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段祺瑞政权_下篇 段祺瑞政权 第七章 再造民国,段阁复起

唐德刚
中国历史
总共14章(已完结

段祺瑞政权 精彩片段:

下篇 段祺瑞政权

第七章 再造民国,段阁复起

——皖系始末之三

我们曾经提到,在袁世凯留下的烂摊子中,黎段二氏首先就为着个人的“意气”和小小人事的纠纷(徐树铮和孙洪伊),闹得不可开交。将人比人,我们写历史的可以大胆地说,黎段二人还都不能算是“小人”。他二人都还算是有气度的政治家。君子之间的意气之争,如上所述,尚且不能化除,一旦碰到更复杂的、小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就治丝益棼了。这就是在民初,几乎把国家闹翻,其后遗症至今未了的所谓“参战案”。

政治皮球没完没了

在美国正式邀请中国参战之前,中国国内的各派政客,已为参战与否,吵得不可开交。早在袁世凯时代,二十一条交涉之前,中国外交人员就为“调停欧战”,出了一大乌龙,而腾笑国际。原来那时刚当选美国总统的威尔逊,有意调解欧战。事为中国驻美公使夏偕复所知。夏乃自作聪明,认为调解欧战,中国的袁大总统,最为适合,乃未向北京请示,便径往美国国务院向国务卿建议,说袁大总统有此意向。华府上下闻报大惊,乃电嘱美国驻北京公使芮恩施(Paul S. Reinsch),一探究竟。始知是一大乌龙。袁总统闻报大怒,外交总长孙宝琦引咎辞职,乃有密派顾维钧使美之决定。顾氏在华府接篆未几,美国便正式参战。

斯时袁世凯已因帝制而暴卒。顾乃密电北京国务院,力陈中国参战之重要。其最主要之论点,为日本竟不顾中国之存在,而在国际交涉上,以东亚唯一代表自居。协约国之英法二强,不特早已承认日本之代表权,并有暗中缔结之密约,以加重其法律根据。美国在各方压力之下,也与日本订立《蓝辛-石井协议》(Lansing-Ishii Agreement)☾1☽,以“地缘关系”为遁词,予以变相许诺。顾氏认为,欲突破此一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国非参战不可。国务总理段祺瑞对顾之建议大为折服,乃不顾各方反对,决定中国非参战不可,终于引起政潮,余波至今未息。当我个人在四十年前与顾氏细谈参战政潮时,曾就各方史料,作出最详细之纪录。

最近笔者为撰写本篇,曾复查《顾维钧回忆录》之中文译稿和英文原稿,始知本稿当年在哥大打印期间,被过度删节,文气每有错接,而形成错误,甚是可惜可叹(可能是当时主持者,为节省助理费用所致)。谨补志于此,盼今后使用者慎之。

参战案,原只是政府政策之制定的问题。在一般正常的国家里,不论是君主或民主,正反两方,都要遵守“法律程序”(due processo flaw)进行政策辩论。是正是反,一二三就决断下来。除非是一国之内的政治社会问题,发生了无法解决的死结,像美国内战前所发生的“奴隶问题”。北方废奴,南方留奴。这个一国两制,双方都牵涉国计民生的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因此一拖数十年,无法妥协。最后南方主张,干脆把“两制论”,变成“两国论”,使南北两部,各成一国,各自分治,各自独立了事。但是北方人民,在林肯总统的领导之下,却要维持美国统一,不许南方搞“分裂主义”,这样一来,南北战争,避免不了,就打起内战来了。结果南方的枪杆没有打出政权来,北方的枪杆维持了国家的统一。

我们中国那时的“参战案”,并没有那么严重嘛。参战与否,也是一二三就可以决定的政策嘛。它之所以变成没完没了的政治皮球者,是踢球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题发挥罢了。更惨的则是这场球赛,原也没个胜负的规则,因而它就踢得没完没了。最初双方所争的原是制度上的纠葛,渐渐地就变成二人你死我活、有你无我的意气之争了。

最不可恕的是黎段二人之下,还各有一群趋炎附势、幸灾乐祸、浑水摸鱼的小政客,来推波助澜,把府院两方,拖到毫无妥协余地的绝境。这群环绕着黎元洪,以秘书长丁世峄为首的小政客,是所谓“四凶”☾2☽;而围绕着段氏,则是以傅良佐最为激烈的所谓“四大金刚”☾3☽。下节所说的“公民团”包围国会的下流闹剧,就是傅良佐一手制造,而段竟毫无所知也。俗语说,阎王易处,小鬼难缠。他们这寄生于府院之内的两组“小鬼”之间的世仇,竟远远超过这两大“阎王”之间的宿怨。因此双方都把参战案,当成个政治皮球,就踢得没完没了了。

