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蒙曼说唐·唐玄宗_第三十六章 范阳起兵 退守潼关: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将军领兵,却是屡战屡败

蒙曼
中国历史
总共130章(已完结

蒙曼说唐·唐玄宗 精彩片段:

第三十六章 范阳起兵

退守潼关: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将军领兵,却是屡战屡败

既然上上下下都很乐观,那就开打吧!唐玄宗从华清宫回到长安,马上进行战略部署。既然封常清说可以“计日取逆胡之首”,唐玄宗当即任命他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都洛阳招募士兵,抵抗安禄山。可能有人要说,这范阳、平卢节度使不是安禄山吗,怎么又任命给封常清了?很简单,这是激励封常清,现在这两个头衔固然是个虚职,但是,你能打败安禄山,虚职就可以变成实职。封常清接受任命之后,马上就到洛阳,准备向东迎战安禄山。这算是唐朝派出的先遣队。

光有先遣部队还不够,还得有主力部队。封常清走后,玄宗又任命儿子荣王李琬☾1☽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2☽为副元帅,率军东征。这支军队由皇子挂帅,可以看出玄宗的重视程度。为了组建这支军队,唐玄宗把家底都拿出来了。长安城里的禁军,刚刚从各个藩镇赶来勤王的军队,还有临时招募的市井子弟全都编进军队里,一共凑了五万人,这也就是中央当时能拿出来的全部兵力了。这五万人由高仙芝率领,驻扎在陕郡,就是今天河南的三门峡市西边,准备增援封常清。

这个战略部署是否合理呢?应该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两个将军的人选,也算是第一流的。高仙芝与封常清可都是西北名将,而且,还是一对黄金搭档。这两个人的经历,都非常传奇。高仙芝是高丽人,长得高大俊秀,跟偶像剧演员似的。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到安西从军,才二十出头就已经当到将军,在西北边疆威名赫赫,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都留下他的足迹,号称山地之王。封常清的经历就更传奇了。他原本是中原人,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外祖父生活。可是,外祖父不知犯什么罪,被流放到安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去充军。封常清也只好追随外祖父到安西。不过,外祖父虽然犯罪,但本身也是读书人,没事就教封常清念书。这样一来,封常清虽然在边陲长大,但是,受的教育倒还不错。可是,没过几年,封常清的外祖父死了,他得自己找饭吃。到哪儿找呢?当时,高仙芝已经当到安西都知兵马使,每次出门,身边光是文字秘书就有三十多人,而且个个衣着光鲜。封常清一看,非常羡慕,也想当高仙芝的秘书。就写了一封自荐信给高仙芝。高仙芝看看自荐信,觉得不错,面试一下吧!结果一看封常清,高仙芝立刻灰心了。封常清从小营养不良,长得非常瘦弱,这也罢了,关键是他还有残疾。一只眼睛斜视,一条腿还短一截,走路一瘸一拐的。这面试哪能通过呀?当即就回绝了。可是,封常清不屈不挠,第二天又来了。高仙芝是个懂礼貌的人,也不愿意刺激他,就说,对不起,我这里文书已经满员了。没想到,封常清一听这话,勃然大怒,说:我看你是个人物,才来找你。没想到你居然以貌取人,你就不怕失去一个杰出的人才吗?听完这段慷慨陈词,高仙芝什么反应?没什么反应,扭头就走。他说,我这儿不缺人,你还是另谋高就吧!高仙芝是不缺人才,可是封常清缺饭碗啊,怎么办呢?封常清就在高仙芝家门口打上持久战。从早到晚等在高府门口,只要看见高仙芝,就跟他求职。这样待了几十天,终于有一天,高仙芝实在顶不住,只好让他当文字秘书,但是,也只是给他一碗饭吃而已,并不看好他。

可是,后来发生了两件事,一下子就让高仙芝对封常清刮目相看。什么事呢?

