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_第二十章 光武为何称中兴

张嵚
中国历史
总共28章(已完结

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 精彩片段:

第二十章 光武为何称中兴

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有一个很出名的词叫“中兴”。所谓中兴,就是在一个王朝处于衰落甚至到了灭亡边缘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一段励精图治的时期,通过内外政策的调整,使这个王朝挽救危机的局势,重现繁荣的胜景,这样的时期,就是为无数封建士大夫以及百姓神往的“中兴”。

在中国历史上,“中兴”的时候不少。汉唐宋明清五大封建王朝,都有过让封建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中兴”时代,但是大多数的中兴,往往都有两个毛病:一是这些中兴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大多都是某一个君王在任时期,而且会随着这个君王的过世,就戛然而止;二是这些中兴,大多数都是通过对体制内政策的重新调整实现的,中兴的过程,也多是表面的繁荣,内在的矛盾隐藏得很深,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兴的“含金量”,其实就打了折扣。如果真的要说哪一个中兴是名副其实的话,那么东汉开国的“光武中兴”,是其中无可争议的“第一中兴”。

有关“光武中兴”的历史评价,历代的史家赞美甚多。比如东汉时期的学者张纯就曾说“(光武)兴于匹庶,荡跌天下,诛除暴乱,兴继祖宗”。后世的赞美也很多,比如南宋时期的陈良更说“古今中兴,无过于此”,显然是至高无上的评价。之所以评价很高,还是因为光武中兴的成就,不但结束了西汉以来战乱的局面,重建了一个汉朝盛世,且这场中兴的沿革,并没有因为刘秀的过世戛然而止,相反继续发展,持续之后的几代人。无论从持久程度还是“GDP成就”上,光武中兴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当之无愧的。

且来看看,真实的光武中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

后人说光武中兴的成就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刘秀登基即位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非常残破的烂摊子,甚至比起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来,他面临的困难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秀初即位的时候,当时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就曾有言“祸害未解,兵连祸结,刑法弥深,赋敛越重,夫妇离散,庐落丘墟”。因为从王莽末年开始的连年内外战争,汉帝国的经济破坏极其严重,根据人口学家的统计,在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的战乱中,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国人死于战乱,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西汉帝国的旧都长安周围甚至堆满了尸体,长年散发着腐臭的味道。而比西汉开国更严重的,就是东汉这时期的连年大规模瘟疫,与匈奴战争以后,从草原上传来的各种瘟疫,开始在中国大范围地蔓延,当时的中医对这些新出现的“超级病菌”,几乎没有任何好的办法。尤其是鼠疫,在当时中国,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比时知名的士大夫阶层,对于新建立的东汉政权,还普遍采取观望不合作的态度,特别是富有声望的名门们,都多次拒绝过东汉政府的召见。而且边境的问题也越演越烈,匈奴趁机侵扰边关,汉帝国的边防几乎是烽火连年,内外交困的局面,就摆在了刘秀的面前。

对于光武中兴采取的各种措施,各类历史学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主要的焦点,都集中在刘秀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各种政策上。事实上,刘秀之所以能够迅速的让国家从战乱的破坏中走出来,稳定国家政局并且恢复经济,有一个和刘邦不同的原因,那就是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之前,首先集中中央的威权。这就是东汉与西汉最大的不同,西汉采取的是道家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即鼓励民间自然经济自由发展,国家并不做太多的干涉。东汉却不一样,东汉崇尚的是儒家大一统的学说,讲究的是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用国家的力量整合资源,使得经济高速腾飞,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刘秀在整治国家之前,首先整治的,是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

刘秀当时对政治制度的整治,如果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强化皇权,限制外戚。即用行政改革的方式,让他的个人意志迅速成为国家的主体思想,并且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之中。

首先一条,就是加强中央对方的行政控制。

东汉在建国的时候,大体的国土面积与西汉差不多,国家以郡县作为地方政权,全国一共有118个州郡,从地方区划的数目上看,东汉的地方郡县数量远远大于西汉,这正是为了分散地方的权利,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权。与此同时,汉武帝时期曾经临时设置的十三道刺史,被刘秀改革为常设机构。刺史负责治理其境内的管理,并且有领兵、发兵的权力,传统的地方州郡官员,其权力已经被大大地削弱。同时,刘秀因为人口减少,在全国开始了“县城合并”运动,在全国裁撤了大批地方县城,将县城合并,以集合人口,全面进行恢复经济的工作。

