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古代武术_第五章 古代少数民族武术 第一节 北方民族武术

任海
科普学习
总共24章(已完结

中国古代武术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古代少数民族武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既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更有全面的交流与融合,最终汇合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边境地区,如北方的莽莽戈壁,大漠荒原,南方的崇山峻岭,激流险滩。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各种战争的长期磨砺下,我国各古代少数民族养成了尚武的社会习俗,发展出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古代武术。古代少数民族武术是我国古代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北方民族武术

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古代少数民族,如匈奴、乌桓〔huan还〕、鲜卑、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族等都是游牧民族。这些民族善骑射,好武勇,如羌族“鞍马为居,射猎为业”(《后汉书·陈龟列传》)。匈奴“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晋书·江统传》)。乌桓族“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后汉书·乌桓传》)。鲜卑人“兵利马疾,过于匈奴”(《后汉书·鲜卑传》)。北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一般都采取军民一体、全民皆兵的制度。如契丹族凡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民众,都隶属兵籍。每正军一名,配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名,马三匹(《辽史·兵卫志》);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凡年龄在60岁以下,15岁以上的男子都要“自备弓矢甲胄而行”(《隆平集·西夏传》);蒙古族男子15岁至70岁,都算作士卒,“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史·兵志》);满族也采用兵民合一的八旗兵制度,15至60岁的男子均为“旗丁”,平时参加军训和生产,战时“三丁抽一”打仗。

北方少数民族没有儒家纲常礼教的束缚,全民皆兵、崇武、尚武的习俗,也使妇女习武在这些民族中蔚然成风。如前秦苻〔fu 服〕登的皇后毛氏(氐族)“壮勇善骑射”,有一次苻登受到姚氏的攻击,营垒即将失守,只见毛氏毫无惧色,仍然“弯弓跨马,率壮士数百人,与苌〔chang常〕交战,杀伤甚众”(《晋书·苻登妻毛氏传》)。北魏孝明帝元诩(公元516—528年在位)的母亲胡太后(?—公元528年) (鲜卑)喜欢马、步射,经常在居处的后园中练习射箭,能射中针孔(《资治通鉴》卷一四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民族的大融合,将这种刚健之风传入中原,大大促进了妇女武术的开展。

北方少数民族习武的主要内容是骑射,孩子们从小就骑着羊,拈箭张弓射鸟射鼠,长大一些就射狐狸射野兔(《史记·匈奴传》)。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068—1123年)10岁就喜欢弓矢,在少年时代,箭术已经精熟。长大后有一次他射群鸟,连射三发皆中。有一次宴饮之后,他在门外散步,看到远方有一土山,就让大家用箭射,所有射出的箭都达不到土山。金太祖拿过弓来,一箭就过了土山,一测量,竟有320步之远。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还专门在此立了一块射碑,以纪念此事。(《金史·太祖本纪》)

再如元代蒙古军队中的搠〔shuo硕〕阿精于骑射,深得元太祖铁木真的赏识,称他为神箭手。一次,元太祖路遇强盗,此时正好空中有两只野鸭飞过。太祖命令搠阿射飞行中的野鸭,搠阿问道:“是射雄的,还是射雌的?”太祖说:“雄的。”搠阿弯弓一箭,雄鸭应弦而落。强盗们一看,大吃一惊,仓皇逃走。(《元史·忙哥撒儿传》)

出色的骑射,使这些少数民族具有高度机动的作战能力,正像汉代重臣晁错评论匈奴武技时所说的,“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原的骑兵比不上他们;“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原的士卒比不过他们。(《汉书·晁错传》)

北方少数民族多采用田猎的形式训练武艺。田猎对他们来说,不仅可以练骑射,提高格斗能力,而且可以得到生活所需的衣食。他们也的确在与野兽搏斗中练出了降龙伏虎的本领。汉代时,汉成帝为了向胡人夸耀国力,发动扶风郡的民众进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围猎,捕获了许多熊罴〔pi 皮〕豪猪、虎豹狐兔麋鹿等各种野兽,用槛车运往长杨宫,将野兽放入宫中的射熊馆,围上网子,让胡人徒手与野兽搏斗,自取猎物,成帝在一旁观看(《汉书·杨雄传》)。南北朝时北魏的可悉陵(鲜卑族),年龄只有17岁时,跟随魏太武帝出猎,遇到一只猛虎,可悉陵就徒手与虎搏斗,将虎制服献给魏太武帝(《魏书·昭成子孙列传》)。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鲜卑族)非常喜欢田猎。田猎时,不分寒暑,以大军合围猎物,令士卒齐头并进,不管地形如何,不得有误。一只鹿逃脱,也要杀几个士卒。一个士卒遇虎而逃跑,即被斩首。从此,每次田猎,士卒就像上战场一样。一次一只老虎被逼在山谷中,尔朱荣命令10余名士兵空手与虎搏斗,必须生擒不能伤虎,死了好几个人才将虎生擒。(《资治通鉴》卷一五四)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非常骁勇,“善骑射,手格猛兽,矫捷过人”。(《魏书·尔朱兆传》)

