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梁武帝_第六十二章 向皇上叫板

黄复彩
历史小说
总共69章(已完结

梁武帝 精彩片段:

第六十二章 向皇上叫板

公元535年,南梁皇帝萧衍改国号大同。这一年即是大同元年。

这几年,武帝萧衍不停地更改国号,由天监而普通,由普通而大通,再改为中大通。现在,是第六次改国号了。或许这位年迈的南梁皇帝觉得他在位时间太长了,长得有些让人极不耐烦,于是,他便以这种频繁更改国号的游戏让自己对他的帝国始终保持一份新鲜。

无法考察武帝的这些国号的典故,我们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些带着浓厚佛教色彩的名号所象征的意义。虽然武帝在同泰寺的佛号声中日渐沉迷,但在他的心中,谋求南北统一,追求中华大同,没有哪一天不是他为之梦想的内容。

就在南梁皇帝萧衍为他的国运长久,创晋、宋以来历史之最而自我陶醉时,在北方的大地上,那个叫北魏的国家就像一截面团,在一个又一个政治家狂野的揉捏下,终于分成两半,史称东魏和西魏。历史证明,每一次的大分裂,无不以人民的血肉之躯作为代价,无论是东魏还是西魏,他们都以正统自居,并随时做好吞并对方的准备。于是,说不定是在什么时候,又将会有新的血肉之躯去为铺平通往帝座的道路而作出新的牺牲。好在无论是东魏还是西魏,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今不如昔,在强大的南梁帝国面前,再也不能横刀立马,便不得不一次次派出使者前来建康,谋求通和。这让本来就十分自负的南梁皇帝萧衍更有一种成就感,也更加相信他的以佛治国是一条成功之路。

大同元年(公元535)十一月,南梁帝国丞相徐勉病死于他的府宅,享年七十七岁。徐勉是继范云之后南梁帝国又一位重要的守门人。徐勉虽办事稳妥,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在品德和才学上都不及范云,也缺乏范云那样的骨鲠正直。临死前,武帝前来与他作最后的道别,徐勉忽然想起当年范云对他的教诲,让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千万不要随顺皇上。徐勉从床侧取出当年范云交给他的武帝亲笔书写“第一直臣”四字,顿时泪流满面,虽然他已不能言语,但武帝还是能够明白徐勉此时的心境。

几个月后,沉迷在同泰寺香火中的南梁皇帝萧衍得到他昔日好友、著名的茅山道士陶弘景故去的消息。陶弘景与萧衍,这两个不同的人物曾经因为同一种爱好走到一起,后来,却又分道扬镳。一生沉醉于道教的陶弘景死了,死在他八十一岁这一年。按照道信徒们的理解,陶弘景是飞升上天了,但直到临死前,陶弘景都没有放下这个现实世界的芸芸苍生。他留给他昔日好友的萧衍的绝笔信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王衍任散诞,何晏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陶弘景的这首绝笔诗很少有人能够读懂,连他的昔日好友萧衍也似懂非懂。陶弘景毕竟是出世的,只有出世的人才能从出世的角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所谓太平盛世的危机所在。面对这个太平盛世中士大夫们清淡成风,不务实际的现状,陶弘景预感到一场危机即将暴发。

事实上,能够从太平盛世中看到危机的不可避免者,并不仅仅陶弘景一人。早在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就有郭祖深上封一事。当时,郭祖深曾在上书中列举南梁朝政的种种弊端,共有十九条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郭祖深特别指出朝廷在对待百姓与对待士大夫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急于黎庶”而“缓于权贵”,对生活在下层的百姓是如此苛刻,对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们是如此宽宏。虽然郭祖深在上书中同时指出佛教滥殇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将不可避免,但就整个上书而言,这只是十九条中的其中一条。或许是因为郭祖深上书的言辞并不激烈,萧衍对郭祖深的上书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大同二年(公元536),又有江四子上书,指出朝廷在政治上的一系列失误,其中谨慎提到武帝将太多时间耗费在同泰寺的香火中,以致某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武帝萧衍虽然对江四子的上书略有不快,但他对上书的内容基本认同。他甚至在江四子的上书后批道:“屋顶漏雨,屋底下的人应先知道;朕居于屋顶之上,看不到屋顶下的漏雨,希望大家替朕多看着点啊,以免有一天大厦将倾。”武帝虽然是这样说,但熟悉他的大臣们都知道,随着晚境的渐至,武帝越来越好人佞已。他只愿意听赞歌,并不愿意听反调。这或许是很多老人的通病,于是,任凭屋顶漏雨,大家淋着就淋着点吧,别给自己惹上什么麻烦才好。然而总有人不肯淋这个冷雨,总有人当看到屋顶漏雨,大厦将倾,会不由自主发出自己另类的声音。