汉光武时代开国的地方官员们,身份和西汉初期开国也有很大不同。西汉初期开国,在地方官员的任用上,都是老成持重的当地名流,成分比较单纯。到了刘秀时代,地方官的成分非常复杂,既有王莽时期的旧官员,也有皇室宗亲,功臣宿将之后,因为人员比较杂,所以隐含的麻烦也比较多。王莽时期的这些旧官员们,和前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固然有非常丰富的治理地方的经验,但是前朝的陋习也非常严重,尤其是在掠夺百姓和贪赃枉法上,许多人都是“老手”,这些人既要用,更要监督。而皇室宗亲与功臣宿将,他们的问题却是“马上得天下,马上难治天下”,这些人大多数是军人出身,最大的优点是打仗,治理地方本身就不是他们的长处,有时候一些简单粗暴的办法,反而会好心办坏事,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设立刺史制度,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削弱地方官员权力,不给他们专权的机会,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在地方职权进行调整的时候,东汉帝国的中央机构也在进行改革,东汉的官制,主要沿用了西汉的三公九卿制度,即司徒、司空、太尉三者称三公,但是在具体的职权上,东汉却进行了大力的削减。和西汉时期三公往往有“太师”“太保”“太傅”等名誉爵位不同的是,东汉仅仅保留了“太傅”。东汉的九卿,和西汉不同,完全被划入了三公的附属之中,从表面看,这样是加强了三公的权利,但事实上刘秀却是“阴坏”。一是刘秀一反西汉时期让周勃、陈平等开国元勋担任丞相的做法,在他的政府里,开国元勋一律不能担任三公。而在权利上,三公其实也大为缩水,刘秀的各项统治政策,大部分都是由尚书台来实行,三公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名誉性的职位。

而刘秀在中央政权上的新发明,就是著名的“尚书台”。尚书在西汉的时候就有,但那时候的尚书,只不过是少府的一个办事机构,甚至没有单独的名分,到了刘秀时期,尚书的权利迅速扩大,尚书台设主官一人,称尚书令,下面有副主管——尚书仆射,外加左右二承。下面的曹史等各级官员,共有62人。在东汉时期,尚书台才是国家权利的最高核心,他们位高权重,朝廷决策,机密谋划,赏罚官员,都是由尚书台来运作,三公的职权大部分都被他们取而代之。而对比鲜明的是,尚书台的官员品级并不高,这样一来,三公有高位而无实权,尚书台有实权而无高位,两家互相牵制,刘秀的皇权,也就可以从中掌控,高枕无忧。为了统一中央威权,刘秀可谓煞费苦心。

作品简介:

平常我们所看的历史总是我们熟悉,或者距离我们十分接近的年代,每当我们走进书店看书的时候,我们总发现重复的历史,一遍又一遍。面对如此,我们十分期待新的感觉,本套丛书将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觉,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以往遥远的人与事,其实与我们如此接近。

《不容青史尽成灰》系列图书将目光对准那些被常规历史图书所遗忘的,不为人知的,但又确实在历史进程中起到过关键作用的人和事。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现场,亲近历史人物,寻找那些不为人知的人与事。

两汉多少事,而今知几何。刘邦与项羽,最后胜利者是刘邦的真正原因何在?强盛的大汉伤心之地在那?汉文帝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晁错是如何为了削藩丢掉性命,独尊儒术的幕后人物何在?南越王国你是否清晰,卫青与霍去病是如何北逐匈奴?汉武帝对外战争的钱从何来,是谁终结了北匈奴,又是谁塑造了昭宣中兴?王莽何许人也,刘秀是否被历史低估,马革裹尸出自谁,那个数星星的孩子你是否还记得?班超是如何开拓西域,又是谁把强大的匈奴打到欧洲。强大的汉朝为何灭亡,而谁在为了挽救强盛的王朝奋不顾身,这一切,都来自你的发掘。

作者:张嵚

标签: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汉代

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最热门章节:
1第二十八章 最后的东汉战神——皇甫嵩2第二十七章 杨震向东汉腐败“亮剑”3第二十六章 门阀分裂了东汉4第二十五章 汉匈战争的“副作用”——鼠疫5第二十四章 把匈奴打到欧洲6第二十三章 班超怎样经略西域7第二十二章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8第二十一章 马革裹尸自其始9第二十章 光武为何称中兴10第十九章 刘秀,被低估的马上皇帝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