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一花一世界_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季羡林
随笔杂谈
总共22章(已完结

一花一世界 精彩片段: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1988年11月,我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在中文大学讲的题目之一是《从大乘佛教起源谈到宗教发展规律》。我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在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是有宗教需要的,宗教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但是,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为了繁衍后代,不致断子绝孙,又必须从事人的生产活动,这两种生产活动,同满足宗教需要是有矛盾的,宗教的逐步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两者间的矛盾的。

我在那一次的讲演中讲了六个问题:

1.佛教的创立,小乘佛教

2.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

3.小乘向大乘过渡

4.居士佛教

5.顿悟与渐悟

6.宗教发展规律

我进行论证的线索大体上是这样的:公元前五六世纪是印度古代思想上、政治上大震荡时期,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人民已经有的宗教,婆罗门教,不能满足东部人民,特别是新兴商人阶级以及个体劳动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宗教:佛教与耆那教。它们反对婆罗门,反对种姓制度,都得到商人阶级的大力支持。佛教最初的教义比较简单,无非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用另外一种说法是三法印或三共相(sāmānyalak sana):苦,无常,无我。佛教讲因缘,讲因果,符合商人资本产生利润的心理。修习方式是个人努力,求得解脱,又投合个体劳动者的心理状态,容易接受。大商人也支持,譬如给孤独长者,他们自己并不想成佛,社会不断进化,人创造的宗教也必须跟着变化。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大帝国建立后,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小乘的格局太狭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大乘思想逐渐萌芽。大乘思想是在小乘思想上慢慢成长、发展起来的。两者不是对立的,大小乘界限有时难以严格划分。我把大乘分为原始大乘(primitive mahāyāna)与古典大乘(classical mahāyāna)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上,后来的典型的大乘学说还没有完全兴起,使用的语言是佛教混合梵文(Buddhist hybrid Sanskrit)。在第二阶段上,大乘典型学说空发展起来了,使用的语言是梵文,出了一些有名有姓的大师。两个阶段共同的特点是佛的数目不断增多,菩萨观点代替了涅槃观点,拜佛像、佛塔等等。最重要的改变是在修习方式方面。小乘是“自了汉”,想解脱必须出家。出家人既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生产人。长此以往,社会将无法继续存在,人类也将灭亡。大乘逐渐改变这个弊端。想解脱——涅槃或者成佛,不必用上那样大的力量。你只需膜拜,或口诵佛号等等,就能达到目的。小乘功德(punya)要靠自己去积累,甚至累世积累;大乘功德可以转让(transfer of merit)。这样一来,一方面能满足宗教需要,一方面又与物质生产不矛盾。此时居士也改变了过去的情况。他们自己除了出钱支持僧伽外,自己也想成佛,也来说法,维摩诘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与小乘时期的给孤独长者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就是所谓“居士佛教”(Layman Buddhism),是大乘的一大特点。这样不但物质生产的问题解决了,连人的生产的问题也解决了,居士可以在家结婚。

我的论证线索简略地说就是这样。

我从这样的论证中得出了一个宗教发展的规律:用尽可能越来越小的努力或者劳动达到尽可能越来越大的宗教需要的满足。这个规律不但适用于佛教,也适用于其他宗教。

我在上面故意没有谈佛教的顿悟与渐悟,因为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是《六祖坛经》,而顿悟与渐悟是《六祖坛经》的关键问题,我想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谈。我谈这两个问题的准绳仍然是我在上面提出来的宗教发展规律。

顿悟与渐悟的问题,印度佛教小乘不可能有。大乘有了一点萌芽,但并没有系统化,也没有提顿悟与渐悟的对立。因此,我们可以说,印度没有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提出而且发展了的。

顿悟与渐悟的问题同中国的禅宗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禅宗的历史实际上非常简单,一点也不复杂。但是中国佛教徒接受了印度和尚那一套烦琐复杂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把禅宗起源问题搞得头绪纷繁。中国禅宗自谓教外别传。当年灵鹫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传法。大迦叶遂为禅宗初祖。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法予菩提达摩。达摩来华,是为中国禅宗初祖。这些故事捏造居多,没有多少历史价值。

作品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作者:季羡林

标签:季羡林一花一世界随笔散文佛教

一花一世界》最热门章节:
1佛教的倒流2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3佛典中的“黑”与“白”4《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5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6关于《大唐西域记》7唐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8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9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0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