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觉悟之道_第三十八章 涅槃之道——慧

那烂陀
宗教哲学
总共46章(已完结

觉悟之道 精彩片段:

第三十八章 涅槃之道——慧

诸行无常,诸受皆苦。

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法句经》

当一个人一时遏止住障碍,获得静虑时,其心澄清,如同明镜,事事物物皆能被清晰反现出真实面貌。但他仍然没有完全断除恶念,因为止心一境,不善之流只不过是暂时地得以制止,它们可能在任何意想不到的时刻再次显现出来。

戒律规范人的言行;止息把握人的心意;但是,只有最后阶段的观(Panna智慧),才能使求证圣果之人彻底根除三摩地压服的烦恼。

一开始,瑜伽行者修习清净智见(dittthivisuddhi)(1),知见事物本质,以一境心分析、检验所谓的有情众生,这种寻思会使他明白:他所认为的我,或个体仅仅是心法色法的复杂和合而已,它们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如此获得了有情众生真实本质的正确观念后,抛弃了永恒灵魂的邪见,瑜伽行者寻找此我起源,从而认识到,在此世界中,无有一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是因缘所生,而他现在的存在是由于他过去的无明(avijja)、贪欲(tanha)、执著(upadana),业力、以及现在生的食物所生起。由于这五种原因,生起所谓的众生。如同过去因造作了现在果,现在因也将会生起未来果。如此观想,他超越了一切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疑虑。(2)

由此,他观想一切有为法皆为无常(anicca),是苦(dukkha),无我(anatta)的真话。无论他的眼睛转向何处,他只见到这三种特性鲜明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他认识到生命只不过是由内因和外缘而生起的一种迁流现象,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发现真正的快乐,因为万物皆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行者如此观想生命本质,深入禅定,终有一天,大大出于他的意料,他会看到一道道圣气从身上发出,体验到从来未曾有过的快乐、喜悦和安隐。他的心境达到平稳,宗教热情更一步提高,心念更为清晰,观想更为敏锐。由于出现了圣气,他错误地把这一道德提高的发展之境看成是圣果,从而对此种心境产生了爱执,但不久他就会觉悟到这些新的进展对道德的进一步提高是一种阻碍,因此,他修习清净智观,区别何为道,何为非道。(3)

忆念正道。他再次观想一切有为法的生灭。在这两种现象中,后者在他心中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因为变化终是比生起来得明显。因此,他集中精力观想事物的坏灭。他认识到构成有情众生的色法和心法总是在一种变化之中,从未刹那止留而相同。然后,他明白了一切坏灭皆是十分可怕之事,他看到整个世界如同一燃烧着的火坑,是痛苦的根源。然后,他又认识到此可怖和迷妄世界的可恶和虚假,生起厌恶,由此而产生强烈的出离之愿。

以此为动机,瑜伽行者再次观想无常,苦,无我三大特性,而后修习彻底的舍离。平等地看待一切有为法—不贪执不厌恶一切世间之物。(4)

达到这一修证境界后,他选择三大特性中的一种,作为一特别精进求证目标,并朝着这一方向更加努力用功修习智观,直到辉煌的4天,他第一次获证最高果位—涅槃。(5)

正如达卡博士所说:

作品简介:

本书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本书是由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学大师那烂陀长老所著。长老在斯里兰卡家喻户晓,以其广博的佛学知识和高深的佛法修证而闻名于上座部佛教国家。 本书共分四十四章。以原始经典为基础,真实地介绍了佛陀的一生、结合现代科学和哲学,精辟地论述了上座部佛教的特色,系统地讲解了因果业报、六道轮回、涅盘及菩萨思想,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更有作者自己修证后的真知灼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的必读书。

作者:那烂陀

翻译:学愚

标签:觉悟之道那烂陀

觉悟之道》最热门章节:
1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谜2第四十三章 八种世间法3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4第四十一章 十波罗蜜5第四十章 菩萨思想6第三十九章 阿罗汉7第三十八章 涅槃之道——慧8第三十七章 五盖——五种精神障碍9第三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10第三十五章 涅槃之道——戒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