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十章 战与和

引言

春秋时期“天下无道,攻战不休”,因而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列国之间无休无止的战争成了“民之残,财用之蠹”。

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天道“善利万物而不争”(8章),战争自然为有“道”者所反对。老子为人的“三宝”中以“慈”为首(67章),所以反战是他的基本立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31章)

战争带给社会的只是遍野哀鸿和满地荆棘,带给人民的更是家破人亡和瘟疫饥荒,那么统治者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发动战争呢?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由于他们要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他们倾全民之力来争夺霸主,竭全国之财来攻城略地,牺牲士卒来发泄私愤,贪欲是挑起战火的深层动因。现代西方许多思想家也和老子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罗素就认为权力的欲望和占有的冲动才是导致暴力和战争的根源(参见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恃强凌弱或以大欺小是“不道”的,而不合于“道”的人很快就会灭亡(30章)。问题是,反对不义战争并不一定能避免不义战争,如果那些“服文彩,带利剑”的窃国大盗强加我们战争怎么办呢?老子认真思考了应敌之策和取胜之术。关于战略战术老子主要强调后发制人和“以奇用兵”(57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69章)

善用兵的人不敢“为主”而宁可“为客”,不敢先发而宁可后发,不敢进寸而宁可退尺。“为主”是挑起战火,“为客”是奋起自卫;“进寸” 是甘为戎首,“退尺”是消弭战祸,后者是被拖入战争的“哀兵”,未战之前就已经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两军相争“哀者”必胜。当然老子更欣赏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无阵势可摆,无胳膊可举,无敌人可对,无兵器可执,这才算是最高明的将军。

万不得已而兴兵也只可用以自卫和济难,绝不能以武力逞雄于天下,“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30章)。他理想的社会中“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他想象的黄金时代里人间全无争斗,老少不识兵戈。

老子思考战争为的是熄灭战火。或许军事家、战略家能从《老子》中悟出不少战争智慧,历史上“领兵者”和“言兵者”的确十分推崇它,但称“《老子》是一部兵书”实属误读,说《老子》“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更是夸张。

戴建业精读老子》_第十章_战与和_引言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戴建业精读老子第十章_战与和_引言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