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未删的文档_没有“地下铁”,只有“地下”:最后一班地铁,1980

卫西谛
随笔杂谈
总共28章(已完结

未删的文档 精彩片段:

没有“地下铁”,只有“地下”:最后一班地铁,1980

没有“地下铁”,只有“地下”:最后一班地铁,1980

1.

贝尔纳(德帕迪约):你实在太美了,看着你我就痛苦万分。

玛丽安(德纳芙):可是昨天你还说,那是一种快乐。

贝尔纳:是快乐,也是痛苦。

这是《最后一班地铁》中,男女主角演出的戏剧《死去的女人》中最后的对白,这两句在影片里反复出现。它即是“剧中人”爱的表白,也是扮演他们的“电影角色”之间暧昧关系的透露,两厢呼应。实际上,关于这段“痛并快乐”的台词,在特吕弗1969年的影片《骗婚记》中就已经借由贝尔蒙多和德纳芙之口说过了。那部言志之作,“表示特吕弗从此脱离希区柯克,回归让·雷诺阿,因此影片前半悬疑,后半纯情……”。到了《最后一班地铁》,特吕弗的观念好像已经完全变为雷诺阿式的人道主义了,他不提那些惨痛的战争记忆,只说人们良善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焦雄屏将这部电影比作“特吕弗的《游戏规则》,特吕弗的《生死抉择》”。

《生死抉择》是刘别谦和纳粹彻底划清界限的作品,“ToBeorNotToBe”,同样也是以剧场为背景和环境的电影。特吕弗不自觉得受“刘别谦笔触”的影响,尽量把这出戏中戏编排得优雅而敏感。更具体的细节是,刘别谦电影里常幽默地出现吃饭时播放催眠曲的场面,在《最后一班地铁》里有,在其后的《隔墙花》中也更明显地出现了。

(在MK2附录的一小段记录片中,展示了特吕弗对巴黎和阅读的热爱。他常流连于旧书店,寻找有关普鲁斯特,以及刘别谦的书。)

2.

《最后一班地铁》里没有地铁。特吕弗用片名而不是画面,指出法国被占期间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躲在剧院或者电影院中,逃避现实,保持热情,但必须在晚上十一点前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战时实施宵禁,晚间在街上游荡者至少得被关上一夜。特吕弗在这部电影里,从没有用画面,特意渲染当时的社会状况,比如空袭、黑市交易、排队购买必需品,他都是一笔代过,直接而不刻意。但于此同时,一些小典故却不放过:抵抗运动者用留声机制作炸弹、当时流行的马铃薯虫害、用两根钓鱼杆暗喻戴高乐,等等。这样一来,整个历史背景被嵌入得非常得体、自然。这必然得益于特吕弗对历史情况做了非常细致研究,同时也得益于他在十分厉害的文学修养,并将其电影化。

另一方面,特吕弗将沦陷期间影史上的事件,化为情节放在电影中,这是许多影评中都提及的。最著名的是演员让·马雷为捍卫诗人导演让·考克多,大揍剧评人阿兰·拉姆贝克斯的事件。在影片中,这一事件成为表现贝尔纳这个角色勇敢和鲁莽的重要段落,他为了捍卫玛丽安,而殴打了德国人的御用评论家达克夏。另外,躲在地下的斯坦纳、代替他的幕前导演都有相对应的原型。

《最后一班地铁》对角色身份的选择和空间环境的表现,显然都淡化了法国人对那段历史难以言说的创痛和尴尬。这部电影里的犹太人不是普通裁缝,而是一个剧场老板;这部电影里没有任何关于城市的远景镜头,都是简单的室内和街道的戏,有一种“剧院一样的包围感”。特吕弗太过急于成为又一个雷诺阿,他对所有的角色有着过于人道主义的倾向,即便他们和德国人妥协、合作,甚至暧昧的往来。作为一部沦陷题材的电影,和2002年塔维尼埃的《通行证》一样,《最后一班地铁》也受到了政治方面的某些批评。塔维尼埃认为“对那些从那个不存在空想的年代里走过来的人,任何一个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都没有权利去评判”。特吕弗本人比塔维尼埃显然离政治还要远些,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沦陷和剧场的。他当时十岁。

实际上,特吕弗一直遗憾没有给《四百击》加上战时的背景。

3.

作品简介:

本书系著名影评人卫西谛精选其十年百万字影评而成的电影随笔集,共收约80篇影评,清疏优雅的文字书写了与刘别谦、雷诺阿、德·西卡、小津安二郎、费里尼、黑泽明、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马丁·斯科西斯、罗曼·波兰斯基、特吕弗、侯孝贤、李安等大师级电影人的心灵邂逅,蕴藏着这位资深影迷的光影记忆。

本书的装帧由书衣坊主人朱赢椿设计完成,电脑刻录盘的外形别具匠心,在表达光影记记、留存文字的主题上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堪称朱赢椿继《不裁》、《蚁呓》获世界最美的图书奖以来又一经典设计作品,值得广大影迷以及设计爱好者藏阅。

作者:卫西谛

标签:未删的文档卫西谛

未删的文档》最热门章节:
1去巴士底区喝杯咖啡:人人寻找一只猫,19962我将愿意原谅自己:夏天的故事,19963“当你扣下扳机时,就已堕落沉沦”:不可饶恕,19924色情、童话与希区柯克的混合物:本能,19925历史撞击过的伤口:悲情城市,19896人生和电影就在一碗拉面里:蒲公英,19857“悲哀总是存在的”:为了我们的爱,19838停不下来,全在这个空间里:舞厅,19859性格即命运的无机性诠释:不良时机,198010没有“地下铁”,只有“地下”:最后一班地铁,1980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