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后记

这个故事最初的原案构想,是在大约八、九年前(竟然有这么久!),袁建滔第一次向我提及的。我还记得那一晚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去了庙街逛逛(大概应该不是为了买过期的色情杂志),之前在附近一家老旧的粥店吃东西,吃着吃着就聊起它来。

最初滔构思这个“迷宫调查”桥段的动机很单纯,就是“如何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拍摄一套立体动画”。他想到一个表达形式,就是模仿“Doom”那类“第一身射击”电脑游戏,以密集的建筑迷宫作主要场景,并且大量采取主观镜头(那就省下许多主角的描绘)。

我还记得那一晚我们一边吃着(还有后来一边逛),一边兴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句替这个故事加油添醋。我一听就已经对这个故事很有兴趣,心想假如能够用动感强烈(甚至加入游戏风格)的方式,呈现香港旧区那令人惊异的风景,会是非常棒的点子(滔后来在他执导的“麦兜故事”动画电影里,某程度实现了这个构想)。

其实那个时候,它还只是一个连大纲都没有的故事雏型吧了,也搁下了好几年。直到后来滔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希望搞一套原创的东西,又重新把它挖出来讨论,而我也开始认真地写大纲和各种设定。这段时期我开始把一些很个人的想法加进去(并且成为你们在这本小说里看到的情节版本),跟原先的构想出现了不少差异。

动画最后没有拍成。不过如今以小说形式呈现,也算是暗合当初“最低成本”的那个想法吧?

另外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结局,我是坐在庙街那家四十年历史的“美都餐室”里写的。始于庙街,终于庙街,也算是颇值得纪念的事情。

(附带一提:故事开始不久出现的那家冰室,我本来就是想着“美都餐室”来写的,特别是那条楼梯。)

虽然故事里的城市没有设定为真实的香港(架空的背景是为了避免太多牵绊),不过其中的“本土元素”应该不难看出吧。写着这些熟悉的东西,很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当然写这样的旧区(再加以某程度的幻想与夸张),在一些人眼中可能被视为贩卖“异国情调”的“假洋鬼子”……不过,我不觉得“异国情调”有什么问题。换了别的说法,也可以说成是“以另一个角度看相同的东西”而已。有的时候路过旧区,看见某些特别的建筑风景,也忍不住感叹“原来香港也有这样的东西”——就是这种感觉。

写这本书之前,我当然参考过一些描述九龙城寨的书。很遗憾的是,这些书都是外国人写的。日本人对九龙城寨格外狂热,其中一本《大图解九龙城》,里面有横跨好几大版的横切面图,那种研究精神实在让人佩服。不过,其实最珍贵的是由两位旅居香港的外国人写的《City of Darkness》,它恐怕是唯一一部在九龙城寨仍有人居住生活时进行大量摄影和采访的专书。

这书也出版了日文版本,反而在香港似乎没有任何中文出版商垂青,想起来有点教人汗颜。

写这本书的同时,香港政府刚好把具有重大社会和历史意义的中环天星码头拆掉了,钟楼也变成了堆填区的废料。

不管是城市还是个人,进步与发展是必要的;可是假如把过去的记忆都掏空了,我们又凭着什么来判断,我们的未来需要什么呢?

二○○七年三月九日

乔靖夫

误宫大厦》_后记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误宫大厦后记

书籍
上一章
9/9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