更可悲的是,黎段二人,都还算是正派人士,不是那种心狠手辣流氓式的独裁暴君。正因为如此,他二人都易为群小所包围,听信谗言。黎元洪原是一位每“为左右所左右”的菩萨;而耿直的段老总,号称“刚愎自用”,却每每变成“刚愎他用”(参见杜春和编,《张国淦文集》,2000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北洋从政实录》诸篇。张氏湖北人,原为黎元洪的同乡好友,亦为段所信任,在府院之争最激烈时,担任段的秘书长,折冲于黎段之间,深知二人斗争的内幕,所言亦颇多持平之论,值得推荐。还有章伯锋、李宗一主编的史料丛书《北洋军阀(1912~1928)》,第三卷搜集有大量新史料,颇值玩味细读。至于陶菊隐、李剑农等古典巨著,也未可偏废)。

不但要绝交,还要宣战

长话短说。国务院于1917年3月3日由国务会议通过“对德绝交”,而黎总统却于翌日拒绝用印。国务总理段祺瑞,乃以去就相争,并于3月5日,声言辞职,躲往天津私邸,向黎总统摊牌。黎不得已,乃请副总统冯国璋,专程赴津劝说,并怂恿国会参众两院,于14日一致通过《对德绝交案》。可是对德绝交,和对德宣战,还有一段距离。宣战之权既然操诸国会,段总理乃进一步向国会施压,要求国会立即通过《对德宣战案》。国会之内的老国民党系,和进步党分子,这时为着制宪和其他小问题,正在搞“肢体抗争”(且用个目前台湾的政治术语),吵闹不休,对宣战大事,无暇讨论,有意拖延,而迟疑未决。拥段人士,尤其是所谓“四大金刚”乃迫不及待,怂恿段氏于4月25日,在北京召集一个“军事会议”。出席者凡二十余省区的督军、都统、代表等数十人。大会一致通过,拥护政府的参战政策。且派出军人代表晋见总统,并招待国会议员,甚至遍访协约国驻华使领,对宣战案加以大力推动。

军事会议之不足,最荒唐的却是所谓“公民请愿团”之出现,并于5月10日,实行包围国会,强迫国会通过《对德宣战案》。由傅良佐所一手制造的这个“公民团”,实在是个最荒唐、最下流的政治工具。它是一些便衣军警,另加一些用小钱收雇的游民和地痞流氓,甚至乞丐娼妓,总共数千人,自称“公民请愿团”,把国会团团围住,以断绝饮食等下流方式,强迫国会议员,投票通过《对德宣战案》。这种下流的勾当,在当时不但激怒了“反派”人士,连“参派”议员也不以为然。对德宣战,就更难不宣不战了。

作品简介:

袁氏当国,袁后中国,几乎封尘的遗稿,劫后重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糟乱的一段时期,应该就是民国初年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还是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的政府。地方军头还不能目无国家法纪,随意横行的。野心政客虽然也难免结党营私,但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之内,纵横捭阖,多少还有些顾虑。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王纲解纽,全国皆兵,政客纵横,中国近现代史才正式进入一个所谓“军阀时期”了。

一念之差做皇帝的袁世凯,闻国会而头痛色变的段祺瑞,全无班底的孤家寡人黎元洪,貌似菩萨浑浑而有机心的辫帅张勋,天生领袖文盲大总统曹锟,锋芒毕露的“飞将军”蔡锷,早年当“胡子”最后主政中枢的张作霖,内战绝不再打了的张学良,善于观风的山西阎锡山,全国知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纵横捭阖的老政客孙洪伊,旧式官场代拆代行的徐树铮,手无寸铁的梁启超,疯名远播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唐德刚故世之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开始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遗稿重新编译,终使本书得以问世,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因此呈现“民国史军阀篇”。全书分为“袁后中国”、“段祺瑞政权”与“外篇:民国史军阀篇余绪”三部分,主要描绘袁世凯死后的政治乱象,阐述北洋军阀和政客的争权夺利,实力派段祺瑞脱颖而出,掌握大局的经过,综论黎段府院之争、参战案、宣统复辟、孙中山南下成立护法政府等历史问题,兼而探讨桂系、奉系军阀的兴衰始末。作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言人所未言,值得细读。

作者:唐德刚

标签:唐德刚段祺瑞政权历史中国近代史民国中国历史

段祺瑞政权》最热门章节:
1外篇 民国史军阀篇余绪 第十一章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2外篇 民国史军阀篇余绪 第十章 论桂系3外篇 民国史军阀篇余绪 第九章 民国军阀概述4下篇 段祺瑞政权 第八章 谈谈打打的护法战争5下篇 段祺瑞政权 第七章 再造民国,段阁复起6下篇 段祺瑞政权 第六章 皖系政权的发展与“参战”的纠纷7下篇 段祺瑞政权 第五章 段祺瑞和所谓“皖系”是什么回事8上篇 袁后中国 第四章 “护国运动”的宏观认知与微观探索9上篇 袁后中国 第三章 民国史军阀篇四圆四方图解10上篇 袁后中国 第二章 袁世凯留下的烂摊子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