武术活动也是这些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娱乐。最初,这种娱乐往往与宗教祭祀联系在一起,是宗教祭礼的一项内容。后来,世俗的娱乐气息越来越浓,原来的宗教目的反而淡薄了。如契丹人每年在三月三日传统的“陶拉葛乐布节”上举行射兔比赛。箭靶是木雕兔子,比赛者分为两队,骑马射箭。先中者胜,输的一方下马,曲身下跪举酒杯,而获胜的队则在马上接杯一饮而尽。(《契丹国志》卷二十七)

在契丹人、女真人建立的辽金两代,还有一种专用于祭天的活动“射柳”,称为“射柳仪”或“瑟瑟礼”。每逢重五(五月五日)、中元(正月十五日)和重九(九月九日)行拜天礼后,进行射柳(《金史·礼志》)。所谓射柳,是在马球场上插上两行柳枝,在离地面数寸处剥去柳枝皮,露出一段白色的枝干。先让一名骑手快速骑马作为前导,射手骑马随后,在疾驰中用无羽的横镞箭将柳枝射断,在断柳落地前接在手中,疾驰而去,这是第一等。射断了柳,但未能接住的,属二等;如果射断的是没有剥去皮的部位,或没有射断、没有射中,都算作失败。在射柳时,擂响战鼓,以助声势(《金史·礼志》)。1965年9月在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出土的北燕贵族冯弗的墓葬中,就有130余件皆为扁锋的横镞箭,且箭杆上缠有银丝,十分精致。在出土的辽墓中,也有横镞箭的出现,镞身扁平,就像一个倒置的等腰三角形,有的箭端刃线略呈弧形,为扇形铁簇。射柳活动一直延续到元、明和清代初期,清代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辽代文士也兼习骑射,如在辽兴宗重熙年间的文人蒲鲁考中进士后,辽兴宗帝对左右说,此人有这样好的文才,必定不能武事。没想到蒲鲁回答说,他自启蒙受教育以来,也兼习骑射,辽兴宗不大相信。后来蒲鲁随兴宗行猎,射出三箭,射中三只兔子,兴宗大为惊奇。(《辽史·蒲鲁传》)

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是以摔跤、赛马和射箭为主要内容的祭天祈神的盛会,具有鲜明的崇武比武的特色,每年七八月举行。那达慕大会不仅是草原上牧民最重要的一项节日娱乐活动,同时是蒙古族武士们交流技艺的重要场合。那达慕大会获胜夺魁,是每一个蒙古族武士的梦想,激励着他们练武不辍。每年12月下旬,蒙古族还有“射草狗”的活动,集祭祀与练武为一体。用草扎成一个人和一只狗,以此为箭靶,供王公贵族用箭射,一直射到糜烂,然后以羊酒祭之(《元史·祭祀六》)。

回族先民来自中亚、阿拉伯和波斯,历来有尚武的民风,清人郝遇材在《回回》一书中写道:“回回不仅能吃苦,更有尚武之风,善骑射、精狩猎,枪法、刀法均极精确。老少男子皆有此风,且多善拳术。”经过数百年的练拳习武,回族有内容丰富的武术,如“四路拳查密尔”、“鱼尾剑”、“穆斯林八卦太极拳”、“穆圣拳”、“穆林拳”、“单头子棍——何家棍”、“张家十三枪”等。特别是“回回十八肘”充分发挥了在贴身近战中“肘打”凶狠迅捷的特点。设计出了压天肘、顶天肘、撤地肘、横肘、坐盘托天肘、连环肘、仆地肘、横天肘等多种肘法。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中,就有一批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的回族将领。

作品简介:

中华武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武术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攻防格斗、娱乐、健身等身体运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演变过程,并对古代武术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武德也有简明扼要的介绍,使读者对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武术的来龙去脉和整体图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作者:任海

标签:任海中国古代武术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体育专题

中国古代武术》最热门章节:
1第六章 武德 第四节 自我克制,自我完善2第六章 武德 第三节 尊重对手,光明磊落3第六章 武德 第二节 见义勇为,敢于斗争4第六章 武德 第一节 武术的目的不是伤害对手,而是自卫5第五章 古代少数民族武术 第二节 南方民族武术6第五章 古代少数民族武术 第一节 北方民族武术7第四章 古代武术的习练 第三节 武术学习8第四章 古代武术的习练 第二节 武术技法9第四章 古代武术的习练 第一节 武术功法10第三章 古代武术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十节 十八般武艺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