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_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三章 八路军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彭玉龙田昭林
战争军事
总共53章(已完结

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 精彩片段:

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三章 八路军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1943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线的转折。德、意转入战略防御。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转入守势,而且国内政局不稳,经济淑于破产,军队士气低落,厌战反战情绪激增。日本帝国主义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不利态势,阻止美军反攻,急欲尽快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的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为此,在1942年12月21日的御前会议上,制定了《为完成大东亚战争而决定的处理中国问题的根本方针》,即所谓“对华新政策”,企图以大力扶植和加强汪精卫伪政权的政治力量,并对蒋介石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蒋、汪合流,以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

根据这一方针,1943年2月27日,日军大本营制订了1943年度《对华作战指寻计划》,并发布了《大陆命第757号》命令,规定中国派遣军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其占领区,首先力争蒙疆地方、山西北部、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及上海、南京、杭州间地区迅速安定。同时、特别强调要确保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在作战指导上,要求把日军分为守备部队和机动部队,并以伪军接替部分日军担任守备,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内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并且加强航空兵作战,摧毁中、美的空军基地,此外,还决定以由国内调来的1个旅团和在华的部分独立混成旅团为基础,扩编成5个师团,以接替准备调往太平洋战场的5个师团的防务。这样,日中国派遣军所辖兵力仍有24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和13个航空兵中队,共60余万人。

日华北方面军为贯彻大本营的方针和意图,于1942年12月26日和1943年1月7日,先后召开了所属各兵团长和参谋长会议,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讲话中宣称:“华北地区自大东亚战争爆发以来,就担负起兵站基地的任务”,今后“要更进一步发挥野战军的本领,除对重庆军加大压力外,同时要与中国战士合作,剿灭华北建设致命之敌中国共产党军”。

3月24日,华北方面军下达了1943年度《作战警备纲要》,确定将作战重点指向八路军及其根据地,对国民党军则根据需要,进行抑制或给以打击;要求各兵团负责各自警备地区的安定,特别要重视确保铁路及主要交通沿线地区、主要城市及主要资源开发区的安全,并促使伪军积极配合作战;强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原来高度分散配置的兵力逐步集中,以便加强机动作战能力,并提出创造和革新战法,强调实施奇袭和急袭,以捕捉八路军指挥机关和摧毁抗日根据地设施。为填补调出的第27、第36师团的防务,华北方面军将其所属的独立混成第4、第6、第15旅团扩编成第62、第63师团,但其兵力有所减少,战斗力开始下降。华北伪军数量因国民党军大批投降而有所增加,但因形势对其不利,士气更为低落。

依据年度作战计划,日华北方面军于1943年上半年将“扫荡”重点指向北岳、太行和山东等抗日根据地。但由于八路军深入贯彻了“敌进我进”的方针,粉碎了日军的春、夏季“扫荡”,使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日华北方面军为了改变其日益被动的局面,根据其派遣军总部制订的《秋季以后作战指导大纲》,修改了方面军的年度作战计划,企图尽可能在秋季,经过长期有组织的作战,摧毁抗日根据地,其“扫荡”重点指向八路军北岳、冀南、冀东、晋西北和太岳抗日根据地。

9月1日,日华北方面军召开所属各军及直属兵团的参谋长会议,下达了作战计划。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和冀东地区军民的反“扫荡”作战

为了迷惑八路军,日华北方面军先以一部兵力“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平北地区。9月2日,华北方面军调集第63师团及第110、第26、第6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3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4万余人,在方面军指挥下,预定以约2个月时间,重点“扫荡”北岳区第3、第4军分区。

晋察冀军区根据日军动向,判断日军即将开始秋季大“扫荡”,遂决定以内线与外线、主力与民兵、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粉碎日军的“扫荡”。据此,令北岳区地方武装深入日军后方,巩固边沿区与扩大根据地;令军区主力于机动位置休整待机,准备反“扫荡”和保卫秋收。

反“扫荡”作战经历了三个阶段。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第一阶段。9月15日,北岳区周围各路日伪军开始行动。平汉路方面的日军第63师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第110师团各一部,分别由保定、定县、正定、石家庄出动;正太路西段日军第62师团一部,由阳泉、寿阳出动;同蒲路北段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一部,由五台、崞县出动;第26师团一部由大同出动;平绥路东段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一部,由张家口、宣化出动,分别向第一线各要点集结。

16日至18日,各路日军以奔袭动作,占颂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的易县松山、第2军分区的平山蚊潭庄、第3军分区的唐县唐梅、第4军分区的平山会口、六岭关和雁北地区的灵丘下关,完成了对第3、第4军分区的合围。为打破日军的合围,晋察冀军区以三分之一的主力团、地区队及边沿区的县区地方武装、武工队,越过封锁沟,深入敌占交通线,展开破击作战,切断日军的后方供应,破坏其后方设施,以三分之二的主力团和地区队于内线,以营、连为单位,结合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在日军必经之地,大量埋设地雷,并依托有利地形,以阻击,侧击手段,迟滞、消耗与疲惫日军。

至9月下旬,各路日军始进入根据地中心区,并依托临时据点实行分区“清剿”,大肆进行烧杀抢掠。针对日军“扫荡”的特点,晋察冀军区于9月20日指示各军分区,利用青纱帐,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粉碎敌之“扫荡”,各军分区根据军区指示,大力组织射击组、爆破组与民兵的游击组相配合,展开麻雀战、地雷战,扼守要道、隘口,打击“清剿”之敌。当日军围攻阜平东北之神仙山和完县西北的青虚山时,为掩护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贮藏在该地的大批弹药物资,第42团和第2团一部坚守制高点,与日军苦战多日,在第6团、特务团等部配合下,将日军击退。25日,晋察冀军区又令各军分区,除以一部兵力分散活动于中心区及敌后进行游击战外,适当集中主力打击小股“清剿”之敌,迫敌缩小“清剿”范围和缩短“清剿”时间,遵此指示,坚持内线的部队,适时集中兵力给“清剿”日军以沉重打击。同时,在外线的部队则向敌后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猛烈攻击。日军在其后方据点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被迫协调“扫荡”的兵力回援其后方,并加强交通线的守备。

作品简介: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全国各阶层人民广泛参加的民族革命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应该是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出兵占领沈阳,近而占领全东北之时开始。从这一天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局部的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战争。本书系取传统观点,即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7月7日起,至1945年9月2日止。

本书从整个抗日战争众多战例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战例,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上、下两篇编排。上编由田昭林撰写,下编由彭玉龙撰写。据资料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的会战20余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共歼灭日军百万余人,伪军百万余人。战争结束时接受投降日军120余万,接受投降伪军90余万。

作者:彭玉龙 田昭林

标签:彭玉龙田昭林燃烧的土地抗日战争中国历史

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最热门章节:
1下篇 敌后战场 第三十二章 东北抗联第四军第五军西征2下篇 敌后战场 第三十一章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反日军“万人大扫荡”作战3下篇 敌后战场 第三十章 车桥、侏儒山战役4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九章 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1943年春季反“扫荡”作战5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八章 盐阜、苏中军民反“扫荡”作战6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七章 黄桥战役7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六章 新四军苏南、皖南、皖东部队与日军作战8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五章 道清、安阳战役9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四章 卫南、林南战役10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三章 八路军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更多『战争军事』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