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_第九章 清代服饰 第一节 官服

戴钦祥陆钦李亚麟
科普学习
总共55章(已完结

中国古代服饰 精彩片段:

第九章 清代服饰

公元1644年,清军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在清王朝统治的200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后,列强侵入,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以冲击和影响。从服饰的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服饰大变革。这种在北方骑射民族生活习惯影响下形成的服装,成为有清一代服装的基调。在这期间,服装始终没有脱离满式冠服的基本风格。它一直影响到民国,甚至到现在。

清朝定鼎中原后,统治者深知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仅凭军事、政治优势,远远不能长久统治这个国家。要长治久安,还必须在文化及其他各个领域占有优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限军民等旬日尽行剃发,并俱用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从此,男子一改束发绾髻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贵妇朝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的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可见,服饰的演变改革,自有其延续性,可用之处自会保留,是难以完全屏弃的。清王朝后期,内忧外患迭起,为挽救王朝的没落,清末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训练军队,筹设海防,建立新式的海陆军,创办军事工业。为培养洋务人才,除在国内一些地方设同文馆等学馆外,并派遣学生出国学习。自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开始,至光绪时期,先后几次选派学生至东洋、西洋学习军事技术知识。留学生到国外,就剪掉了辫子,开始穿西装。以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了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第一节 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样反映了清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清统治者是以骑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维持统治,巩固政权,就要不忘这一根本。反映在服饰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勿忘祖制”为戒。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谕告诸王、贝勒:“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清史稿·舆服志》)作为载入史册的清代官服定制,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无大的变动。这是一套极为详备、具体的规章,不许僭越违制,只准“依制着装”。上自皇帝、后妃,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得按品级服用。

清代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用于祭祀庆典的有朝冠;常朝礼见的有吉服冠;燕居时有常服冠;出行时有行冠,下雨时有雨冠等。每种冠制都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

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暖帽为圆形,帽顶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1☽、珍珠等。凉帽为玉草☾2☽或藤竹丝编制而成,外裹黄色或白色绫罗,形如斗笠,帽前缀金佛,帽后缀舍林,也缀有红色帽纬,饰有东珠,帽顶与暖帽相同。皇子、亲王、镇国公等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依品级递减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龙、薰貂、紫貂,依不同时间戴用。帽上亦缀红色帽缨,帽顶是满花金座,上衔一颗大珍珠。夏天的凉帽仍用玉草或藤竹丝编制,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帽顶同于冬天的吉服冠。常服冠的不同处是帽为红绒结顶,俗称算盘结,不加梁,其余同于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其余如常服冠。夏天以织藤竹丝为帽,红纱里缘。上缀朱氂。帽顶及梁都是黄色,前面缀有一颗珍珠。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chequ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阳纹,金顶。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瑯、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3☽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初,花翎极为贵重,唯有功勋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赏戴。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湾功第一,诏封靖海侯,世袭不变。而施琅却上疏辞却侯爵,恳请依内大臣之例赐戴花翎。经部议,在外将军、提督没有给翎先例。最后,还是由康熙帝特别降旨赐戴。以世袭侯爵换取一翎,足见当时花翎之贵重。而“顶戴花翎”也就成为清代官员显赫的标志。到清中叶以后,花翎逐渐贬值。道光、咸丰后,国家财政匮乏,为开辟财源,公开卖官鬻爵,只要捐者肯于出钱,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级的官衔,穿着相当的官服,荣耀门庭,欺压地方。清代小说《红楼梦》写秦可卿死后,贾珍因贾蓉不过是个“黉〔hong洪〕门监生”,写在灵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个五品职衔的龙禁尉,使葬礼风光了许多(《红楼梦》第十三回)。清初极为难得的翎枝,此时也明码标价出售。开始是广东洋商(专营对外贸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输十数万金,朝廷无可嘉奖,遂赏戴花翎。以后,海疆军兴,捐翎之风更盛,花翎实银一万两,蓝翎5000两。以后又援照捐官之项折扣,数目很少,捐者遂多。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时,条奏捐翎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7000两,蓝翎4000两。此时的顶戴花翎其实已变了味道。但其象征荣誉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鸿章因办洋务有功,慈禧赏他戴三眼花翎。

