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12_导读

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
总共70章(已完结

罗马帝国衰亡史12 精彩片段:

导读

爱德华·吉本(1737~1794 A.D.)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运用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启蒙时代的哲学理想,写出英国最重要的一部历史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从公元2世纪一直叙述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博大雄伟的史观加上优美典雅的风格,不仅是学术名著,更是文学杰作,200年来傲视西方史学界,要是与我国的史书相比,誉之为欧洲的《史记》和《汉书》亦不为过。

一、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生平

吉本的曾祖父是一位布商,祖父是事业有成的军事承包商,从威廉三世的大陆战争获得巨大的财富,后来从事航运业和进出口贸易,因船难事件遭受重大的损失,全部财产从超过10万英镑减少到1万英镑,但是他仍然没被厄运击败,重新站起来奋斗,到1736年去世时,再度成为有大批资产的财主。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吉本生于1707年,后来进入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成为彼得菲尔德的国会议员,在1734年进入下议院,娶朱迪思·波滕为妻,生育七个小孩,除长子外均夭折。

1737年4月27日,吉本诞生于帕特尼,是家中的长子,名字仍旧取为爱德华,出生后六个月祖父过世。小爱德华幼年体弱多病,多次濒临死亡边缘,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顾,靠姨母凯瑟琳·波滕看护。他10岁时,母亲过世,此后由姨母抚养,她自小培养他博览群书的习惯以及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在1786年姨母去世时,吉本把她称为“生命中幸福和荣誉的泉源”。吉本在入学前延请家庭教师启蒙,然后进入金斯顿小学,1749年就读于威斯敏斯特中学。吉本在校极不适应严苛的求学环境,后来把它称为“充满恐惧和悲伤的魔窟”,幸而他的姨母及时前来,为学校办了一个膳食宿舍,使吉本能在中学度过两年时光。1750年,他罹患神经性疾病,被送到巴斯温泉地区疗养,停止正规学校教育,完全请家庭教师教导。后来他父亲带他回乡,因家中藏书甚丰,每日以读书为乐。他在自传中提到,12岁那年是他心智开启的一年,对其后影响甚大,他发现历史是智慧的最佳食粮,到了14岁已经将主要历史典籍阅读完毕,对整个历史的发展建立起大致的轮廓,并力图解决有关编年的困难问题。他早年的研读除受益于姨母指导外,完全是自我苦读的结果,终其一生历史写作从未询问他人的意见,这种特殊的风格成为他的标志。另外他从幼年起,就已打下非常扎实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基础,可以流利地阅读和书写。

吉本在自传中提到身体在1751年突然转好,于是他的父亲老爱德华决定将他以自费生的名义,送入牛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1752年4月,吉本到校,他的学识让教授感到惊奇,但是在其他方面则一窍不通。这时他学习的重点在“世界史观”,尽情阅读校中有关阿拉伯、波斯、犹太、蒙古和突厥的历史著作。未过多久,他对牛津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失去学习的兴趣,他的导师“只记得束脩,不愿负责任”,对他的研究项目根本无力指导,在完全放任的状况下,吉本经常逃课出游,校方根本不管。

吉本在读史的过程中对宗教的争议产生兴趣,加上受到姨母的影响,学习的重点转向神学。为了反对大学有关国教教条的信奉问题,他开始研究天主教的教义,1753年6月8日在伦敦经由神父受洗,皈依罗马天主教,后来他虽然辩说当时过于幼稚,但其实纯粹是他思想上发生转变所致。

他父亲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一则大学无法容许改宗行为,势必离校;再则按当时规定,吉本会失去在政府机构供职的资格。于是老爱德华采取补救措施,为了不中断教育,便将儿子送到瑞士的洛桑,寄宿在加尔文派牧师丹尼尔·帕维拉尔家中。

吉本在1753年6月底到达洛桑,开始第一次在瑞士的五年居留。学习的环境完全改变,信仰的问题未能解决,再加上家庭发生事故以致经济拮据,最初他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但是他后来提到这段时期,却认为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老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帕维拉尔牧师是学识渊博的明师,也是循循善诱的长者,他对新来的学生有极好的印象,愿意尽心为他解决宗教和学业的疑难。他为吉本拟订周详的学习计划,重新安排研究的重点,让他养成有序的读书习惯。在帕维拉尔全力的教导下,吉本受益匪浅,精读古典和现代的名著,研习数学和逻辑学,最重要的是通晓法国文学和哲学,也能用流利的法语与人交谈,对其后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于对文学的钻研,吉本不仅扩大了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养成一生为文简练精确的风格。后来他在自传里提到,“我的教育能有成果,是幸运之舟正好搁浅在莱芒湖岸”,并且推崇帕维拉尔是“心灵和知识的再生之父”。他在洛桑认识很多当地的知识分子,广泛讨论有关法律、政治和宗教等问题,对于法国启蒙哲学的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孟德斯鸠、洛克、卢梭和伏尔泰等人的著作,涉猎的范围包括历史、哲学、诗歌、戏剧、小说、神学和形上学等,这使得吉本的眼界开阔,能够走在时代的尖端;同时,当伏尔泰在洛桑居停时,吉本有幸前往拜会,相谈甚欢,要说吉本不受他的影响似乎是无法想象的事,吉本不仅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自由主义的精义,更对宗教迫害和宗教偏执造成的恐怖、政府与教会的狼狈为奸、战争的消耗与损失、迷信行为的荒谬等,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指责。

