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毛姆读书随笔_书与你 浅谈各国文学

毛姆
随笔杂谈
总共36章(已完结

毛姆读书随笔 精彩片段:

书与你

浅谈各国文学

受《星期六晚邮报》的委托,我写了三篇文章☾1☽。为了响应众多读者的需求,既便于读者阅览珍藏,又让那些没有看到过原文的读者能有一些收获,现在将它们重新印刷装订成册。委托方告诉我每篇文章写四千字,因而就算我写的比四千字稍微多一些,也只能竭尽全力压缩。说实在的,在这三篇文章中,任意拿出一篇都可以扩写成厚厚的一本书。

在前人留下的众多精神财富面前,许多读者感到无所适从,不清楚自己应该读哪些书,我的目的是列出一张推荐书目的清单给他们,清单上的任意一本书都会使读者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获得很大的收获。

我怕读者们嫌弃书单太长而心生沮丧,所以迫不得已把很多重要的著作都省掉不写了。每个作家的书我只推荐了一本,但是很少一部分作家(像简·奥斯汀、狄更斯、萨克雷、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把他们的几本书都推荐给读者,而且任何一本都严格按照我的择书标准来推荐。除此之外,我迫不得已删去了像夏洛蒂·勃朗特这样一些有才华的作家,因为篇幅不允许加进那些接近一流的作家。我还删除了所有像艾萨克·沃尔顿的《生活》和詹姆斯·莫利阿的《伊斯法罕的哈吉·巴巴历险记》这样名气不太大的书籍。这些书都能给人阅读上的享受,但是篇幅的限制促使我只列举那些大家都认可的名篇佳作。我这样做就像带着一位朋友去雕塑馆游览,虽然这位朋友有很大的热情,但是他的时间却很仓促,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使他领略到最辉煌的风景呢?我避开罗马时期的肖像,跳过古风时期的雕塑,直接把他领到希腊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面前,但是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认可那些被跳过的艺术瑰宝的价值。

这本非常薄的书不值一提,但是我相信读者们肯定会觉得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在创作这几篇文章的时候,我既不是评论家(我的确不是),又不是专业作家(如果我是作家,就会对文学有非常特别的品位),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过是对人性有些好奇罢了。在推荐一本书之前,我首先考虑的是这本书有没有可读性。

在文学教授或评论家看来,可读性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不是他们评判作品的标准,但是可读性并不是顺理成章的,实际上,在文学史中只适合学生阅览的书有很多。如今这个时代,那些和自身没有关系的书很少有人读,我下面要推荐的是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的书。读者对人对事要有一定兴趣,还要有一定想象力,这是阅读的基本素质,读者不投入也能把全篇读完的书不具有我所说的“可读性”。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很多人说读小说时读不下去,他们的理由是:太多重要的事情把脑袋塞满了,那些想象出来的人物和情节实在塞不进去了。但是我觉得他们说这话不过是借口罢了,他们读不下去小说的原因可能是对自身太过关注,导致对所有人的遭遇都漠不关心,也可能是他们的想象力实在达不到驾驭小说中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程度。

对于一个没有好奇心和恻隐心的读者来说,所有的书都缺乏可读性。读者读到的刹那间就能感同身受,这本书才算是可读的。这只是一本书众多特质中的一种,不过正是它深深吸引着读者。我非常自信地认为,我所推荐的任何一本书都能让普通读者感同身受,因为这些书讲述的都是普遍的人性。

我想在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在《浅谈美国文学》那篇文章里的叙述线索与其他两篇稍有不同。

在浩如烟海的欧洲文学里,我挑选的作品都是令我十分佩服,并且被公众认可的经典佳作。如果哪本书称不上特别出众,那么我有什么必要推荐它呢?但是我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推荐美国文学,因为它的历史比较短,如果我只列出四位作家来,我想读者们不会满意的。

当然,我们没必要区分对待美国作家和其他国家的作家,因为现在的美国文学已经融入世界,如果我把对某些美国作家的感受坦言相告,一定会使一些读者受益匪浅。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去寻找书中蕴含的价值,而不是受到权威的影响。我想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我在第一章中所写的内容:就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自身对一本书的认识,就算世界上所有人都不赞同你的观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你的观点只会让你自己受益。我觉得特别是美国人,他们对政府的专政比教授和评论家对艺术的专政更感兴趣,教授和评论家对艺术的专政只会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但是政府的专政却会令他们站起来反抗。这是一些没有对错之分的事,因为读者与书的关系就像神秘主义者与上帝的关系一样,既是自由的,又是私密的。在所有形式的自以为是中,文学可能是最令人厌恶的了,如果哪个白痴因为对某本书的看法不同于他人就轻视他人,有什么道理可讲呢?对于文学欣赏,最令人不齿的行为就是虚伪,如果有一本书被最有名气的评论家称赞,但是你却觉得它什么也不是,这又有什么令人羞愧的呢?还有一点,你最好不要肆无忌惮地诋毁那些你没读过的书。

