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_第六章 古代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

魏子孝聂莉芳
科普学习
总共28章(已完结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精彩片段:

第六章 古代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

周以前医事管理制度已不可详考,从出土文物分析,医与巫关系密切,利用占卜预测疾病凶吉占有较大比重,到商代仍是如此。

被称为“官经”的《周礼》,虽然据考出自东周,但其中官名不可能随意编造,所以它能反映西周王室的官制、制度。《周礼》中医与巫的职与责已明确分开,医官隶属于“天官冢宰”,巫祝之官隶属于“春官宗伯”。医官设“医师”,下置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保管)二人,史(书记)二人,徒二十人;“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医师为众医官之长,主管医药行政。国内有患病者,由医师分给各医官进行治疗,并将治疗效果记录在案。到年终则根据各医官的治疗效果,确定他们的薪俸。十全为上;治十失一,次之;治十失二,再次之;治十失三,又次之;治十失四为下。以此为根据,分为五等。食医专门负责为周王调配食物,相当于今天的营养师。凡粮食、饮料、肉类、菜类等各种食物,要根据季节合五味的规律,而有一定的调配法度。疾医治疗内科疾病,有病者则分而治之,经治死亡,要把患者死亡原因记录下来,上呈医师。疡医专治疮疡、外伤、骨伤疾病。兽医负责医治兽病,经治死亡,也要记录数目以作为职位升降的依据。这是有关医事制度的最早文献,但周代的医疗事业并不仅如此,从史实看,当时各诸侯也各有专职医生。大概秦国的医术较高明,所以《左传》记载了晋景公、晋平公生病都是向秦国请医生,于是医缓、医和载入了史册。这一史料也表明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医事交流活动。

但以上皆为替周天子、诸侯服务的医官,毕竟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是有局限的,所以社会上主要还是依靠不受政府管辖的民间医生。扁鹊(秦越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名闻天下,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自由行医,专科也随俗为变。这些情况说明在东周末期,医疗水平和社会需要已不满足“疾医”的粗略划分,在民间已形成更细的医学分科。

秦代的医政情况,有关文献不多。只是从史传中知有太医令、侍医等职。太医令为医政最高长官;侍医随王左右,应不时之需。战国时秦国医官即如此设置,大约东周末诸侯国间建制亦有不同,但总未离医师(太医令)掌管诸医(侍医)这一主干。

西汉医官设置分两支,各设太医令、太医丞、侍医(又称医待诏)。一支隶属太常(掌宗庙礼仪,选试博士的中央机构);一支隶属于少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当时各诸侯国也设太医、侍医,如淳于意的弟子中就有济北王的太医、齐王的侍医。侍医中也出现了女医,又称乳医,即妇产科医生。

东汉医官则均属少府统领,有太医令一人,掌医事管理,下辖药丞二人,主药事;方丞二人,主配方。员医293人,员吏19人。其他医官名有侍医、尚药监、药长、医士长、医工长等,其中可能有一职多名情况。

三国时,魏袭汉制,设太医令、太医丞、尚药监、药长寺人监、灵芝园监等。

西晋太医令有“铜印墨绶”,隶属于宗正。东晋宗正并于太常,太医属官则归属于门下省,门下诸事由侍中掌管,后代医令隶属于侍中自此为始。

南朝宋设太医令一人,丞一人,属起部(营造宗庙、宫室的机构),亦属领军(掌中央军队,为相府属官)。这个制度一直延用至南朝齐。梁朝太医令下又设太医正,太医又都兼尚药之职,太医令仍隶属门下省。陈袭梁制。北魏行西汉旧制:太医令属太常,而门下省设尚药局。太医令下有太医丞、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官职,并有固定品秩。北齐与北周医制大体相同,尚药局设典御二人,侍御师四人,尚药监四人,主管御药之事。北周除太医之外,还设小医下大夫、小医上士、疡医上士、疡医中士、疡医下士、医正上士、医正中士、医正下士、食医下士、主药下士,以上属天官(吏部)。兽医上、中、下士属夏官(兵部)。医院的设立始于南北朝,是为“贫病不能自立者”而设。《南齐书》、《魏书》均有记载。从南北朝的医官职称也反映了当时已有医学教育职能。刘宋太医令秦承祖曾上奏建议设置医学,成为创办医学教育的第一人。

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后,对国家典章制度做了很多重大改革,医事管理制度也更为完善。隋代医官分别归属门下省、太子门下坊、太常寺、太仆寺。门下省统尚药局、尚食局,负责宫廷医疗保健事宜;太子门下坊统太子藏药局,专门为东宫服务;太常寺统太医署,为最重要的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机构;太仆寺统兽医,为御厩服务。隋朝医官分工很细,且颇具规模,医学教育也有分科施教的开端,设医博士、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兽医博士等。

唐承隋制,但无论在医政管理,或是医疗、药事、教育诸方面,均比隋制更为严密。最重要的是唐代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已具有医科学校的规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医科学校。唐太医署设有行政长官16名,即令二人、丞二人、医监四人、医正八人。太医令主持太医署各项工作,太医丞为辅佐,以下有医监、医正。其属下分医学、药学两个部分。

医学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每科置博士、助教、医师、医工、医生。四科中医科最大,人数也最多,师生共164人;其次为针科,师生52人;按摩科36人;咒禁科21人。医科中又分五个专业,学习年限各不相同。即体疗(内科)七年;少小(儿科)五年;疮疡(外科)五年;耳目口齿四年;角法(理疗)三年。各科人数也不同,体疗学生最多,占医科学生半数以上,而角法学生仅一人。医科学生入学后,先学基础课,有《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然后分别学习各自的临床专业。针科的基础课与医科相同,然后学习经脉、孔穴、针法。按摩科学习消息导引之法,也包括骨伤治疗。咒禁科学“符箓〔lu录〕祝祓〔fu扶〕”之法。医学部的考核制度也非常严格,入学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太学)”,入学后每月由博士主持考试一次;每季由太医令、太医丞主持考试;年终则由太常寺(太医署的上级机构)对学生进行总试。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决定学生的前途。学生学业超过署内医官的水平,则取而代之;如果学习九年,仍考试不合格,即勒令退学。而且严格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也鞭策在职医官钻研医术,勤于实践,以图不断地进取。

药学部分有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24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掌固(仓库保管)四人。药学在长安城内置一所药园,种植药物,并在百姓中招收20岁以下的青年充当药园生。药园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栽培、采集、鉴别和炮制药物,学成后可补升药园师。药园的建立不但在实践中培养了药学人才,而且成为药材实物研究的基地。故世界第一部药典完成于唐代决不是偶然的。

唐代太医署作为医学教育场所,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也是令人瞩目的。它比欧洲最早的医学校——意大利萨勒诺医学校要早出现200多年,而且规模之大、分科之细、组织之严密都是后者无法相比的。

作品简介:

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期间的很多活动都与卫生保健有关,因此由无意识的自由身防护发展为有意识的医疗活动,这一过程可以上溯至数十万年以前。本书从医学这一独特视角,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魏子孝 聂莉芳

标签:魏子孝聂莉芳中国古代医药卫生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科技专题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最热门章节:
1附录 辅文图片2第八章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 第五节 西方国家3第八章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 第四节 印度4第八章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 第三节 越南5第八章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 第二节 日本6第八章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 第一节 朝鲜7第七章 少数民族医药学8第六章 古代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9第五章 古代名医 第九节 温病学派医家10第五章 古代名医 第八节 医门柱石张介宾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