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蒙曼说唐·唐玄宗_第十三章 宋璟守正 宋璟守正:一改姚崇的权变作风,凡事坚持原则

蒙曼
中国历史
总共130章(已完结

蒙曼说唐·唐玄宗 精彩片段:

第十三章 宋璟守正

宋璟守正:一改姚崇的权变作风,凡事坚持原则

宋璟做的第一方面的事情,就是守正——坚守正道。他一改姚崇的权变作风,凡事坚持原则。怎么叫做坚守正道呢?

第一个表现是直言极谏。上一回我们讲了,面对皇帝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姚崇是只要大事不错就行,其余能顺则顺,宋璟可就不一样了,他和唐初的魏徵一样,就喜欢上谏,而且是直言极谏。怎么直言极谏呢?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玄宗孩子的。宋璟是进士出身,以文学知名,所以,开元五年(七一七年),唐玄宗就请宋璟给王子起名字、给公主起邑号(就是公主的封号,比如说安乐公主,安乐就是邑号)。玄宗风流,孩子也多,让宋璟先各取三十个备用。本来,这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玄宗在交代任务的时候特地说一句,你在这三十个之中,单给我想一个漂亮的名字和一个漂亮的邑号,要与众不同。玄宗这话什么意思呢?很明显,他心目中有一个最爱的小王子和一个最爱的小公主了,想让他们出众一些。这小王子和小公主其实就是唐玄宗当时最喜欢的武惠妃的孩子。按说这种私下交代的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违反原则的事,帮一点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是宋璟不干。他对玄宗说,陛下,您既然当了皇帝,心就一定要公平。现在您让我单独想一个好名字和一个好邑号,可见您的心已经不公平了。您之所以对孩子不公平,当然是因为孩子们的母亲有的得宠、有的不得宠。您宠爱哪个妃子、哪个孩子,这是您的感情问题,我管不着,但是,感情不能妨害规矩、不能破坏制度,否则宫廷内就会有纷争,国家也不会安宁。现在,我已经想好三十个名字和三十个邑号,我觉得都挺好听的,也都挺有意义的。您想要特别好的,恕我做不到。碰上这么个讲原则、认死理的宰相,玄宗能怎么样呢?只能是称赞一番,回去反躬自省了。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玄宗岳父的。开元七年(七一九年),唐玄宗的岳父王仁皎死了。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与唐玄宗两人翁婿感情也不错,玄宗还当王子的时候,没少到人家家里混饭吃。另外,王皇后的哥哥——玄宗的大舅子王守一还是铲除太平公主的政变功臣。于尊、于亲、于功都不一般。所以,王皇后兄妹就恳请唐玄宗格外关照一下,比照窦太后的父亲,也就是玄宗外祖父的例子对待,修一座大坟,高五丈一尺。玄宗也答应了。可是,玄宗答应,宋璟不答应。他说,按照制度规定,一品官的坟不过一丈九尺,如果陪陵,也不过三丈。现在要修五丈一尺的大坟,这不合规矩。制度一旦定下来就不能轻易变动,否则谁还尊重制度呢?玄宗说,这也有先例啊,不是比照窦太后的父亲嘛!宋璟说,窦太后的父亲能逾制,就是因为没有像我这样的大臣直言极谏啊!那次已经错了,难道还要一直错下去吗?我之所以劝谏陛下,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成就我们国母王皇后的俭德,也成就您遵纪守法的形象啊!听他这么一说,玄宗又没话说了,王仁皎的大坟没修成,还要赏赐宋璟四百匹彩绢。

第三个例子更厉害,是关于玄宗本人的。开元五年五月,发生了一次日食。古代讲天人感应,日食意味着皇帝还得加强道德修养,所以玄宗赶紧减膳撤乐,而且发布不少制书,让宰相机构也跟着做一些处理冤案、赈济贫乏、劝课农桑一类的工作。按说皇帝这样表态也算不错了吧?没想到宋璟还是不满意,又进谏了。他说,所谓天子修德,关键是要有诚心。现在我劝陛下好好从亲君子、远小人这个角度下工夫,别光知道下制书、做宣传,搞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了。这不是公然不给皇帝面子吗?有人会说,宋璟这么上谏,不是把皇帝一家都得罪光了吗?不仅我们今天这么想,当时人也这么想。后来当宰相的张嘉贞看了宋璟的奏疏后就说,我们再也做不到宋公这个样子了。那么,对宋璟的直言极谏,玄宗怎么看待呢?《资治通鉴》☾1☽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年)的逐年详细历史。《资治通鉴》力图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后世统治的监诫,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总结得非常到位,说:“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因为敬畏宋璟的为人,即使内心不愿意,也只好屈意顺从他。为什么唐玄宗要曲从宋璟呢?很简单,因为宋璟坚守的是制度、是正道。这是守正的第一个表现。

