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庙堂往事_后记 做官的禁忌,做人的底线

赵家三郎
政治经济
总共56章(已完结

庙堂往事 精彩片段:

后记 做官的禁忌,做人的底线

我们为何要读历史?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又有人说“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可现在人的交际圈子愈发狭窄,接触的人十分有限。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下,读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就中国历史而言,史料庞杂,浩如烟海,二十四正史下来几千万字必须有了。当年黄仁宇先生阅读《明史》,以每天五十页的速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通读一遍。可想而知,说一年读完二十四史的读者,我们不禁要问你看的是目录吧!

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书籍,必然有其穿透性,它的魅力就藏在历史的字里行间。贪恋权力的,贪恋富贵的,都积极地在现实中寻找门径,要看透他们,不得不借助历史。

于是,就有了这本《庙堂往事——历史上的京官与地方大员》。我在读史的过程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剖白,总结出来的一些潜在的规律,装订成书,与君分享。中心是做官,然而每一章节都有其侧重,在这里面简单介绍一下,若存疑的读者看过介绍后,可翻回卷首阅读。

先写“京官的诱惑”,俗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现实中却是“宁在朝堂不在地方”,处在权力中心机会更多。在朝廷为官,尤其是新晋官员,却考验重重。

再重点阐述“三把火的陷阱”,入仕头三年的重要时期是官场“愣头青”服从体制、脱胎换骨的时间。这三年里,新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日后的仕途命运。通过几位新科进士如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政绩及一生的仕途轨迹分析得出新官头三年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揭示文人做官的瓶颈。古代官员多为士大夫,读书人居多。这些人难免有文人习气和情结,势必影响到官运。本章重点描写了文人的若干毛病,以及他们难以通过瓶颈、平步青云的症结所在。

第四,强调“丢官的逻辑”。该章节介绍从汉代到宋朝的纵向的官场道德价值变化,总结出道德管制下的古代中国官场的禁区与底线。如果不清楚大环境,潜规则无从谈起。文中列举三位著名人物陈执中、欧阳修、朱熹,因为触碰了道德的禁区而导致降黜,生活作风问题一直是为官的“道德雷区”。

第五,阐述在道德范围内官场的各种表演秀,领导需要演,下属需要演,有时是“独角戏”,有时是“对手戏”。以范仲淹为例,从其一生宦海浮沉中,剖析官员秀场价值及如何运作、关系网络如何维护等。

第六,该写副手了,主要揭示“二把手”在官场中的生存之道。“二把手”与“一把手”关系十分微妙,处在如履薄冰之境,以寇准、丁谓、王钦若等人为例,且看他们各自在“二把手怪圈”中的挣扎与博弈。

最后,必须要点破权谋,官场如同冰火两重天,一面尊荣显赫,另一面万丈深渊。如何稳定住自己的位置,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深入研究。

读史的意义即在于此,明鉴、明智、明理,通过史实进行不断地总结,为我等提供借鉴之作用,单纯的讲故事,那不是真正的历史。

正所谓史笔是非空自许,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品简介:

为何混官比升官更难?

为何文人做官总不长?

为何太子党不易取胜?

为何身正也怕影子斜?

为何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

为何新科进士好升官?

为何发脾气要抓机会?

为何新官最怕”泼冷水”?

为何一名技术官员能快速晋升?

为何“默许”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为何京城里也有很穷的官?

这是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作者以现代角度切入,诙谐中带着犀利剖析的笔法,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智慧中去,呈现了行走社会圆融通达的做人哲学。书里有从政、管理、用人、经商的学问;有最经典、最实用的人生哲学;也有为人之法、处世之道。

作者:赵家三郎

标签:赵家三郎庙堂往事政治历史官场

庙堂往事》最热门章节:
1后记 做官的禁忌,做人的底线2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7.狼虎丛中能立身3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6.性格决定官运4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5.上级的“默许”是一种神奇力量5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4.为官要善于露锋芒6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3.“祸从口出”与“一言得道”的官场秀7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2.一名非主流的技术官员8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1.皇家年会上的权力之争9第六章 “二把手”怪圈 8.“二把手”的狠角色10第六章 “二把手”怪圈 7.有后台才有将来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