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一年之痒_文化 香山·珠海·唐绍仪

张鸣
随笔杂谈
总共79章(已完结

一年之痒 精彩片段:

文化

香山·珠海·唐绍仪

珠海是座新城,满眼望去,楼是新的,路是新的,连街上的行人,大多也是近几年才来的,操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我这个北面来的游客,无论打什么交道,一点儿都不费力。这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特区城市,说起来跟深圳一样,属于一个平地拔起的现代化都市,到珠海,人说有三大“玩点”——海岛、温泉、高尔夫。洋得一塌糊涂。然而,珠海其实跟深圳并不一样,深圳仅仅是个跟香港接壤的小小渔村,最古遗迹,无非是座所城,明代等级最低的军事建制,没出过什么人,在近代的历史上,也没有什么事好说,但是,珠海不一样,这里,由于明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葡萄牙人在澳门登了陆,而天高皇帝远的广东一隅,官员们也懒得将这些红毛夷人费神费事赶出去,而中央政府也不打算认真对付,于是,西方人在古老的大陆有了块落脚地。凡是来中国的洋人,无论商人还是传教士,都要先到这里来落脚,而周围的农民,有幸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最早接触洋人的人。于是,时间一长,跟澳门相接的今天叫珠海这块土地,出现了很多奇迹,见证中国走入现代的最初的奇迹。

早就知道,珠海是唐绍仪的老家,在珠海,他有座很有名的园子。因此,到珠海,我最想看的,是跟唐绍仪有关的东西。就这样,我被珠海新结识的朋友李更,带到了共乐园,一个当年唐绍仪据说花了40万两银子建起来的私家园林。就这样,我见识了珠海被挤在角落里的“旧”。

共乐园很大,里面有山,山不高,但起起伏伏,到处都是小径,随你乱走,那天是星期天,但是园子里根本没有人,静得吓人,硕大的芭蕉树叶子,直直地横在小径上,居然一点儿踩过的痕迹都没有。共乐园里,当年的痕迹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个汪精卫题字的门柱,还算完整,再就是一些断石残片。朋友告诉我,这个园子,在“文革”中遭到很大的破坏,但不知为何单单留下汪精卫的墨迹,看来多半是因为前来造反的人不知情,因为柱子上的题款早在汪精卫出事那年就被磨掉了。园子里的建筑,只剩下一个很小的三层小楼,名叫观星阁。小楼修得糙,格局很小,楼梯仅容一人上下,阁顶有圆台,小而窄,台不高,周围又尽是高大的榕树,所以没有什么视野,只能看天,一线天而已,名日观星,倒也合适。

珠海核心区域,原来属香山县,共乐园所在,是香山县的一个小村庄唐家湾。这个小村,大概是珠海老建筑保存最多的地方之一,弯弯窄窄的小巷,两边不时见有斑驳的老墙和廊柱,多为晚晴和民国的建筑,很有点儿中西合璧的味道。这些建筑的原主人,多为当年出去混世界发迹之辈,属于中国第一批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勇敢者。小小的唐家湾,一条不过五百米长的小巷子,居然出了中国近代史上若干个顶级名人。右大买办,开平矿务局的创办人,也是中国最早的机器采矿企业的创办人唐廷枢,有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当然,最有名的,当属园子的主人唐绍仪。

不用说,明朝中叶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并且赖下来不走,给紧挨着澳门的香山人一个开眼的机会,和近距离接触洋人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在中国独一无二,那时的香港,还属于没开化的小渔村。香山人几百年耳濡目染地跟洋人厮混下来,自己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这个小地方的人不惟见怪不怪,而且胆子大得出奇,在那个大家都视洋人为怪物的年代,出了一批敢跟洋人打交道的人。有些至今说起来名声还不错——留学生,有些说起来似乎不大好听——买办。其实在当时,两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时的买办,其实是中国第一代现代企业家,他们不仅自己办厂,而且对早期的洋务企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徐润、郑观应、唐廷枢这样的洋务大老,最早的民族资本家陈启源,华侨商人娶了夏威夷公主的陈芳,都是香山人。

唐绍仪就是留学生,由他的香山同乡容闳发起的留美幼童计划,由于长江和黄河流域基本上没有人参与,最后大部分便宜了香山人,据说这还是帮助计划实施的香山籍买办徐润动员的结果,其中后来著名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跟徐润一起的一个买办,以把女儿嫁给詹家而且不要嫁妆的代价,才说动了詹天佑的父亲。其实,发起计划的容闳,也是早年家境贫寒,到澳门谋生,得以被传教士看上,被带到美国受教育,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学位,如果他不生在香山,一切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至少,这个留美幼童计划,也许就不会出台。

