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三章 文人做官的瓶颈

8.一场成功的“官场信息战”

经过这件事,文彦博头脑登时清醒了,他险些赔上了下半生的仕途,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事态平息后,文彦博首先要感谢的人是京城充当眼线的干侄女,也就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张贵妃。两人还有一段渊源,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曾经在文彦博父亲麾下当门客,那时候张贵妃还小,认了文彦博为干伯父。张贵妃飞黄腾达之后,父亲张尧封已经去世了,但亲伯父张尧佐和干伯父文彦博健在,张贵妃提携了一下两位故人。

文彦博想起来当年吕夷简索墨之事,送礼的念头油然而生。没有看错,北宋名相文彦博的确是靠送礼走后门干出了一番事业。《碧云》载恰好上元节来临,节日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它是交流感情拉拢关系的好日子。文彦博琢磨着该送点儿什么呢?张贵妃给了他暗示,叫他进献“异锦”。蜀绣,四川的文化代表。帝国早在太祖朝建立了绫锦院,吸纳江浙、川蜀、湖州织锦工匠,形成宫廷绣。后世宋徽宗时期还创立了文绣院,类似今日职业技术学院。时至今日,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仍为中国四大名绣。不清楚异锦值多少钱,想必价值不菲吧!朝里有人暗示,文彦博也有心思送,事情自然水到渠成。问题又来了,送蜀锦的信息有了,但应该送什么图案?送礼是一门学问,文彦博已然参透。文彦博命工匠织金线灯笼,载莲花为锦。这是他的第一手准备,另备了一副秋千,在寒食节进献。

上元节那天,张贵妃穿着文彦博进献的“异锦”华服出现在宋仁宗面前。宋仁宗是识货的主儿,颇感惊奇,这么漂亮的锦从何而来?张贵妃顺水推舟说,这是益州知州文彦博送来的蜀锦,因为妾父与他是老朋友。说到此处张贵妃话锋一转,妾安敢贪图奢望,其实这是文彦博进献给陛下您的。宋仁宗顿时龙颜大悦,心里算是彻底记住了文彦博的名字,敢情文彦博与爱妃还有这么一层关系。

清明节的前一两日是寒食节,民间有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文彦博另外准备的礼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进献给了张贵妃。送秋千有它的深意,李清照有词《点绛唇·蹴罢秋千》,当时荡秋千是女人的专利,尤其是贵妇人。欧阳修写过一首《蝶恋花》词,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句可资证明,秋千通常是女人悲伤、惜春、感叹韶华易逝的元素之一。在寒食节、清明节这等日子里,怀念故人的情结油然而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张贵妃的斡旋下,文彦博益州秩满进入了中央,于庆历七年三月升任参知政事。

《宋史·后妃传》载张贵妃是一位“巧慧有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的女人,就是说她是一个会玩弄权术、懂得政治的女人。皇帝的妻妾有着很深的政治因素掺杂在里面,多半为了团结世家阶层、平衡各方士大夫的政治力量。张氏八岁入宫,长大之后只因为某次宋仁宗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于是她成为了传奇。张贵妃得宠幸,地位与日俱增,距离皇后的位置仅仅一步之遥。但她很清楚皇帝与后宫的政治组成成分,她没有背景、没有根基,若能保住地位甚至再进一步,光靠皇帝一个人的宠幸远远不够,朝中必须得有大臣支持,大臣的职位要在两府,要举足轻重那一种。光有大理寺丞、集贤院校理、秘书省校书郎等低级别中央官员支持起不到什么作用。

文彦博给张贵妃送礼希望能够得到她的提携,诚然张贵妃提携文彦博希望日后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双方各取所需,共同构建了利益链条。但就送礼而言,必须要承认文彦博送得高明而巧妙,既让皇帝记住了他,又让张贵妃想着他,可谓一箭双雕。可是参知政事并非文彦博的终极目标,副宰相有很多,虽然参与执政决策,但论权力当然不及一把手,所以在仕途中还得再进一步,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庆历七年(1047年),王则在河北东路贝州造反了。王则本是涿州人,属于辽国境内,因逃荒流落贝州,后来投身从戎,干得不错很快晋升。不清楚什么原因,王则于庆历七年元旦发动兵变,并被推举为东平郡王,国号安阳,年号“得圣”。麾下士兵非常有特点,脸上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与地方周旋的初期王则占了便宜,宋廷遂派知开封府明镐领军讨之。

听说明镐被贼将所破,宋仁宗发了一通感慨,说执政大臣无一人为国家分忧,没一个主动站出来率兵平叛的。张贵妃好言安慰了宋仁宗几句,眼珠子一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派人把消息秘密告诉了文彦博。信息的灵通是左右成功的关键因素。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在《难三》一文中说道:“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公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合众端偶众端,参合众事而潜暗中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意思是说“法”是外在的、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术”则是内在的,是君主驾驭群臣的必杀技。“法”愈公开愈好,“术”则不要轻易显露,因此领导不怕跟你玩公开的规章制度,耍的就是谁也不知道的权术。韩非子的思想影响了秦始皇乃至后世诸多帝王,最高领导通常神秘叵测,你想从他身上直接获取信息十分困难。所以有识之士通常结交皇帝身边的近臣,譬如贵妃、内侍官等等,以确保获取准确的信息,以应万变。

次日上朝,文彦博主动请缨,宋仁宗龙颜大悦,发挥了下文采,说“贝”字加“文”为“败”,卿必擒则矣。委任他为河北宣抚使,率兵前去平叛。文彦博送礼是为了进入中央,率兵平叛是为了获取政治资本,以图再进。想想文彦博在中央的处境是很尴尬的,他以往的政绩并未达到范仲淹、韩琦那种宣传程度,其他宰执经历也都不弱,唯独他是个新人,急需一次机会来向满朝士大夫证明他的才能与实力。话又说回来,政绩的分量其实远大于送礼,尤其在这个高度上面。送礼为了建立关系,获得登堂入室的资格,若想再进一步,送礼就不起作用了。

关于扑灭贝州王则起义的记载,有两个不同版本。《碧云》记载,前线总指挥明镐眼瞅着要剿灭贼人,文彦博适时地出现,白捡了一大功劳。《宋史·文彦博传》记载:“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渑水燕谈录》也有“明镐加讨,久无功。参知政事文彦博请行,仁宗欣然遣之”的记载,文彦博到了前方战场,发现城南地势低洼,于是一面命士兵佯攻,一面组织工兵队挖掘地道,杀进了城中,十天攻克,俘虏王则等贼首。不管怎么说王则起义失败了,文彦博因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年四十三岁,达到了仕途的顶点。

文彦博虽是一位文人,身上却没有文人的那么多通病。虽也犯过错误,但及时悬崖勒马摆平,凭借政绩资本与裙带关系迅速上位,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政治阵营。送礼、信息、政绩是他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文人做官有着诸多瓶颈,文彦博身上几乎找不到弱点。仕途晋升表现抢眼,接下来如何保住来之不易的禄位成了文彦博当前的目标,但在初次与同僚的斗争中却铩羽而归。

庙堂往事》_第三章_文人做官的瓶颈_8.一场成功的“官场信息战”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庙堂往事第三章_文人做官的瓶颈_8.一场成功的“官场信息战”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