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应仁之乱·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_终章 应仁之乱的余波 守护在京制度的瓦解

吴座勇一
世界历史
总共32章(已完结

应仁之乱·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 精彩片段:

终章 应仁之乱的余波

守护在京制度的瓦解

什么是应仁之乱?如本书所述,这场大乱有不同的侧面,但本质上是两大大名联合体的冲突。大乱以这种形式爆发,可以从室町幕府的政治体制中寻找原因。

前著《日本中世战争史》中曾讲到,诞生之初的室町幕府曾备受诸将反叛的困扰。南北朝内乱平息后,幕府命令在地方作战的诸将上京,诸将原则上有在京的义务。这是想要监视、控制他们。另一方面,兼任数国守护之职的实力派武将作为“大名”,被许可参与幕府决策。这就是守护在京制度。曾有研究者将室町幕府定义为大名联合政权,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显然,在京都构筑了宅邸的大名们通过连歌、赏花等活动保持着交流,但不仅是大名与大名个人之间,大名家与大名家之间也有联系。纽带是大名的家臣。譬如说,幕府奉行人饭尾氏同族中,有人担任细川京兆家或赤松氏的在京奉行,细川京兆家的家臣上原氏或药师寺氏的同族当中,也有不少人担任细川氏分家、备中守护家或赤松氏的在京家臣。在京都活动的大名家臣们,通过同族关系与幕府或其他大名家连接起来,维持着以将军和各大名协商为基础的幕府政治的运行。

但是,如果将军领导力不足,大名们的横向联系就会形成派阀。比如嘉吉之变中将军足利义教被暗杀,将各大名团结在一起的核心丧失,细川、畠山两管领家开始争夺主导权。各大名不是集结于将军之下,而是分别投靠两管领家,于是细川派与畠山派的派阀斗争越发激烈。

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合作是为了压制畠山氏,当畠山氏因为内部纠纷而弱化时,细川氏与山名氏结盟的重要性就降低了。与山名氏领国接壤,备受其压迫的备中守护家等细川氏旁支本来就对与山名氏结盟抱否定态度。山名宗全一边,也对助力赤松氏复兴的细川胜元不信任。最终,新兴势力山名氏挑战霸权势力细川氏,应仁之乱爆发了。

然而,过度强调细川氏与山名氏的对立也是不对的。两者之间因斯波氏问题(山名宗全支持斯波义廉,细川胜元支持斯波义敏)和赤松氏问题(赤松政则与山名宗全敌对,而与细川胜元交好)等存在矛盾,但二者一直互相妥协,避免平衡被打破。两者的合作到文正政变驱逐伊势贞亲为止都还能维持,因此不能说细川氏与山名氏的冲突是注定的(参考第二章)。

第三章讲到,无论东军还是西军,都不是铁板一块。西军核心山名宗全与畠山义就的同盟诞生于文正政变之后,东军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斯波义敏和赤松政则迅速接近细川胜元,也是在他们的庇护者伊势贞亲失势之后。文正政变使将军亲信势力下台,政局一下子动荡起来,这时细川对山名的图式才变得鲜明。也就是说,两个阵营都是匆忙拼凑的集团,各大名的两极化并非导致大乱的主因。

那么,应仁之乱为什么爆发?家永遵嗣指出,统治关东的政策对立不容忽视,在偏远地区的竞争中,大名间的利益是相对较容易调和的。对在京的大名来说,比起在关东数度反叛的足利成氏,在畿南横冲直撞的畠山义就是更切实的问题。因而,应仁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畠山义就上京。应仁之乱爆发后,足利义政试图让畠山义就回归领国,以此阻止战乱发展,这一事实也可作为旁证。然而,促成畠山义就上京的山名宗全最初的打算是无血政变,并没有要与细川一方打一场全面战争的计划。

让事态无法挽回地恶化的,是山名宗全对御灵之战的介入。即便与畠山政长一对一战斗,畠山义就也能取胜,山名宗全派遣援军之举只不过是画蛇添足。本来,各大名之间的合纵连横是防御性的、保守的,并不具备联合进攻的特征。畠山义就军受山名宗全支援,击破畠山政长,看起来像是细川胜元对政长见死不救,令细川胜元失掉了作为武士的面子。细川胜元之所以做出组织东军开战的决断,不用说,是听了成身院光宣等的进言,同时细川胜元也感到了危机,因为若不诉诸武力,容忍了山名宗全的暴行,就会失掉作为大名联盟盟主的声望。