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蟒袍、补服、行褂等。衮服、朝服、龙袍是皇帝的礼服。衮服在举行大典时穿用,罩于龙袍外面。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绣日月章纹,前后绣篆文“寿”字,间以五色云纹。这是在传统衮服上加以改制的。清代皇帝穿龙袍、衮服的时候较多。如每年的皇帝亲耕,或去皇太后宫请安,以及授出征大将军敕印,受俘、凯旋、皇帝万寿节等吉庆大典时都用。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觐等。冬夏朝服都用明黄色,只在祀天时用蓝色,衣前后除绣龙外,还绣有十二章纹,间以五色云纹。龙袍,是次一等的礼服,明黄色,绣九条龙、十二章纹及五色云纹饰。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等,寓有“一统山河”、“万世升平”等吉祥含意。龙袍的制作极为考究。清代龙袍,往往先由清宫第一流工师精心设计,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才派专差送苏杭等地督造。有时一件袍料即费工190天。其特种袍服,用孔雀尾捻线,上缀米粒大珍珠,绣成龙凤或团花图案,费工之多,用料之奢侈,骇人听闻。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其他人非经特恩准许,不得穿用。行袍,为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大襟右下角较左面短有一尺,故又称缺襟袍。不骑马时可用纽扣将所缺部分连上,便与普通袍服相同。文武官员都有行袍。只有皇帝御用的缺襟袍为四开衩,宗室亦用两开衩。端罩,是一种毛朝外的皮褂子,对襟、圆领、平袖,身长至膝,满语叫“打呼”。依清代官服制度,皇帝及一般官员都有,为冬季朝贺或其他典礼时内衬龙袍或蟒袍,以及着朝服时穿用。这是满族衣皮遗风在官服制度上的反映。按规定各人使用不同的毛皮。皇帝、皇子用紫貂皮面,明黄或金黄缎作衬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用青狐皮面,月白缎里。至于下级官员,如一等侍卫等就只能穿猞猁狲〔sun孙〕之类了。康熙以来,又以玄狐为贵重,貂皮次之,猞猁狲更次,遂规定玄狐唯有王公以上才可以穿用,且非阁臣不得赏赐。其他人的端罩衬里为白、蓝、黑、红等与黄色距离较远的颜色。

蟒袍,也叫“花衣”。蟒与龙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龙少去一爪,为四爪龙形。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如皇子蟒袍为金黄色,亲王等为蓝色或石青色,皆绣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级绣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黄色。八品以下无蟒。凡官员参加三大节☾4☽、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清代礼服的衣袖也有特点,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以常服代礼服穿时,也需另做马蹄袖,用纽扣连于袖口,行礼时放下,礼毕解去,袍仍为常服。男子及八旗妇女都用。

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褂,是比袍短比褂长的一种过膝长褂,对襟,平袖过肘,前胸后背各缀一块纹饰不同的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补子有圆形、方形两种。贝子以上用圆形补,国公以下用方形补。补上纹饰因各人等级而有正龙、行龙、正蟒、行蟒的区分。因袭明代,官员补褂的补子也以所绣禽鸟、猛兽纹饰表示官员品级的高低。文官一品的补子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練雀;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凡都御史(一品)、副都御史(三品)、给事中(五品)、监察御史(从五品)、按察史、各道的补服绣獬豸。补褂是品官标志,不得混用。乾隆时,副都统(武官二品)金简代理户部侍郎(文官二品),自以为身兼文武二职,遂别出心裁,于武二品补褂的狮子尾端另绣一只小锦鸡立于其上。乾隆皇帝见而大笑,随即降旨严加训斥,说他是私造典礼(徐珂《清稗类钞》)。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褂比常服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扈从也可以穿。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褂,是较受荣宠者的服装。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褂,褂用明黄色。正黄旗官员的马褂用金黄色。清代皇帝对“黄马褂”格外重视,常以此赏赐勋臣及有军功的高级武将和统兵的文官,被赏赐者也视此为极大的荣耀。赏赐黄马褂也有“赏给黄马褂”与“赏穿黄马褂”之分。“赏给”是只限于赏赐的一件,“赏穿”则可按时自做服用,不限于赏赐的一件。如乾隆时曾给提督段秀林赏穿黄马褂。段秀林为官古北口,一次随驾扈从热河,乾隆帝召见时,见他须发皆白,便问他尚能骑射否?段秀林答:“骑射乃武臣之职也,年虽老,尚能跨鞍弯弧,为将士先。”乾隆帝遂在宫门前悬鹄一只,令段试射。段秀林一箭中鹄,乾隆大喜。为奖励其武功,便赏穿黄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荣耀者为数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鸿章等均蒙恩赏穿。

