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_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关于邵洵美之杂感

梁晓声
随笔杂谈
总共40章(已完结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精彩片段:

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关于邵洵美之杂感

关于邵洵美和他的诗他在他那个年代曾广为文坛所知的沙龙以及他办刊办出版的那些事,我是知道一些了——近年对他的钩沉文章不少,我也只能从那样一些文章中了解;简直也可以说知道得委实不少了。

近日所读的一篇,是施立松所写的《“教学子”诗人邵洵美》,《作家文摘》转自《名人传记》的一篇文章。在我印象中,某时期内,《名人传记》发表了几篇对他的钩沉文章。

施立松的文章主要写邵洵美欲为已故好友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过六十岁生日竟无一宴之金而愁,不惜将一枚祖传印章卖了——斯时陆小曼已美人迟暮,牙齿掉光,两腮凹陷,形同弄堂寻常人家之老妪;而那一枚印章,乃是书画大师吴昌硕专为其祖父邵友廉刻制的,收藏价值甚高——1958年农历九月的事。

读罢感慨良多。

邵洵美在出身豪门与爱诗两方面,与纳兰性德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后者在其所处的年代不可能享有办刊办出版的自由,性格也相反。纳兰氏虽属高官二代,却抑郁寡欢,寿数亦短。邵氏却是较长寿之人,也很享受过一段富贵与任性得兼的人生。

窃以为,就心性而言,邵洵美与张伯驹、叶企孙、胡适、蔡元培们有共同之处——民国时期,虽则中国知识分子、文人之间每每分成阵营,文字战事不断,但却仍能恪守一条原则,即文化主张主义的不同,不完全影响对于彼此好人格的尊敬。

此点胡适做得甚为君子,他与李大钊、陈独秀在主义方面后来分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只有分道扬镳——但无论在李大钊、陈独秀生前还是死后,其尊敬、友谊和悼念之情,一向发乎真心实意;与邵洵美对友谊的珍视可谓同属美谈。

而对于陈独秀、刘丰农、钱玄同三位“同志”以双簧伎俩攻击林纾的做法,胡适提出过批评,曰:“非君子所为,不可以再。”

又窃以为,全部的儒家的思想,若仅以其做人之道而论,今人之说东道西,夸夸其谈,说到点子上的却不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无非便是一句话——做君子勿做小人而已。

何为君子?又何谓小人?似乎歧义多多。

然世人心中皆有一杆秤,而非多么难以区别的。

坊间的区别之法与政治人士们不同,一向的圭臬是超阶级、超主义、超阵营的。这种“超”,又一向是有底线的。卖国或爱国,是首要的底线;捍卫王道还是拥护进步,乃第二道底线。在第二道底线方面,大多数“旧”知识分子“旧”文人,又是一向较为包容的——比如对于辜鸿铭、王国维,因他们的保皇只不过是一种绝对个体的思想主张,拥护进步的人士们并不齐心协力地要置于死地“再踏上千万只脚”而后快。也可以说,比之于“你死我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共戴天”“彻底消灭”的曾经的阶级斗争神圣的圭臬,坊间的圭臬要人性得多,道德得多。往往显得很儒家,也很君子。

坊间圭臬又从不失守其底线——比如对于张勋企图以武力实行封建王朝之复辟,则几乎便是一致的声讨。

作品简介:

本书是梁晓声先生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的最新重磅力作。

作者以一如继往的冷峻而智慧的笔调、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以及充满人文理性的文字,对当代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人人生的尴尬,以及关于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评述,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人文现状的“田野调查”,也是一部深度的社会观察笔记。

在本书中,作者直视人性的软弱,颂扬人性的闪光与良知的自省,由此,我们才能获得改变与进步的勇气,并期许与拥抱光辉的未来。

作者:梁晓声

标签:梁晓声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随笔文化人性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最热门章节:
1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只想当“小知识分子”2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文化的报应3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中国“尼采综合征”批判4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5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6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沉思闻一多7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巴金的启示8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敬读静好心灵9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知识分子与“转基因”10第四部分 中国的文化修行 关于邵洵美之杂感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