再说说美国文学。美国文学的历史很短,著作也不多,三流作家因此能够进入主流,但是我觉得他们的作品根本不应该受到这么高的推崇。现在的美国不该再抱着爱国主义的偏见,不要只把美国作家看成美国人,还要把他们看作世界公民;要想做出恰当的评价,就要把他们和那些卓越的艺术家们放到一起对比。

写《浅谈英国文学》这篇文章时,有三部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说了下名字,我想在这篇前言里再介绍一下,以便使我自己满意。这三部小说是:特罗洛普☾2☽所作的《尤斯蒂斯钻石》,梅瑞狄斯☾3☽所作的《利己主义者》和乔治·艾略特☾4☽所作的《米德尔马契》。我写作的时候,又把这些书拿来重新读了一下,因为已经有很多年都没读过它们了。相比特罗洛普最有名气的小说《巴切斯特塔》,我原本希望读者去读《尤斯蒂斯钻石》。《尤斯蒂斯钻石》这本书很完整,但《巴切斯特塔》却更像一个系列的一部分,书里面的主题和人物都很模糊,所以要想完全理解这本书,就得把之前的几本小说连在一起读。但我的目标是给读者们推荐那些令人享受的书,并让读者们从中有所收获,特罗洛普在文坛上还没重要到让我把他那个系列的小说一个个都列出来。除此之外,在我的印象中,《巴切斯特塔》这本书里有许多夸张描写是维多利亚时期独有的,而现在它们不过被看成是无聊的辞藻罢了。

虽然更有名气的《巴切斯特塔》并不完美,但是在我又读了一遍《尤斯蒂斯钻石》之后,我建议读者们还是去读《巴切斯特塔》吧!特罗洛普在《尤斯蒂斯钻石》这部侦探小说里,把两个出其不意的情节设计得很巧妙,只是这个故事太冗长、太繁杂。虽然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很好地学习怎么去写这一题材的小说,但是三百页的篇幅本应该写出一个更加出色的故事。这本书把人物刻画得很细致,但没什么意思,而且大部分人物都很陈旧,他们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这本书给我们的感觉是:特罗洛普在试着创作狄更斯式的小说,但做得并不到位。莉琪·尤斯蒂斯是这本书里最能体现人性的角色,但很明显特罗洛普十分讨厌她,也可以说特罗洛普希望读者们厌恶这个角色,因此他创作这个人物时缺乏公平。正如不管犯人有什么样的罪过,当我们看到他在法庭上被律师恐吓时,依然会同情他一样,莉琪给我们的感觉是:她不该受到作者如此严厉的对待,因为她并不比其他人物坏太多。

读这本书不会让读者觉得困难,那些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好奇的人,读到书中关于旧时礼节和风俗的描写时,一定会得到非常大的趣味。这个评价很真实。不要对《巴切斯特塔》抱有太大希望,尽管相比之下我还是建议你去读它,因为在晚期,特罗洛普的创作已经有点儿黔驴技穷了。人们差不多把他忘了,记起他时就称他的作品具有时代特色,但我觉得这样的赞美与他并不相称。他是一个手艺人,不仅诚信勤劳,而且观察力很强。感染力是他拥有的天赋,他能把一个浅显、简洁的故事用一种直白(尽管非常冗长、繁杂)的方式说出来,但没有热情、才华和智慧,构想也不别致,他没办法仅用一句简略的、耐人寻味的句子就将人物的性格或某个重要的片段揭示出来。运用不加修饰、确切诚挚的描述,将一个已经消逝的社会形态再现,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作品简介:

《毛姆读书随笔》是毛姆的读书心得和体会,里面有他开列的书单和他对欧美作家的评点和梳理,是一本不错的阅读指导书。毛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读者。他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打量文学与人生,就有了这本书中的文字。本书汇集了毛姆对欧美文学作品的评点和梳理,以及对于哲学、文坛掌故、文学创作经验的论述,这一切都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是了解西方文学的不错途径。读完他的书,可再一次激起我们阅读的欲望。爱读书且享受阅读的人是幸福的。

作者:毛姆

翻译:郑小琦

标签:毛姆毛姆读书随笔英国外国文学

毛姆读书随笔》最热门章节:
1蒂乐生——神学与散文的狂热者 令人称道的布道词2蒂乐生——神学与散文的狂热者 塞缪尔·约翰生3蒂乐生——神学与散文的狂热者 就任大主教4蒂乐生——神学与散文的狂热者 麦酒屋阴谋5蒂乐生——神学与散文的狂热者 蒂乐生其人6蒂乐生——神学与散文的狂热者 蒂乐生的警世格言7浅谈短篇小说 才华横溢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8浅谈短篇小说 契诃夫的创作思想9浅谈短篇小说 评说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10浅谈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的时代在不断变化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