冠服之外的其他附件,有朝服的披领、颈间的硬领和领衣、朝珠、腰间的束带等。披领,又名披肩,是清代皇帝、后妃,及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命妇等穿大礼服时加在颈间披于肩上的,非遇隆重典礼,不准乱戴。披领为菱角形,一角圆而凹,作领口,系于颈项,另二角圆而锐,披于肩背。冬夏所用不同:夏用纱罗,为石青色加片金缘;冬用貂鼠皮毛,面上绣以不同纹饰,以区别尊卑等级。皇帝、皇后披肩绣二条行龙。国公等绣蟒。清代礼服没有领,需在袍上另加硬领。春秋季时,硬领用湖色缎,夏季用纱,冬季用皮毛或绒。领衣是连结在硬领之下的前后二块长片,前面开衩如衣襟,有纽扣系结,下端束于腰间。因其形状如牛舌,俗称“牛舌头”。考究的领衣用锦缎或绣花。朝珠,是清代礼服中颇具特色的佩饰。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早年经常手持念珠,诵经念佛,影响所及,满族百姓无论男女皆以颈挂念珠为饰。入关后,这一习俗进而演变为礼服中的佩饰。朝珠也是108颗,与念珠数目相同。不同的是,朝珠每隔27颗即夹入一颗大珠,名为“佛头”,通常用珊瑚、玛瑙、翡翠制作,一串共有4颗大珠,挂在颈上,前三后一,据说是象征四季。朝珠两边附有三串小珠名“纪念”。每一纪念上再缀10颗小珠,象征一个月上、中、下旬的30天。朝珠顶端的佛头上连缀一个塔形装饰,名“佛头塔”,下面垂有丝绦,上面连接一个椭圆形的玉片。戴朝珠时,玉片处于后背,故名“背云”。按《大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王公以下,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以及翰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等处官员都可在行大礼时佩挂朝珠,其他人则不许。悬挂朝珠,男女有别,男子为两串“纪念”在左,女子为两串“纪念”在右。朝珠所用质料,因人身份而定。皇帝朝珠用东珠,其他佛头、纪念、背云等因场合而不同,如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丝绦都用明黄色。皇后需戴三盘朝珠,中间一盘用东珠,左、右两盘用珊瑚,佛头等用珠宝,丝绦明黄色。妃嫔穿朝服时都挂三盘朝珠,质料依次减等,丝绦用金黄色。其他王公大臣,除不许用东珠、珍珠及明黄色丝绦外,其他珊瑚、玛瑙、翡翠、蜜珀、琥珀、碧玺等不限。朝带,皇帝、文武官员穿朝服时需系腰带。带用丝织,上嵌四块金属版为装饰,带上配有荷包等饰物。版有圆版、方版之分。皇帝朝带有两种制式,都是明黄色。一种用四块龙纹圆版,饰有红、蓝宝石或绿松石,嵌东珠、珍珠。左右佩汗巾,或飘带、风带等,用于大典礼时。另一式用龙纹金方版四块,祀天时饰青金石,祀地用黄玉,也嵌东珠及其他佩饰物。皇子朝带用金黄色,金嵌玉方版四块,饰东珠四颗,中间嵌一猫睛石。亲王、郡王、贝子等珠饰递减。品官朝带为青色或蓝色,各级方版圆版不同,饰物亦有等差。清制规定:带,亲王以下宗室成员都束金黄带,觉罗☾5☽束红带。非上赐,带不得给予异姓。两种带色的区分也很严格,不能混用。

作品简介: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从中反映出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的丰富社会内涵,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水平。从某种意思上说,一部民族的服饰历史,就是这个民族的发展史。

作者:戴钦祥 陆钦 李亚麟

标签:戴钦祥陆钦李亚麟中国古代服饰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科技专题

中国古代服饰》最热门章节:
1附录 辅文图片2第十章 结束语3第九章 清代服饰 第六节 戎服4第九章 清代服饰 第五节 梳妆5第九章 清代服饰 第四节 一般女服6第九章 清代服饰 第三节 贵妇冠服7第九章 清代服饰 第二节 男服8第九章 清代服饰 第一节 官服9第八章 明代服饰 第六节 戎服10第八章 明代服饰 第五节 梳妆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