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_尾声 最后的出访——访问美国

叶永烈
传记回忆
总共97章(已完结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 精彩片段:

尾声

最后的出访——访问美国

步入晚年的他,在1989年作了最后一次出访——访问美国。

他曾几次访问过苏联,也访问过东欧的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

1979年1月,他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出访日本。他是应日本学士院的邀请,参加该院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日本《读卖新闻》在一月31日曾发表报道,介绍该社邀请胡乔木举行的座谈会。报道开头第一句便称:“胡乔木是从战前就闻名的中国屈指可数的论家……”

这一回,胡乔木出访美国,则事先提出条件:不与新闻界接触!

对于胡乔木的访美,是由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牵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出面邀请。

胡乔木是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访美。夫人谷羽与他同行,身份也是客座教授。随行的是女儿木英及一位翻译。

1989年3月24日,他们一行登机飞往美国。一下飞机,胡乔木一行便由美方安排沿着特别通道离开机场,避开了新闻记者。美方按事先谈定的条件,在美期间,胡乔木只与教授、学者们接触,报上不发消息。

在加州理工学院,面对着一百多位教授、研究生,胡乔木作了第一次学术演讲,题为《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左”倾错误》。

海外学者指出,胡乔木把题目定为《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左”倾错误》,而不是《中共为什么犯二十年“左”倾错误》,显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另外,胡乔木为什么选择分析二十年“左”倾错误这一题目,也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因为海外总说胡乔木很“左”,而胡乔木这一回却要谈谈《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左”倾错误》。

胡乔木说: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后的经济发展是曲折的。有三段时间经济发展比较好,它们是:1953—1957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61—1965年,即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79年到现在,即改革开放时期。这三段时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过去的中国历史上固然没有,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如果过去的四十年都能按这三段时间的状态平稳地发展,中国经济现在的情况无疑将好得多。

但是1958—1978年的20年间,总起来说是中国经济的动荡和停滞时期,也就是像中国领导人所说犯了20年的“左”倾错误。1961年开始的调整政策是为了挽救1958—1960年大跃进的失败。调整政策本身获得很大成功,但是刚开始不久,中国就进行了先在农村后来扩大到城市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客观上也为“文化大革命”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因为它在后期提出了“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口号。现在不准备去叙述这20年的历史,也不准备对这20年中的种种错误和荒谬去进行谴责(中国共产党已经并将继续毫不动摇地进行这种谴责),而只试图客观地解答一下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左”倾错误,并使它延续这样久呢?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探讨这个事实的原因。

作品简介:

叶永烈版胡乔木传,迄今为止涵盖最新成果的胡乔木传记。作者为中国最负盛名的纪实文学、传记文学作家。

胡乔木,在中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他的身世,除了过去新华社电讯所披露的千把字的简历外,人们所知甚少。本书第一次详细记述了胡乔木其人其事。

胡乔木自1942年2月起担任毛泽东秘书(初为文化秘书,后为政治秘书),直至1966年6月“文革”爆发,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他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参与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如《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等。“文革”后,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亦由他主笔……他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直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本书作者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子女、秘书及有关人士,查阅了大量文献,写出了这本《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这本书写的是胡乔木,实际上是透过胡乔木,写了中国共产党一段重要的历史。本书既是一本史实准确的严肃性著作,又以流畅的文笔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本书会拥有众多的读者。

作者:叶永烈

标签:叶永烈胡乔木人物传记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最热门章节:
1尾声 最后的诗道出最后的心声2尾声 最后的出访——访问美国3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与周扬的论战4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文汇报》总编辑眼中的胡乔木5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主动为聂绀弩的诗集作序6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解禁电影《黄河之滨》7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关注从维熙的小说8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王蒙回忆胡乔木9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与老同学钱钟书的友情10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季羡林:“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