如果问题只是细川与山名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话,通过交涉达成妥协是可能的。事实上,文明六年(1474),细川氏与山名氏先于诸将开始媾和,两家根本算不上不共戴天之敌。然而,由于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拉拢了大多数大名,要想解决参战大名的全部问题,就变得极为困难。而且,战争长期化以后,各大名的受损程度越大,他们就越希望能取得足以抵消所付出的牺牲的成果,战争也就更加长期化,变成了恶性循环。从山名氏手中夺回旧领国的赤松政则反对与西军讲和,就是典型的例子。两军的矛盾核心不明确,两位盟主的领导能力有限,导致将军足利义政的调停不断失败。

后来,因大内政弘与斋藤妙椿的奋战,西军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由于补给线被东军切断,最终西军决定放弃战争。战争以拥戴将军足利义政的东军让叛军西军降伏的形式结束了,但大乱前后幕府的权力构造发生了剧变。特别要提出的是,大乱后大多数大名离开了京都,回到了自己的领国。这是因为能够保证大名管理领国的已不再是幕府对守护的任命,而是大名的实力了。

最近,上田浩介批判了应仁·文明之乱后守护在京制度立即崩溃的定论,认为足利义尚、足利义稙反复命令在领国的大名上京,成功使一部分大名回京这一事实不能忽视。但守护在京制度并不只是实力派守护(即大名)驻留京都,参与幕府活动而已。

重要的是,吸收各大名的意见,反映到幕府政治中的模式已经荡然无存。应仁之乱后不久,畠山政长就任管领,但畠山政长忙于讨伐畠山义就,并不怎么关心幕府政治。此后细川政元继任管领,但多次在就任管领仪式后立即辞职。应仁之乱前,团结各大名并领导幕府政治的管领一职是众人竞相争夺的对象,如今却被如此草率地对待,这一事实极好地体现了各大名远离幕府政治的情况。在各大名家之中,权力已由那些与别的家族有种种关系的在京家臣转移到扎根地方的领国出身家臣手中,在京的好处确实越来越少了。

作品简介:

荣获第52届书店新风奖特别奖

日本新锐历史学家娓娓道来,引导读者漫步神秘的日本中世世界

语言通俗、内容详实,生动还原一场影响日本历史的大动乱

☆当事者的权欲私利与重重误判酿成世间惨祸,数十万大军齐聚京都分阵厮杀,繁华古都化为焦土。一场没有英雄、延宕十一年的大乱,却扫清了旧势力,带来新的英雄时代。

☆应仁之乱是室町幕府后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与将军继承人之争、畠山家家督之争、山名宗全与细川胜元政争、斯波家家督之争等均有密切关系。日本新锐历史学家吴座勇一以小见大,从东大寺两位高僧的日记入手,将应仁之乱的起因经过分条缕析,娓娓道来,引导读者漫步神秘的日本中世世界。

☆日文原版销量突破48万,屡登日本亚马逊网站与各大书店畅销书榜,《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日本室町幕府末期,诸大名动员数十万兵力,以京都为战场,分东军、西军相互厮杀长达十一年之久,史称“应仁之乱”。战乱过后,贵族与寺院势力式微,室町幕府走向衰亡,社会秩序近乎瓦解,“下克上”之风日盛,地方势力崛起,日本步入战国时代。应仁之乱作为时代转折点,被著名历史学家内藤湖南评价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新锐历史学家吴座勇一以兴福寺两位高僧的日记为基础,结合多种史料与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从将军承嗣问题、管领家畠山氏内斗、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政争入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应仁之乱的起因,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战乱的经过与参与者之间的合纵连横,总结了战乱的后果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场催生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大乱。

作者:吴座勇一

翻译:康昊

标签:吴座勇一应仁之乱日本历史日本史日本战国

应仁之乱·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最热门章节:
1出版后记2年表3后记4主要参考文献5终章 应仁之乱的余波 残存的兴福寺6终章 应仁之乱的余波 战国大名与乡村7终章 应仁之乱的余波 京都文化向地方的传播8终章 应仁之乱的余波 守护在京制度的瓦解9第七章 应仁之乱后的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落日10第七章 应仁之乱后的室町幕府 孤立的将军
更多『世界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