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_第十二章 是战?是和?张、杨将军为国牺牲自我

汪新王相坤
中国历史
总共13章(已完结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 精彩片段:

第十二章 是战?是和?张、杨将军为国牺牲自我

★蒋介石提出解决西安问题的方案,意在拆散西北“三位一体”。处在困境之中的杨虎城,决定以战促和,迫使蒋介石放张,中共支持这一战略设计

★东北军内部形成两派,少壮派主张与南京冲突到底,救出张学良;主和派主张接受南京的条件,徐图救张。“战”与“和”的冲突导致了东北军的分裂

★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后,坚持原则继续与国民党谈判,促使蒋介石履行抗日承诺,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举国团结抗日御侮的局面终于掀开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新页

张学良送蒋回京后迟迟未归。

1936年12月26日下午1时许张学良飞抵南京,在洛阳换机后引发的些许不快并未使他想得更多,因而当他到达南京见到东北军的旧部荆有岩、鲁穆庭时仍掩饰不住他把天戳了个大窟窿的快意,一见面就兴奋地说:“(我)为国家的抗日办了一件大事,蒋先生答应一致抗日了”,“我明后天就要回去”。

27日上午,荆等再去看他,张学良说:“我尚有事,今天走不了啦!要迟几天走。”

按他在行前所下的手令说“最迟三五天”的期限,12月31日应是回西安最迟的时间了。但这一天,西安方面不仅没有张副司令回归的任何讯息,而且传来一个令人惊愕的坏消息:张学良将在南京受审。

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元旦,这一消息得到确认。几天过后,虽然张学良被判的10年徒刑得到赦免,但赦免令却留下了一个超越法律的“尾巴”——“由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什么叫“管束”?

此时的中华民国法典上找不到这个词汇。按照今天的说法,类似于“管教”,即对某些有罪行的人,由政府和群众监督教育,使之改过自新。但这种被管教的人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地生活、工作,只是他所从事的活动需要受到某些监督。而张学良显然不属这种类型,他自被宣判以后即失去了人身自由。

那么,对张学良的处置适用了什么法律呢?也就是说张学良今后的前途是什么呢?是继续被关押?还是能够被放出来?人们找不到法律依据,因而谁也说不清楚。

这不能不引起西安方面的极度不安。

引起西安方面不安的,还不光是张学良的安危问题。蒋介石还要彻底拆散西北的“三位一体”,迫使张、杨的部队完全置于南京的控制之下。1月1日,蒋介石召集军委会办公厅主任朱培德、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参谋本部厅长林蔚等,举行会议,确定西北问题的方针。会后,根据会上确定且由蒋介石提出的政治为主、军事为辅的方针,以及“用军事压迫手段,迫使西安就范”的行动策略,蒋介石立刻部署5个集团军的兵力对西安形成夹击态势。

东线:以顾祝同为总司令的第一集团军,辖10个师,位于潼关以西至华阴、华县,沿陇海路西进;以陈诚为总司令的第四集团军,辖10个师,位于第一集团军右翼,沿渭河北岸西进;以卫立煌为总司令的第五集团军,辖4个师,置于第一集团军左翼,在潼关以南的商、雒一带,从东南方向威逼西安。

作品简介:

本书除依据以往的既有历史材料,还吸收了近年来俄罗斯陶家档案馆解密资料等最新史科和史学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1936年发生的旨在发动抗日救国的“西安事变”作了全景式的纪实再现。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发动初衷、历史贡献,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将渡诡云谲的事变导引为举国抗日御敌局面形成的开端,也作了记录式的客观反映。该书既可作为近代史工作者、大中专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始末的史学研究专著,也是一本供青年学生及大众读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的通俗历史读物。

作者:汪新 王相坤

标签:汪新王相坤西安事变民国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最热门章节:
1尾章 功乎?过乎?青史千秋有评说2第十二章 是战?是和?张、杨将军为国牺牲自我3第十一章 送蒋?扣张?蒋介石背信弃义4第十章 放蒋?扣蒋?西安内部又生歧见5第九章 “攘外”?“安内”?释蒋协议终于敲定6第八章 国仇?党恨?共产党力促和平解决事变7第七章 讨伐?和解?南京内部争斗激烈8第六章 审蒋?放蒋?英美日苏斗智斗法9第五章 为国?求生?张、杨将军扣蒋成功10第四章 撤张?捕蒋?西安城“风雨欲来”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