守正的第二个表现是不树私恩。怎么叫不树私恩呢?开元五年秋天,关中平原粮食歉收,玄宗只好与政府一起迁到洛阳去,就在河南境内,崤山的山谷之中,因为道路不畅,一下子堵车了。车马都壅到一块,谁也走不了,耽搁了好长时间。按说这次交通壅堵与皇帝带的人多以及崤谷的自然地理状况都有关系,但是,玄宗心里还是不爽,就怪河南尹与知顿史没做好工作,要把他们俩免官。平心而论,这个处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不够人性。这也是圣德不周啊!宋璟此时立马上谏,说:陛下您还年轻,因为出巡时道路没修好就罢免两个大臣,我恐怕大臣们都会觉得皇帝讲排场、爱享乐,以后您再出巡,他们肯定到处搞形象工程,那样老百姓可就受苦了。玄宗一听有道理啊!马上说:你说得对,把那两个官员放了吧!官复原职。没想到,听了皇帝的处置,宋璟又反对了。他说:陛下本来准备治他们的罪了,就因为臣一句话就赦免他们,这不是把过失归于陛下,让臣子我树私恩吗?不能这么做。依我看,陛下不如先把他们免职,让他们在朝堂上待罪,然后陛下再下敕赦免他们,让他们官复原职,这样,他们不就感激陛下的恩德了吗?要知道,“功归于上,过归于己”可是古代提倡的当臣子的大美德,但是,因为它不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对臣子道德境界要求过高,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宋璟做到了,玄宗能不高看他一眼吗?

守正的第三个表现是严于律己。怎么叫严于律己呢?刚才不是讲到宋璟在广州教人烧瓦盖房子吗?宋璟当上宰相后,广州就想把这件事突出宣传,要立一块碑,上面刻上“遗爱颂”,讨好宋璟。没想到,宋璟不领这个情。他知道这件事之后,马上表态说:“颂所以传德载功也。臣之治不足纪,广人以臣当国,故为溢词,徒成谄谀者。欲厘正之,请自臣始。”意思是,我在广州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值得歌功颂德。现在广州这么做,纯粹是看见我当宰相,想要阿谀奉承。我们不是整天说要肃清不健康的政治空气吗?干脆,从我做起吧!坚决拒绝广州的请求。这叫严于律己。可是,大家都知道,上层官员讲严于律己,只是严格要求自己还不够,还要能约束家人和亲戚。宋璟怎么约束亲戚呢?开元七年,一年一度的选官工作又开始了,大批的候选人都集中到吏部。可是,候选人多,官缺少,典型的僧多粥少,候选人也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想把自己推销出去。有一个叫宋元超的人就跟吏部的官员讲了,我是宋璟的叔叔。意思很清楚,想让吏部看在他宰相侄子的面子上照顾一下。吏部不敢怠慢,宰相的叔叔,那还不是想当什么官就当什么官。眼看事情就要办成了,结果,宋璟知道,赶紧写封公函给吏部,说:这宋元超确实是我的远房叔叔,他常住洛阳,我常住长安,平时也不怎么打交道。本来,如果他不把身份暴露出去的话,我就听任你们秉公办事,该留则留、该放则放。可是现在他既然已经说出来了,那没什么好说的,只能是矫枉过正,不管他资历才干是否符合条件,一定让他落选。这不是和姚崇纵容儿子招权纳贿形成鲜明对比吗?

举了这么多宋璟守正的例子,大家可能会想,这宋璟等于处处与姚崇正面交火!姚崇柔顺,他直言极谏;姚崇搞小集团,他不树私恩;姚崇纵容儿子招权纳贿,他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亲属。这不是处处和姚崇唱反调吗?难道处处与姚崇唱反调就是好宰相?话不能这么说。宋璟也有和姚崇保持高度一致的一面呢!

这和姚崇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宋璟第二方面的表现,叫“萧规曹随”。萧规曹随大家都清楚,是说汉初的时候,萧何特别有本事,把制度都订立好了,接着他当宰相的曹参就老老实实地执行他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点都不肯改变,从而创造出汉初社会良好发展的局面。萧规曹随这个原则换到唐朝来也是一样的。姚崇为人固然是权变了一点,但是我们也说过,他的“十事要说”可是对时政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一点错都没有的。对于他“十事要说”里提出的一系列原则,宋璟一点都不否认,反而还忠实执行。唐朝北边有个少数民族叫突厥☾2☽,是个游牧民族,兵力强盛,是当时唐朝最大的威胁。不过,突厥的敌人并不止有唐朝一个,他不是强大吗?在草原上也是横行霸道,经常侵略其他民族。可是,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最怕的就是被胜利冲昏头,盲目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突厥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开元四年,突厥的首领默啜带着突厥人去打一个叫拔曳固的民族。拔曳固小,突厥大,所以突厥一开始打了大胜仗。默啜扬扬得意,带着大量的战利品返回,根本没做任何防备。结果,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回去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小小的柳树林,树林里埋伏着一名拔曳固的战士,名字叫颉质略,这颉质略眼看着默啜来了,突然从柳树林里杀了出来,挥刀就把默啜的脑袋砍下来。默啜一世英雄,多少大风大浪都经过了,结果在小河沟里翻了船。

