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五章 当官是一门技术和学问

4.懂得如何处理身边的“小事”

领导,顾名思义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整个过程中,作为领导者没必要身体力行,什么事你都亲自干,要下面的人干啥?领导的主要工作是传达精神、指出工作目标、检验工作进度等等,当然偶尔的亲力亲为是表现领导良好形象的机会,譬如挖坑种树、扫个大街什么的,无关紧要的工作,完全可以定位为“秀场”。官场中有些事情需要领导者去做一做,哪怕做个样子,透露的信息积极且有力。

《东轩笔录》记载,宋仁宗某天起来对近臣说,昨晚上因为想吃羊肉,睡不着觉。侍官说,为何不降旨取索?宋仁宗说晚上杀羊,害物多矣。宋仁宗有所顾忌,不因一时兴起随意而为。他很清楚这点,领导者当树立良好的形象。晚上降旨杀羊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传出去影响不好,说不定次日办公桌上会出现一堆弹劾他的子。因一时嘴馋,引起谏官攻击,犯不上。此言一出,左右侍官皆呼万岁圣明。白天宋仁宗在苑内溜达,回宫后向嫔妃要水喝,渴得不行了。嫔妃不理解就问他,为什么不在外面喝水,反而回来喝?宋仁宗解释说,不是不想喝水,我来回溜达谁也不清楚我要干啥。管茶水的人溜号,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要是要水喝的话,必然有人出来谢罪,算了吧,忍一忍回来喝。

如果实情真如宋仁宗说的这般,且问他为什么要与嫔妃说得这么清楚呢?他完全可以一句“渴了想喝水”敷衍过去,完全没必要演得很渴的样子,然后绘声绘色地说理由。一来宋仁宗想通过嫔妃之口向外界侍从官表现出仁德形象,二来嫔妃听后定然会将此事处理好。那位司茶者必将受到警告,以后不再有第二次。处理这件小事,大领导自己出手有高射炮打蚊子之嫌,再者说后宫有管理人员,皇帝虽然最大也没必要把手伸到人家的工作范围内,宋仁宗明白“越权”的道理。

宋太宗赵光义身上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宋代文化发达,皇室内出现了很多著名书法家,如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南宋皇室赵孟等等。宋太宗的书法与他们无法相比,但也有很深的造诣。当时翰林院侍书有个叫王著的,掌管文书、陪着皇帝练书法。王著深得王羲之书法精髓,宋太宗每写作品拿给他看,王著说尚未写好。每次都是这句评语,就有人问为什么。王著说皇帝书法已经非常好了,如果说写得好,只恐陛下不再用心。宋太宗就这样夜以继日地练习,某次练得入神,不知不觉墨没了,左右侍官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宋太宗挽起袖子自己磨墨,正巧侍官回来一看吓得面无人色,跪地求死罪。宋太宗摆摆手,多大个事儿啊,起来吧!

宋太宗与宋仁宗身上发生的小故事雷同,皆是身边的侍从官犯了错误,通过两人的表现可见他们的确是合格的领导者,懂得如何处理身边的小事。不管有演戏成分还是真的亲力亲为,目的总之是相同的。有时候,领导一个简单的小工作,能够给身边人一个警醒。如管茶水的、伺候笔墨的,他们是小角色,犯点小错误在所难免。动不动就杀,效果反而不好。明代嘉靖皇帝对待宫女侍从非常严苛,近乎变态,动辄打骂,大开杀戒,最后导致长期生活在暴力阴影下的宫女不堪忍受,趁着他熟睡的时候差点没把他勒死。