吉本离开英国的主因是宗教,来到瑞士一年半后,他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放弃天主教,1754年圣诞节公开回皈基督教新教。后来,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有点避重就轻地说道:“我在洛桑时,终止对宗教的探索,虔诚默信天主教和新教共同认可的信条和教义。”他承认帕维拉尔的开导解开了自己心中的疑虑,主要还是经由自我反省,认识到《圣经》记载的神迹无法为人类的感官所接受。从此宗教问题带来的困惑迎刃而解,随着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认知,以及理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接受法国启蒙哲学家采取自然神论的立场,否定“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从而掌握《罗马帝国衰亡史》的重点,不遗余力反对基督教的经典、教义、体系和信条。

1755年他的父亲娶多罗西亚·巴顿为妻,特别来信告知,并提到当年多亏了这位女士推荐的医生,才治好小爱德华的病。从此吉本和继母之间相处融洽,他曾在日记里写道:“我非常敬爱她,一直把她当成一位同伴,一位朋友和一位母亲。”

他在21岁生日前夕返家,虽家中景况大不如前,但他父亲仍答应每年给他300英镑。他提到在洛桑认识的女友苏珊·屈尔绍,说她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天资敏慧,双方已经论及婚嫁。这时他的父亲和继母认为该女家庭贫穷,不是吉本结婚的理想对象,要求吉本与之断绝来往。吉本因孝顺其父,而且也无成婚的经济能力,只能和苏珊分手,后来他提及此事无限唏嘘,曾说道:“我是个哀声叹气的情人,但却是个遵从父命的儿子。”他和苏珊疏远以后,还是与她成为终身的挚友,她后来嫁给任法国财政大臣的雅克·内克尔,因帮助其夫而享誉上层社会。吉本终身未娶,过着独身生活,但却性好渔色,这也是他被教会人士攻击的主要原因。

从1758年到1763年,吉本过着乡绅的生活,不是陪父亲参加各种宴会和打猎,就是在伦敦的文艺沙龙消磨时间,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年届而立仍然一事无成,靠着父亲资助度日。他在七年战争期间,加入南汉普郡民兵部队,授上尉官阶,恪尽职责。从1760年到1762年,他在军中服役两年,各种读书研究因而中断,但是也认识了许多令他终身受益的朋友,到1768年他又申请恢复军职,并升任少校,最后在1770年以中校军阶退役。后来他说过,军旅生涯的经验对他成为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助益,尤其是这段时间,他利用空闲完成了两本作品。

作品简介:

本书为英国作家爱德华·吉本所著《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二集。

18世纪,启蒙时期代表人物、史学泰斗爱德华·吉本以毕生精力,创作出享誉世界200多年的不朽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自问世以来,《罗马帝国衰亡史》受到无数名家的极力推崇,包括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等。二战时期知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经常在演说中引用书里的金句,其政治和战略思想也深受该书影响。

《罗马帝国衰亡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展现了罗马帝国1300多年由盛而衰、直至毁灭的全过程。博大雄伟的史观加上优美典雅的文字,使得西方人一谈及罗马帝国,必定会想到此书。此书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作者:爱德华·吉本

翻译:席代岳

标签: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历史罗马史世界史经典

罗马帝国衰亡史12》最热门章节:
1译者说明2导读3译名表4最后的结论5第七十一章 四、历史的回顾及罗马城的重建和修饰(1420 A.D.)6第七十一章 三、圆形竞技场经历的沧桑与保存的状况(1332 A.D.)7第七十一章 二、罗马残破和衰败最主要的4个因素8第七十一章 一、波吉乌斯在15世纪对罗马的描述(1430 A.D.)9第七十章 十、教皇获得罗马的绝对统治权和教会政府的建立(1500~1590 A.D.)10第七十章 九、罗马的成文法和政府以及内部的叛乱和骚动(1453 A.D.)
更多『世界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