留美幼童最后半途而废,因为朝廷里脑袋冬烘之辈太多,太挑剔,又太警惕,担心幼童们的精神被和平演变掉,于是踩了急刹车。此时曾国藩已死,接任的洋务派大老李鸿章太油滑,不肯担责任,结果这个比日本人留洋计划还早的工程,半途而废。唐绍仪虽然考入名校哥伦比亚大学,但没有学完就回了国。尽管按道理讲,对于当时中国而言,留学生本该金贵得像钻石才对,但当时回国的留美幼童,却只能从基层做起,还处处招白眼,很多人都直接派到军舰上做水手,唐绍仪奋斗了若干年后,才混到驻朝鲜的商务机构,做临时负责人。在这里,唐绍仪碰到了袁世凯。唐绍仪给袁世凯最深的印象,不是他的娴熟的英语,而是他的责任心和胆量。在朝鲜壬午事变中,办事处的人跑得精光,唐绍仪一个人持枪立于门首,硬是把乱兵镇得不敢进门。从他留下若干文质彬彬的照片上,还真看不出他居然还有这样生猛过。从此而后,唐绍仪成了袁世凯夹袋中的英才,随着袁世凯的步步高升,他也步步高升(当然,是凭着自己的真本事)。辛亥革命爆发,主持南北会谈,将清王朝谈得归了天,接下来唐绍仪成了南北都能接受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可惜,那个年月,大家都不知道共和国的官该怎么做,唐绍仪三个月就跟做总统的袁世凯闹翻,不告而别,玩起了失踪。这都是留学的玩意儿惹的祸。民国的总理老想着制度和规则,但大总统却对民主制度一脑袋浆糊,只想着权术和彼此的交情。

唐绍仪在近代史上,属于热度比较高的人,公认属于善于把两边对立的人焊接在一起。他做的最大的事,是主持过两次南北谈判,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期间,他代表清政府(实际是袁世凯)跟南方孙中山的临时政府谈,谈的结果,中国变成了民国。第二次是在他撂挑子之后,再次半受拥戴、半自家热心地出山。从1918年到1919年,担任南北和谈南方的总代表,这次是代表孙中山和西南军阀,跟袁世凯的旧部打交道。总代表的四方大印,现在还保留在珠海博物馆里,看来当年没少用印,到今天,印的颜色还很红。只是,艰难的谈判,没有阻止军阀们南北厮杀,甚至连南方代表团的经费都是唐绍仪自己垫付的,一年下来,花掉不少银子,可是到最后,南方军政府也没有给热心过度的唐老先生报销这笔烂账。 再后来,唐绍仪做了家乡的县长。在百里的小县,继续发光发热,干得相当起劲儿。可是,名声太大,动静太大,惹得南天王陈济棠不高兴,策动县里的大兵,借闹饷为由,把他轰走。唐绍仪的晚景,没有在共东园度过,这是他的大不幸,他到了上海,一直待到抗战时期上海沦陷。最后,在孤岛上,他被戴笠的特务,误为有投敌嫌疑杀掉了。

唐绍仪建共乐园,虽是私家园林,却对社会开放,谁来都行,不收一文,共乐嘛,自撰一联云:“开门任便来宾客,看竹何须问主人。”可是,当我们进园子的时候,却发现这园子还是收费的,每人10元,虽然这联,还挂在园子的门上。

作品简介:

我曾经说过,小的时候,理想之一,就是卖文为生。实现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特别单调。每日里就是看书,写字,看书像是从书上把字一行行拆下来,而所谓写文章,按王朔的说法,就是码字,像小时候在农场砌墙一样,一块一块往上码。所以说,我的生活等于是一边拆字,一边码字。拆别人的,码自己的,码好了给别人去拆。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人,除了读的写的,都非自家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因为拆字的时候,是生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码字的时候,则是生活在自己手工的世界里,总有新鲜可觅。足不出户,一样好玩儿。

本集是作者的博文、随笔、杂文精选集。作者说他最初开博客,只是想拿那里当文字仓库,以防万一电脑出事,可以把文字恢复。后来发现博客是个好东西,每天不仅有人看,而且还有互动交流。每日浏览量日见其多,就像开办了一个杂志。在这里,可以说一点实话,说一点自己想说的话。

作者:张鸣

标签:张鸣一年之痒杂文随笔社会

一年之痒》最热门章节:
1文化 小田孝子祠2文化 来自于传统世界的NGO——平江庙会、路会组织的走马观花3文化 当前乡村治理结构的随想4文化 曾经的余杭5文化 谣谚里的北大荒6文化 安顺的小吃和麻将7文化 地戏与文庙8文化 下跪,关乎观念,也关乎利益9文化 香山·珠海·唐绍仪10文化 末世贵胄的货与色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