎有50万人流离失所,露宿街头。

一隔几十年,我再来香港已是80年代了。最近这几年,我几乎每年都到过这地方,不是承邀专访,就是过路中转去美、去澳、去印度。每次停留时间不长,但多少也亲眼看到一点香港的新面貌。就说人造石林吧,它就是70年代兴起的。这10多年来,它不断增长扩大,连成一片。现在城市中心还遗留着一些30年代的建筑,当年的大厦被夹在摩天楼中间,显得特别寒碜,但却提供了反映香港发展的标志。

香港在150年前是个无名的小岛,只有20多个渔民村落,不到4000人。1842年英国仗其炮舰的威力,胁迫清廷订城下之盟,大概出于当时紫禁城里谋士们的逆料,要求割让的却是这区区一小块四面环海的弹丸之地。他们疑惑洋人怎会看中这个荒岛?!给就给吧。要求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庸臣们预料这个荒岛一百多年后竟会是个世界金融中心和东亚工商中心之一,当然这也太不近情理了。其实就是今天,在现实已摆在人们眼前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如实地理解香港的地位的来由呢?正是这样,我们对这个人造石林,除了惊叹它所表现人力的雄伟外,自然不免要想一想:人间怎么会出现这个奇景?将来又会怎样?50年、100年以后的事不说,12年以后的事总得多想一想吧。

要思考这些问题,首先要认识香港的现实。这是这次专程访问的目的。时间虽短,20天里所见所闻,所思所议,却有不少。说是参观,也许还是言过其实,观看有之,参与则未。有点想法,随笔写下,不讲起承转合,不求全貌完形,只是片断鳞爪而已,故称之为“漫笔”。

万里星海

白天看石林只见外形,一片兀然耸立的巨厦,几十层的高楼,看不到甚至不觉得这正是蜂房蚁穴般万头攒动的巨大立体人群。到了晚上或午夜,如果登上山顶,俯视全港,灯火灿烂真是万里星海。这时,就会冒出世外来客之感,似乎看到了每一盏灯下都聚着一堆人。那岂是星海,实是人海。天下怎么会有这些多人密密麻麻、紧紧地挤在那么小的一个空间里呢?

从空间来说香港真是个弹丸之地,一共只有约1000平方公里。就在这只有四位数字的面积上却住着七位数字的人口——540多万。如果把这么多人均匀地摊放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平方公里就有5500人。这样的人口密度,还不到摩肩接踵的地步。而事实上这里是个山冈起伏的岛屿,可供人们建屋居住的主要是一条纵深不能以里计的狭窄海岸。这540多万人如果挤在这海岸上,那就会出现有如海滨游泳场的场面了。人们要居住、要生产、要工作,只得向立体空间要面积,寸土之上重叠它几十层。这样,每个人不就可以有几尺方圆之地可以容身了吗?于是乎人工石林拔地而起。这几年来,人们已觉得沿海平地太少,凿山填海,扩大面积。新近扩建的石林和飞机跑道都是这样搞起来的。

当初英国殖民者攫取香港这个被称作“杳无人烟的荒芜小岛”时,对人口集聚之速是估计不足的。他们看中的是这个不冻的深水港口。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英帝国是想在这里扼住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商道咽喉。这点可说他们是看准了,因为至今这个港口仍是东西方之间物资吞吐的枢纽。去年香港外贸总值在3500亿港元以上。这可是个天文数字。从物资运输来说,它在东亚也是数一数二的商港,仅集装箱运输量,已在世界上名列第三。据说到80年代末,现正在扩建的工程完成后,将首屈一指。

攫取香港之初,这个殖民帝国预料不到贸易发展、人口汇集之后,这个小岛承受能力不足。光是淡水的供应,岛上的雨水能养活多少人呢?于是魔掌又伸向香港对岸的九龙半岛南端,1860年用不平等条约把这块土地割去。但还是不满足,1898年再次拓展香港的范围,把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作为租期九十九年的租界,称为新界。1997年收回香港的协议是以这个年限推算的。香港岛、九龙、新界合称香港。

如果香港仅仅满足于成为东方海运贸易中心,大概只能形成上述30年代和40年代的面貌。香港经济的起飞是近30年来的事,工业发展是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依靠的是移民的智慧和劳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了一只和南朝鲜☾1☽、日本、台湾、新加坡并称的东亚经济“老虎”。它的兴起是有时代、地理和人力的多种因素,今后它在世界经济中还将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天时、地利、人和都搞得好的话,它的前途是不能不令人侧目的。

作品简介:

《远方,是生命的航程:费孝通域外随笔》体现了费孝通在游历西方各国的同时,用一个社会学家的目光注视和观察西方世界,记录了历史与现代、政治与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为人们展示了“地球背面”万花筒般的世界。同时,他心系祖国,目光长远,将东西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对比与分析,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本书主要收录了费孝通在留学期间和访外学术交流时写作的散文。这是一个社会学家眼中的,对域外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这是一本深度和温度并存的游记。

作者:费孝通

标签:费孝通远方,是生命的航程随笔杂文

远方,是生命的航程:费孝通域外随笔》最热门章节:
1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红场小记2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席间谈絮所引起的3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外访杂写》前言4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清水人形5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访日记吃6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英伦曲7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港行漫笔8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能登三日记9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访日杂咏10第二辑 白首志不移 脚勤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