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_五、傅青主 秘密授徒

罗大伦
传记回忆
总共128章(已完结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精彩片段:

五、傅青主

秘密授徒

傅青主回到家乡后,继续他的乡居生活,写字和看病是他生活中的两个主要事情,有的时候,有些当官的想来看他,可是傅青主的原则是,如果你是来看病的,那么没有问题,如果不是看病,那对不起了,不见(有司以医见则见,不然不见)。有的人还称呼他“内阁中书”大人,傅青主则像没听到一样,根本不理睬,如果叫他傅青主,这才搭理人家。

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傅青主的年龄越来越老了,他此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医术传下去。

想了很久,最后他决定采取一种秘密的方法,把医术传给后代。

这里出现了一个谜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傅青主一生著述甚多,为什么单单要把医术以一种秘密的方式传下去呢?

我在翻阅了很多傅青主的言论之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因为傅青主对他自己写的那些诗歌啊、校注啊等东西并不是很在意,虽然最后他告诉他的孙子们要好好整理,但也就是作为文献而已,在平时,他经常随写随丢,弄的他的友人们很着急,经常跟在他后面捡(都是宝贝啊),有些资料他还认为不成熟,所以就不急着拿出来。而医学的书籍,他却觉得非要传下去不可,所以他决定要单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传播。

事实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现在,他的其他内容的书基本都失散了,只有医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播了下来。

这是一种什么特殊的方式呢?

一天,他把一个朋友找来(此人具体是谁,已经不可考了,我分析应该是道教中人,因为后来在《石室秘录》序四中托名是吕道人),向该朋友说明了自己的意图,然后让朋友去北京一带寻找合适的人选。

于是,这位朋友背起行囊,出发了,而这个被找来的传承学问的人,就是陈士铎。

这位陈士铎我们在本文的开始提到过,他是浙江绍兴人,是个喜欢道教的学子。那么,具体找人的细节如何呢?当然没有任何文献记录下来,那么,让我们从陈士铎的医书里寻找这个事件的蛛丝马迹吧。

陈士铎写的最早的一本医书就是《石室秘录》,好的,我们就从这本书的序里寻找线索。

《石室秘录》的序二就是岐伯天师写的(当然,是托名),其时间是康熙丁卯年冬至前一日,历来学者根据这个时间,来研究陈士铎和傅青主的见面日期,怎么对都对不上,因为丁卯年(1687)傅青主已经去世了,所以学者们把这作为一个悬疑,做学问如果这么做就太死板了,您要根据傅青主的性格来推崇,傅青主什么性格啊?他一辈子拐弯抹角地骂清政府,经常是一首诗里捎带着骂好几笔,所以要根据这个思路来分析。

丁卯年的丁在天干里配五行属什么啊?属火,卯在地支里配五行属什么啊?属木,那丁卯根据甲子纳纳音那年该是什么呢?是炉中火,他之所以写这么个年份,是因为清朝属水,而明朝是火。那么为什么要把日子定在冬至前一日呢?哪有那么巧啊,还正好冬至前一天,那是因为中医认为冬至日阴气始降,一阳始生,阳气就此生发,说冬至前一日,那是说阳气始生的这天还没有到来,但是快了!再看序三张仲景(也是托名)的落款时间:冬至后十日,说明光明已经到来了。

作品简介:

在外人看来,中医是一种很神秘的学问。

因为中医的术语让人听着摸不着头脑,比如什么阴虚阳虚、疏肝和胃等等的。

所以中医很难学习。

现在几乎很难找到好的中医医生了,你到中医院看病,很多中医也都是给你开一堆检查单,然后开好多西药,最后从药厂那里兴奋地拿些回扣。

所以这些医生的疗效很差,这导致很多被他们“信手”治疗过的患者很愤怒,提出了“取缔中医”的呼喊。

但是,喊取缔中医的人别着急,因为中医业内有人说:建国以后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中,没有出现一个中医大师,现在的中医大家,全部都是建国前留下来的。而这些人的年龄很大,至少在八九十岁吧,你总不能指望人家再坚持个几十年吧,所以,别急,别急,中医的确不需要大家呼喊“取缔”,它自己会不断退化,当剩下的都是看化验单开西药的中医后,它会自行消灭的,就像一支蜡烛,当蜡烛的芯没有了以后,蜡烛自己就会灭掉的,无烦他人来吹。

那么这个蜡烛的芯是什么呢?在后面的故事里面,希望大家一起和我去寻找。

作者:罗大伦

标签:罗大伦中医历史古代的中医养生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最热门章节:
1七、王孟英 后记2七、王孟英 力战至死3七、王孟英 霍乱阻击战4七、王孟英 大上海5七、王孟英 医道,什么是医道6七、王孟英 在家乡行医7七、王孟英 我们回家吧8七、王孟英 痛失家人9七、王孟英 温病是什么10七、王孟英 医生求患者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