默啜一死,问题马上就出来了。他的首级怎么处理呢?这时候,跟着默啜的突厥人惊吓之余一哄而散了,谁也没顾得上头领的脑袋,就连先败后胜的拔曳回族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烫手山芋。要知道,突厥可是北方草原响当当的主人,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拿着默啜的首级,颉质略心里十分害怕。怎么办呢?正好,当时,唐朝派了一个名叫郝灵荃的中级将领出使突厥,赶上这么大一个变故。颉质略想了想,反正突厥已经得罪了,干脆投靠大国吧!就把默啜的首级交给郝灵荃。郝灵荃捧着这颗头颅心里那个高兴啊!默啜可是唐朝的头号敌人,没想到他的脑袋竟落到我的手里。现在我把他的头带回去,这是不世之功啊!他高高兴兴地把默啜的头带回来,心想,凭我这功劳,怎么也得当个将军。

宋璟是怎么奖赏他的呢?宋璟根本没太搭理郝灵荃,就说,你辛苦了,等着去吧!这郝灵荃早也盼、晚也盼,等了整整一年,终于把新的官职任命给盼来了,宋璟让他当什么官呢?四品的郎将。按说四品官也不算小了,可是,这和郝灵荃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了。郝灵荃捧着委任状号啕大哭,饭也吃不下去,没几天,连饿带气,就死了。听了这个结局,大家是不是觉得宋璟太薄情呢?没错,宋璟对郝灵荃是薄情了一点,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很简单,因为姚崇在“十事要说”里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臣请陛下三数十年不幸边功,可乎?”不奖励边功就是姚崇订立的国策。对这个国策,宋璟完全认可。在他看来,如果厚赏郝灵荃,那其他将领也就会急功近利想打仗、想立功。玄宗还年轻,又有英雄气,难免就会受他们蛊惑,往穷兵黩武这条路上走,如果那样,老百姓不就遭殃了吗?所以,不如一开始就压制一下武将,省得他们打仗上瘾。这样,就只好委屈一下郝灵荃了。我们讲这个事情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宋璟绝不与姚崇唱反调,反倒是坚决维护姚崇的路线。这就叫萧规曹随。

综合考虑,宋璟施政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如果说姚崇是一代能臣的话,那宋璟就是一代贤臣。从姚崇身上,我们能看到唐初名相房玄龄的影子;从宋璟身上,我们能看到唐初贤相魏徵的影子。魏徵也好,宋璟也好,都表现出鲜明的儒家特色。所谓儒家特色,就是重道德、讲原则。通过对政治道德与原则的坚守,宋璟就把姚崇权诈的习气改掉,提升政治家的道德品位;但是同时,他也把姚崇的政治格局继承下来,显示了政治家的眼光。《新唐书·姚崇宋璟传》说:“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姚崇擅长随机应变,宋璟擅长坚持原则。两个人施政方式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共同让唐玄宗的朝政走向正轨。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唐玄宗的用人方略。别看玄宗此时还只是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他的用人眼光实在高超,让宋璟来继承姚崇,实在是让李唐王朝健康发展的最好选择。这个选择,不仅成就玄宗时代、成就李唐王朝,也成就这两位宰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的美名。这样的君臣遇合,在一千三百多年之后,还是让我们觉得荡气回肠。

宋璟一生耿直,也因为耿直备尝艰辛。此时,他的耿直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唐玄宗对他言听计从、信任有加。那么,这种君臣遇合的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吗?对于唐王朝的未来,玄宗到底在进行着怎样的构思呢?

作品简介:

唐玄宗领导着唐王朝迈入封建社会的顶峰,又亲手把繁华盛世送入了“安史之乱”的深渊。以史为鉴,从唐玄宗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经验得失?他的朝廷,文臣武将、文化天才灿若繁星。

他和杨贵妃演绎着千古爱情。

且看蒙曼教授讲述唐玄宗不平凡的一生,为我们活灵活现再现玄宗朝波澜壮阔的历史,解读出大唐盛世蓬勃的生命力之渊源。

作者:蒙曼

标签:蒙曼蒙曼说唐中国历史传记人物

蒙曼说唐·唐玄宗》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四十一章 盛世长歌 唐玄宗时代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3第四十一章 盛世长歌 大唐玄宗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4第四十一章 盛世长歌 唐玄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5第四十章 玄宗之死 幽禁太极宫:李辅国从中挑拨,唐玄宗被迫移居太极宫6第四十章 玄宗之死 兴庆宫岁月:触景伤情,处处都是贵妃生活的痕迹7第四十章 玄宗之死 重返长安:未到长安,肃宗即派三千精兵接驾,形同武力威吓8第三十九章 玄宗退位 玄宗退位:太子于灵武称帝,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9第三十九章 玄宗退位 玄宗入蜀:玄宗下诏书命儿子对付安史之乱,可惜天不从人愿10第三十九章 玄宗退位 父老遮留:太子主导百遮道挽留的情节,致使父子分途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