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淞沪大会战·1937_后记

徐志耕
纪实报告
总共46章(已完结

淞沪大会战·1937 精彩片段:

后记

烽火连三月的淞沪抗战虽以中国军队的败退而告终,但是,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万难不屈的民族精神,它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它是华夏子孙全民抗战的嘹亮号角!

中日双方100万兵力的浴血奋战留给我们许许多多值得深省的东西。

就在1877年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令拆毁淞沪铁路的17年后,即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旅顺、大连失守,北洋水师饮恨黄海。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追随革新的洋务派上奏清廷:“筹办海防、开矿、商务、调兵运械,贵在便捷,深悉兴修铁路乃自强之要图,治国之根基。”

这时的光绪似乎也接受了一点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不再视修筑铁路为“奇技淫巧”、为破坏“祖宗成法”来加以拒绝。

1896年即光绪下令拆除淞沪铁路的20年后,光绪颁下圣旨,成立大清国铁路总公司,任命盛宣怀为铁路督办大臣。这时,南洋大臣刘坤一奏请援引北洋修筑军用铁路之例,拨款兴建吴淞至江宁(南京)铁路。光绪准予先筹建淞沪铁路,后修京沪铁路。吴淞至上海段即淞沪铁路,1898年1月动工,当年12月竣工,线路延长北到炮台湾,起点站改在闸北靶子路口。线路共有铁桥13座,车站7个,为上海通吴淞口的唯一陆上交通干线。

由于财力不足,光绪没有银两继续建造京沪铁路的上海至南京段,于是,外国人乘虚而入。1903年7月9日,英国人借口“列强在华筑路应利益均占”,威胁清政府与英国中英银公司订立325万英镑的《京沪铁路借款合同》,从中国铁路督办大臣手中取得了建造与经营京沪铁路全线的权利。

京沪铁路全长311.4公里,1808年建成通车,全权归英商怡和洋行和英国汇丰银行组成的中英银行公司操纵,并把淞沪铁路也归入他们管辖范围。英国人还在张华浜围征了大片土地,建造了两个铁路修配厂。

北伐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主,南京政府成立铁路部接管京沪和淞沪铁路的路权为中国所有。此前的20年,英国人为倾销商品,输出资本,扩张势力和掠夺中国资源,每年从这条铁路上获得成千上万的白银。

1916年以后,上海与吴淞之间客货运输十分繁忙,1930年仅客运列车每天到发70多次。1935年在江湾五角场召开全国第六届运动会,每天接送观众和运动员6.27万多人。

在1937年的“八一三”战争中,淞沪铁路再次被毁。占领了上海的日军,拆走了蕴藻浜铁路桥及蕴藻浜至吴淞的钢轨运往日本制造军火。

钢轨成了钢枪,犹如犁化成了剑。直到抗战胜利,淞沪铁路又全线修复通车。

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兴废盛衰,折射出近代中国从落后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

如果说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那么,淞沪铁路和在淞沪铁路沿线进行的三个月的淞沪抗战,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作品简介:

作者徐志耕采访当年官兵,踏看战场地形,查阅原始档案,以翔实的史料和文学笔法。以中日上海战场为主线,以国际外交斗争为背景,描写了从统帅部的高级将领到各界民众的抗日救亡活动。

一触即发的虹桥事件,寸土必争的“血肉磨坊”,姚子青营宝山悲歌,八百壮士威名四行;大场撤退,杨行喋血,闸北大火,直至孤岛沦陷。既有枪林弹雨的浴血厮拼,又有秘密战线的除奸暗杀;还有赤胆忠心的悲壮英烈和名扬四海的慷慨义举。全景式地再现了1937年8月13日开始历时3个月的上海战场的烽火硝烟,气势恢宏,场面雄奇,为历史留下了一部关于淞沪抗战的真实记录。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作者:徐志耕

标签:徐志耕淞沪大会战历史抗日战争

淞沪大会战·1937》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九章 “兴登堡”防线在哪里 6、哀兵悲民3第九章 “兴登堡”防线在哪里 5、腹背受敌4第九章 “兴登堡”防线在哪里 4、肉弹攻击5第九章 “兴登堡”防线在哪里 3、最后的防线6第九章 “兴登堡”防线在哪里 2、壮士浩歌7第九章 “兴登堡”防线在哪里 1、大场失陷8第八章 最后的拼搏 3、以守为攻9第八章 最后的拼搏 2、多路突击10第八章 最后的拼搏 1、先下手为强
更多『纪实报告』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