第一件,有一次高仙芝奉命出征,把封常清留在军部。回来之后,发现封常清已经把捷报写好,而且,捷报里面叙述高仙芝在哪个地方驻扎、哪个地方迎战、采用什么谋略、获得什么战果,都清清楚楚,简直像他亲眼看见的一样。就算高仙芝自己写,也不可能写得比这更好。这说明什么事呢?说明封常清颇有谋略、懂得用兵。从此,高仙芝就高看他一眼。每次出征,都让封常清当留后,相当于代理节度使。

就在留后这个岗位上,又发生了第二件事。封常清不是出身低吗?眼看高仙芝这么抬举他,有一个人不服气了,谁呢?高仙芝乳母的儿子。这家伙仗着和高仙芝关系特殊,根本不把封常清放在眼里。有一次,封常清在前面走,他骑着马从后面一溜烟就过去,根本不下马。这不是无视长官吗?封常清回到节度使使院,就把他召来,说:我起自寒微,你当然清楚得很。但是,如今节度使信任我,让我当留后,你这样轻视我,我的工作可就不好开展了。我只好借你的命用一用,来整肃军容。说完把他拿下,痛打六十大板,打死了。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外面拍打大门,连哭带喊,封常清根本不理。等高仙芝回来,封常清再见到他,连提都不提这件事。高仙芝呢,也不再提起,但是心里对封常清更加肃然起敬,这家伙,不仅有谋略,还有威仪,是个当将军的料啊!于是就不断地提拔他。再到后来,高仙芝调离,封常清就继任安西节度使。由此可见,这两个人都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封常清敢于担当,高仙芝心胸开阔,两个人都是百战余威,可以说是大唐最有力的两位将军。另外,他们两人长期合作,相知甚深,让他们配合作战,应该效果最好。所以,唐玄宗对他们也寄予厚望,高仙芝出发的时候,唐玄宗甚至亲自送行。

那么,他们是否能像唐玄宗希望的那样,把安禄山消灭掉?封常清一到洛阳,就知道不行了。为什么?第一,他的兵太少。他不是说要开府库、募壮士吗?现在府库是开了,可是,并没有那么多人来应募,招募半个月,也只招到六万人。安禄山的兵马有多少?十五万。这不是明摆着寡不敌众吗?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他的兵战斗力太差。全都是市井子弟,打球可以,打仗就不行了。兵少、兵差也罢了,如果多有一点时间,还可以再招募、再训练。问题是,封常清还面临着第三个困境,就是安禄山推进得太快了。我们讲过,安禄山是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整个河北地区的官都是他提拔的。所以,他从范阳一路往南打,基本上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进入河南之后,倒是出了他的辖区,而且,为了对付安禄山,唐朝刚刚任命河南节度使,应该有抵抗了吧!有抵抗不假,可是力度太小。这也难怪,自从府兵制解体之后,中原就没有武备,好多武器都是现从仓库里拿出来,早就朽了,战士们只好拿木棒当兵器,这能有多大杀伤力呀!武器不行,人也不行。安禄山打荥阳的时候,荥阳守军倒是抵抗了,可是,他们没见过战争,一听见安禄山那边战鼓敲得震天响,胆子都吓破了,从城墙上纷纷往下掉,“自坠如雨”。这怎么能挡得住安禄山的铁骑呢?这样一来,不到一个月,安禄山就已经快到洛阳,封常清哪里还有训练的时间。所以,仗还没有打,封常清已经知道没戏了。

可是,事已至此,也只能是破釜沉舟,准备打吧!怎么打呢?洛阳以东一百多里有一个重要的关口叫做武牢关☾3☽,封常清就在那儿安营扎寨,打算依托关口,坚守洛阳。刚刚到牢,安禄山的军队就过来了。安禄山的主力可是骑兵,经营了这么多年,个个如狼似虎,封常清这支刚刚组建起来的步兵哪是他们的对手?连连败退,很快就退到洛阳城。而封常清这支部队可就是在洛阳本地招募的,虽说都是市井子弟,为了保卫家乡,也算拼命了,可是,两军的实力相差得实在太过悬殊,将士们虽然英勇阻击,可是没有一仗打胜的。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就是“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一句话,就是屡战屡败。到了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的军队已经从四面八方杀进洛阳城。再打下去,好不容易聚起来的几万人都要拼光了。怎么办呢?封常清只能推倒洛阳城西边的围墙,向西撤退。官军撤走,洛阳也就算失陷了。安禄山纵兵烧杀抢掠,正好那天下大雪,皑皑白雪上到处都是一片一片殷红的血迹。这时候,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隐居,听说洛阳失守,真是五内俱焚。他在《古风》里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想想当年他写“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时候,大唐是何等风流富贵,如今成了这个样子,谁能不痛心呢?