宋人说宋仁宗执政时期的“仁宗盛治”超过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有待考证。单单就纳谏而言,宋仁宗丝毫不逊色于唐太宗,这方面他做得最好,最能体谅下属的感受。《邵氏闻见录》载,还是那个谏官王素,枢密使王德用给领导进献了一名绝色美女,宋仁宗非常中意。官场中没有不透风的墙,被谏官们知道了,王素弹劾这事儿。王素父亲王旦是真宗朝宰相,君臣长期和谐,所以宋仁宗笑道朕是真宗子,卿是王旦子,咱们这层关系跟别人不一样,属于世交啊!王德用进献美女的确有这事儿,在朕左右,亦甚亲近,且留之如何?哪知王素不领情,反而说臣之所论正恐亲近。气得宋仁宗无话可说,他在真宗祭日时表现孝道,百善孝为先嘛,同样清楚万恶淫为首,找不到任何反驳谏官弹劾的理由。如果强行留在身边,那么以前做的形象工作会因此毁了,别假装清心寡欲了,你就一色魔。宋仁宗只好退让一步说王德用所献之女,各支钱三百贯,即令出内东门,行了吧?宋仁宗抬起袖子假意哭了两声,王素见领导服软了,也给了他一个台阶,说陛下既然同意臣的意思,没必要那么着急遣之。言下之意,就当我没说。宋仁宗笑道,虽然我是皇帝,但也是人啊!如果那名美女黯然神伤不肯离去的话,那这事儿就过去了。王素点头答应,然而万万没想到内侍官动作迅速,回报宫女已经走了。宋仁宗这个恨,又拿他们没办法!一生气连续遣宫人三十多名,给王素一个正面答复。

宋仁宗说得挺实在的,领导也是人,当然少不了人性的东西。没办法,谁让你坐在了那个位置上,必然会有很多人在意你、关注你,因为自古以来各种天王巨星都没有政治明星的点击率高,所以最高领导必须要做出一个体谅下属的形象来,哪怕是演个样子,那也表示你做了,总比没做要强。《后山谈丛》中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宋仁宗请客吃饭,当时有一官员进献了蛤蜊。其时是秋天,海鲜运送到京师着实不易。宋仁宗顺便问了句,这玩意多少钱一个?官员照实回道每个千钱,一献凡二十八个。宋仁宗这么一算,登时拉长个脸,把筷子一撂说,反腐倡廉是我朝一直提倡的长期工作目标,今天这一筷子下去就要二十八贯钱,吾不堪也。于是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宋仁宗演了一把,变相体谅了下属,首先来说官员进献海物,一片赤诚之心天地可鉴,但这与本朝倡导的工作目标相悖,作为领导的又不能把那名官员拿出去斩首示众,那样的话以后谁还敢跟你一起吃饭呢?如果处理该官员,则又与人情相悖,处在两难的境地。再者说从文中能看得出来,蛤蜊已然做好了只等下箸。浪费有罪,恐怕宋仁宗应该清楚,但是为了达到“戒尔辈为侈靡”的目的,只好忍痛割爱,秀一把!

体谅下属这块儿众多帝王都会,必备演技之一,需要注意演技的火候及现场感的把握。如果演得太假,则给下属一个做作的姿态;如果演得过于含蓄,下属很可能领会不到领导的精神。在这方面宋哲宗做得最佳。《石林燕语》记载,宋神宗驾崩了,契丹派使臣前来悼念。当时哲宗初立,只有九岁,因契丹人穿的衣服与宋人不同,宰相蔡确担心宋哲宗乍一见害怕,就形容了下契丹人的形象,阐明此事。连续说十多句,只见宋哲宗不闻不问,看来小皇帝的确害怕了。蔡确说完话,哲宗突然问道,他们是不是人?蔡确回答当然是人,只是他们是夷狄。哲宗大气凛然地说,既是人,怕他做甚?蔡确心里的包袱一下子落了地,他的担忧忽然变成了恐惧,悚然而退。

宋哲宗当时是个孩子,可能真心说了这句话。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他从小生长在深宫内院,耳濡目染了一些权力斗争,一定从父亲神宗身上学到很多为官之道。纵观一生,宋哲宗是位少年老成的皇帝,有乃父之风。十七岁执政,追贬了死去的司马光,将苏轼、苏辙等变法反对派赶出朝廷,重新启用改革派,恢复了熙宁变法中对人民有益的条款,停止与西夏谈判,出兵征讨,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可惜二十四岁病逝。宰相蔡确反反复复地解释,无非是怕我一小屁孩没啥政治经验,给大宋丢脸。哲宗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我虽小但别小瞧了朕。

庙堂往事》_第五章_当官是一门技术和学问_4.懂得如何处理身边的“小事”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庙堂往事第五章_当官是一门技术和学问_4.懂得如何处理身边的“小事”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