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古代农业_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第四节 参天地之化育——着力提高农业生物的生产能力

李根蟠
科普学习
总共14章(已完结

中国古代农业 精彩片段:

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第四节 参天地之化育——着力提高农业生物的生产能力

中国古代农业在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湛的技术。

(1)去劣培优结硕果

选育良种是人类改变农业生物的性状(包括克服不利性状和加强有利性状),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要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诗经》看,西周时人们已有“嘉种”即良种的概念,已经培育出粟和黍的不同品种,已经用成熟期的早晚和播种期的早晚区分不同品种类型。战国人白圭说:“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史记·货殖传》)意思是:想赚钱,要收购便宜的粮食;想增产粮食,要采用好种子。表明人们已认识到采用良种是最经济的增产方法。我国传统的选种方法是:年年选种,以积累优良性状;经常换种,以防止退化。《氾胜之书》已有从田间选取强健硕大的禾麦穗子作种(穗选法)的记载。《齐民要术》又强调了种子要纯净,指出混杂的种子有成熟期不一、出米率下降等弊病。为此,要把选种、繁种和防杂保纯结合起来。书中介绍的方法是:禾谷类作物要年年选种,选取纯色的好穗子,悬挂起来,开春后单独种植,加强管理,提前打场,单收单藏,作为第二年的大田种子。这种方法类似现在的种子田,其原理和近代混合选种法一致,而比1867年德国育种学家仁博首次运用这种方法改良黑麦和小麦早了1300多年。

为了保持和提高种子的生命力,还要注意种子储藏时保持干燥,防止生虫。播种前一般用水选法除去秕粒,然后晒种,有时还采用药物拌种、浸种催芽等方法。这些在古书中有很多记载。

我国古代另一种育种法是单株选择法,又叫“一穗传”,清代文献中有此记载。它是选取一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或单穗,连续加以繁殖,从而培育出新品种来。清朝康熙皇帝用此法选育出著名的早熟御稻,曾作为双季稻的早稻种在江浙推广。

我国古代农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和积累了大量作物品种资源。早在成书于战国的《管子·地员》篇中,已有各类作物品种及其适宜土壤的记载,晋代《广志》和北魏《齐民要术》对作物品种的记述,无论数量和性状都有很大发展。到了清代,仅官修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中收录的部分省市县的水稻品种即达3000个以上。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品种资源,不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上的各种需要,而且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对农业的今天和明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2)人力回天的无性繁育技术

在园艺、花卉、林木生产中,人工无性繁育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在这方面最早采用的方法大概是某些块根块茎类作物(如藷蓣和芋)和蔬菜(如韭菜)的分根繁殖,但缺乏早期的明确记载。《诗经》中有“折柳樊圃”(把柳枝折断插在菜圃周围作樊篱)的诗句,这是关于扦插的最早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可以掩树枝”,即把树枝埋入土中,让它生根,明年用以移栽。这是用高枝压条取得扦插材料的方法。在《齐民要术》中,多种果树和桑树都可采用“栽”即插条的方法繁殖。

嫁接是在扦插技术基础上出现的人工无性杂交法。其起源不晚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流行“橘逾淮而北为枳”的说法。枳和橘类缘相近而较耐寒,当时南方的橘农应有用枳作砧木、用橘作接穗的嫁接技术;当人们把这样培育出来的橘树从南方移植到北方时,接穗(橘)因气候寒冷而枯萎,而砧木(枳)却能继续存活,北方人不知其所以然,误以为橘化为枳。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收有“椄〔jie 接〕”字,是专门用以表示树木嫁接的;后接字流行,椄字才少用了。《氾胜之书》介绍了葫芦靠接结大瓜的经验。《齐民要术》对梨树嫁接的原理和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唐韩鄂《四时纂要》记述了种间嫁接需亲缘相近才易成活的指导原则。元代王祯《农书》总结了桑树的嫁接方法,计有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ye 页〕接等六种。指出嫁接的好处是:“一经接博,二气交通,以恶为美,以彼易此,其利有不可胜言者。”嫁接技术被应用于花卉盆景的培养,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清陈淏〔hao号〕子在《花镜》一书中说:运用嫁接方法,“花小者可大,瓣单者可重,色红者可紫,实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恶者可馥〔fu 付〕,是人力可以回天,唯接换之得其传耳。”

中国古代人民人工无性繁殖的实践在当时世界上是最丰富的。人工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结果快,能保持栽培品种原有特性,又能促进新的变异产生,培育出大量新品种。我国所创造出的重瓣花(桃、梅、蔷薇、木香、牡丹、芍药、木芙蓉、山茶等)和无子果实(柿、柑橘、香蕉等),种类繁多,品质优异,引种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的珍品。

(3)动物杂交育种的丰富实践

驯养动物去劣存优的人工选择一向为我国人民所重视。《齐民要术》总结了选择母畜和幼畜的经验。如要选择腊月至正月出生的羊羔作种,因为这时下羔的母羊怀孕时正值秋季草肥,故健壮多乳,而小羊断奶时又可接上春草。至今我国西北牧区仍有选留冬羔作种的习惯。在选留种畜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重视外形的鉴别。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相畜学,这是根据家畜家禽外形特征鉴别其优劣的学问。春秋时代我国涌现了伯乐、宁戚等一批著名的相马和相牛的专家,汉代也有以相马、相牛、相猪等立名的。《汉书·艺文志》收录了相六畜的著作。东汉马援铸造的铜马式,则是我国第一个良种马鉴别标准模型。相畜学在我国古代获得高度发展。

种内杂交是人类干预动物遗传变异的最常用的方法。西汉时政府为了提高军用骑乘马的素质,从西域引入乌孙马、大宛马等良种马。唐代广泛从北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引入各种良种马,各种马都有一定印记,并建立了严格的马籍制度。当时的陇右牧场成为牲畜杂交育种基地。史称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在当时官营牧场之一的、位于今陕西大荔县的沙苑监,由于这里牧养了各地的羊种,又有优越的水草条件,培育出皮、毛与肉质俱优的同羊,至今仍是我国优良的羊种。

作品简介: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者:李根蟠

标签: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科技专题

中国古代农业》最热门章节:
1附录 辅文图片2结束语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3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第五节 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4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第四节 参天地之化育——着力提高农业生物的生产能力5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第三节 盗天地之时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改造6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第二节 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7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丰富多彩、流传久远的古农书8第一章 多元交汇源远流长——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六节 多元交汇 百川纳海9第一章 多元交汇源远流长——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节 在人口膨胀压力下继续发展——明清农业10第一章 多元交汇源远流长——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节 在经济重心转移中凯歌前进——隋、唐、宋、元农业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