大同三年(公元537),一名叫荀济的大臣再次上书朝廷,与以往上书者的内容不同,这次荀济上书的内容只有一个:佛教误国,僧尼妖孽。同时,荀济批评武帝一味沉迷于佛教,造成南梁大厦将倾的严重后果。武帝一反过去对郭祖深、江四子上书的宽容,对荀济的上书大动肝火,当众表示要破杀戒,对荀济治以死罪,吓得荀济连夜逃往东魏。

随着这一年的逝去,萧衍已是一个八十二岁的老人了。这一年正月,当武帝在南郊完成了他每年一次的祭祀天地后,御史中丞贺琛忽然越过中书舍人朱异,将一封奏本直接递交到武帝的手里。贺琛的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武帝似乎知道贺琛上书的内容,他展开贺琛的奏本,只是在那上面浏览了几眼,就清了清嗓子说:“你终于耐不住寂寞,终于忍不住发话了,多么好啊。现在,就请你把这封精心炮制的上书当着大家的面念一遍吧。”

所有的文武大臣,包括太子、诸王等,都知道那是一封怎样的奏本了。有人开始为贺琛捏起一把汗。就在一年前,荀济的上书曾让皇上勃然大怒,荀济如果不是逃得快,或许早就命丧黄泉了。现在,贺琛居然又将一封令武帝不快的奏本直接递交给皇上,贺琛真是不要命了。

皇家祖殿明堂里一片沉寂,似乎能听到武帝衰老的心脏激越的跳动声。贺琛接过奏本,他知道,现在,他只有豁出去了。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尊敬的陛下,在我发表以下意见之前,请原谅微臣的大不敬。但微臣要说的,并非微臣一人之言,而是大家之言。”

贺琛开始对他的奏章照本宣科:“在英明的吾皇陛下的统治下,我南梁帝国日渐强大,令北方的敌国东魏臣服。为此,我强大的帝国应该适时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正可以利用这大好时机积蓄财力,以应对新的战争和各种危机。但国家苛捐杂税太多,各级官府只知横征暴敛,不顾民生危艰。百姓苦不堪言,不得不流离失所,境内户口严重减少的事实有目共睹。政府大员时常到郡、县出访,每次出访,前呼后拥,百姓不敢说话,官员满载而归。事实上是,每下去一位官员,百姓就受到一次骚扰。下级官员们垂手听从上级官员的盘剥,又借这一名目对更下一级官员加重盘剥,盘剥到最后,只有百姓遭殃。这样的结果是,虽然朝廷年年降旨要人民恢复生产,多次下令减免赋税,而百姓的负担却越来越重,不得不四处流浪。”

作品简介:

南北朝实在是中国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代,无论是在黄河以北的北魏帝国,还是在长江南岸的南方王朝,都处在一个极其混乱的时期。

一方面,士大夫们在纸醉金迷中消度着日月;一方面,下层百姓在饥饿和战乱中苦不堪言,社会矛盾极其激烈,整个社会始终像是处在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里。

自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至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的一百六十年间,南北朝各国间相互争夺、兼并的战争多达一百余起。无论是北魏还是南王朝,几乎每一两年即有一位新人通过政变的方式登上帝位。

公元494年,南齐一年中甚至三改国号,两位帝王被先后毒杀,最小的只有十五岁。真正是“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每一次新人登场,都有无数的人头纷纷落地。

相比起来,梁武帝的南梁王朝维系了四十八年的统治,几乎占整个南朝历史的三分之一。在南北朝那样一个大动乱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作者:黄复彩

标签:黄复彩梁武帝萧统历史小说南北朝

梁武帝》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六十八章 西洲曲3第六十七章 最后的防线4第六十六章 过河的卒子5第六十五章 灾难已经开始了6第六十四章 天上掉下馅饼来7第六十三章 吉梦8第六十二章 向皇上叫板9第六十一章 同泰寺的钟声10第六十章 立储风波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