封常清不是从东都洛阳一路向西撤退吗?撒到哪里去了?他撒到陕郡,跟高仙芝会合。本来想在那儿依托大部队再打,可是一看高仙芝的士兵,封常清更是泄气。所谓的主力部队跟自己的差不多,也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而且才五万人,这仗还怎么打?想来想去,封常清对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什么意思呢?三层意思。第一,安禄山兵锋太盛,硬拼不是办法。第二,陕郡无险可守,以我们目前的兵力,根本守不住,徒然消耗有生力量。第三,陕郡有兵无险,西面的潼关倒是有险无兵,无人把守。潼关可是首都长安唯一的一道屏障,万一敌人突破我们的防线抢占潼关,长安也就保不住了。因此,我们不如放弃陕郡,利用现有兵力退守潼关。

封常清这个建议,高仙芝怎么看待呢?我们刚才说过,高仙芝与封常清可是老搭档了,他太了解封常清,也太信任封常清,封常清的判断不会有错。现在朝廷只有这么一点兵力,一定要用在刀刃上。想清楚这点,高仙芝决定,不打了,主动撤退到潼关去。两个人赶紧组织兵力撤退到潼关,在那里整修装备,准备死守。高仙芝和封常清赶到潼关太及时了。事实上,他们刚刚站稳脚,安禄山的先头部队就已经到潼关,看看高仙芝他们已经在那里防守,只好悻悻地撤回去,真是好险啊!

可是,到这个时候,战争发展的形势可是与朝廷当初的判断相去甚远。当初封常清说要“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现在呢?不仅没能打到安禄山的老家去,反倒丢城失地,退到离长安不远的地方。相反,安禄山那边倒是一路凯歌行进。刚才我们不是说过天宝十四年年底安禄山占领洛阳了吗?就在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举行盛大仪式,在洛阳当了皇帝,定国号为大燕。

这个时候,长安和洛阳,可就各有一位皇帝了,一个是统治四十多年的大唐皇帝唐玄宗,一个是新登基称帝的安禄山;唐玄宗这边是兵败如山倒,而安禄山那边则是凯歌高唱、捷报频传。那么,大唐王朝是不是气数要尽了呢?

其实也不尽然。这个时候安禄山固然气势很盛,但是,唐朝也开始出现一些利好的迹象。什么迹象呢?首先,因为封常清的建议和高仙芝的决策,潼关守住了,这就给长安上了一道保险。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禄山的后方出现问题。我们说过,安史之乱并不是官逼民反的产物。相反,它发生在唐朝全盛时期。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并不恨唐朝。虽然变乱初期,他们在安禄山的淫威之下被迫屈从,但是,没过多久,抵抗运动就广泛开展起来了。从河北到河南,到处都有人起兵反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书法家颜真卿☾4☽人。安史之乱时抗贼有功。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谕,被杀。其创立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其书法影响极大)。颜真卿别看是文人出身,但是,钢肠铁骨,第一个拉起抵抗的旗帜,而且,四处派人联络,组织各郡反抗。本来,唐玄宗听说河北各郡都跟着安禄山跑了,非常伤心,说:“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义士耶?”后来听说颜真卿还在抵抗,不禁大为感慨。就是在颜真卿的组织领导下,河北二十四个郡中有十七个郡都重新归顺朝廷,他们推颜真卿为盟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抵抗叛军,安禄山的后方非常不稳。

作品简介:

唐玄宗领导着唐王朝迈入封建社会的顶峰,又亲手把繁华盛世送入了“安史之乱”的深渊。以史为鉴,从唐玄宗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经验得失?他的朝廷,文臣武将、文化天才灿若繁星。

他和杨贵妃演绎着千古爱情。

且看蒙曼教授讲述唐玄宗不平凡的一生,为我们活灵活现再现玄宗朝波澜壮阔的历史,解读出大唐盛世蓬勃的生命力之渊源。

作者:蒙曼

标签:蒙曼蒙曼说唐中国历史传记人物

蒙曼说唐·唐玄宗》最热门章节:
1第二十章 后位之争 废王不立武:为求一子,王皇后求助神灵、行厌胜之举2第二十章 后位之争 预谋废后:姜皎泄露唐玄宗废后的想法,惨遭流放岭南3第二十章 后位之争 武妃崛起:武则天的孙侄女文化程度高,有贵族气质4第二十章 后位之争 将门虎女:王皇后文化程度差,出身背景低5第十九章 张说下台 锒铛入狱:御史台三名官员发难,告张说三大罪状6第十九章 张说下台 宇文融发难:以张说任人唯亲为缺口,主动出击7第十九章 张说下台 封禅得罪人:张说尽显营私舞弊、目中无人的缺点8第十八章 封禅大典 封禅评价:开元中期,唐玄宗逐步走向好大喜功的标志9第十八章 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玄宗抚今追昔,同时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10第十八章 封禅大典 紧锣密鼓:解决封禅三大问题——财政、礼仪、安全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