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脚步,是文化的刻度:费孝通文化随笔_第四辑 文化之思 文化的传统与创造

费孝通
随笔杂谈
总共44章(已完结

脚步,是文化的刻度:费孝通文化随笔 精彩片段:

第四辑 文化之思

文化的传统与创造☾1☽

费:你的书稿《传统与变迁》,我已经看过了,写得很好,就这样继续研究下去,一定会有所成就的。你这本书稿也引起我的许多回忆和思考,简单地说一下:中国是世界上做瓷器最早的国家,所以被外国人称为“China”,记得1981年我到英国去接受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时,参观了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也是英国最大的一家陶瓷公司,叫埃奇伍德。该公司的董事长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非常激动,当时就让公司升起五星红旗来对我表示欢迎,因为他们最早生产瓷器的方式就是18世纪从中国学来的,在瓷器生产方面中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的董事长还亲笔签名,送给我一本记载了他们公司历史和英国陶瓷历史的书,我现在将这本书转送给你,希望你能从这里面了解到瓷器是怎样在英国发展的,中国的陶瓷文化又是怎样和世界的陶瓷文化联系在一起的,18世纪中国陶瓷对世界的陶瓷发展起了个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方:谢谢费先生,回去后我一定会好好的读一读。其实我在研究景德镇民窑的时候,就对这一段历史非常感兴趣。中国从唐、宋开始向国外输出瓷器,到明末清初达到高潮,那时的欧洲贵族们无不以能得到一件景德镇的瓷器而感到荣耀。其实这时候中国向世界大量输出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的器皿,而且,还是一种中国的文化。它对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18世纪风靡欧洲的“罗可可”艺术风格,就是在中国瓷器装饰的影响下而产生的,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从建筑到家具、室内装饰、绘画等方面都无不受到其影响。

费:我看了你在书稿中曾对这段历史有一个较详尽的叙述,这很重要。我认为中国的陶瓷生产既然有一个很长的历史,从彩陶算起有7000年左右,那么发展到今天,应该有新的东西,新的艺术、新的美学观点、新的陶瓷文化,这就要看你们这辈人的推动了。我认为陶瓷的生产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艺术陶瓷,另一个方面是日用陶瓷。日用瓷是实用品,可以大有发展。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用碗吃饭,不小心打破了,因为是便宜东西,本身又容易破,所以大人是不骂的,只是说一句“岁岁平安”就行了。碗这个东西很普遍,从小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可以说是要伴随我们一生的,是谁也离不开的生活器物。尽管科学发达了,出现了许多的新材料,但人们在生活中的食具还是以陶瓷器为主,就连外国也一样。“民以食为天”,所以作为人人每天要用的陶瓷器,就和人类的生活及文化有了许多说不清道不白的联系。

说到这事我就想起,当年我在干校劳动的时候,要做东西吃,没有炉子,就用泥巴做了一个土炉,土炉我是很会做的。当人能用土为自己做一个用具的时候,我想,这就是人类文化起源的开始。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就像陶器一样,是从土里面出来的。我写过一本书叫《乡土中国》,后来这本书翻译成了英文,当时问我这个书名怎么翻译才好,我就说翻成“From the Soil”,意思是从土里面长出来的东西。什么叫作文化呢?用人工把自然的土变成用具,变成能服务于人的生活的东西,这就是文化。人类第一次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并将其制作成用具的就是陶器。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要丢掉对这方面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器物上的,还有文化上的。这种文化在我们中国一直延续了近万年(从最早的陶器开始)。后来又出现了瓷器,而且,发展到后来,不仅有提供人们生活用的日用陶瓷,还出现了供人们欣赏的工艺陶瓷、艺术陶瓷。你在书中也写得很清楚,近年来在景德镇新出现了许多的制作工艺瓷的手工艺作坊,这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延续,应该发展、应该研究。你把这种发展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并从这种发展看到了一种文化和技术的变迁过程,这很好。陶瓷艺术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所以,我认为你在书中谈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如何用制瓷用的泥、釉和燃料,通过人工的技术来进行制作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在这制作过程中如何注入作者的艺术思想的问题。前一个制作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实施的过程,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你在书中也说到了,景德镇的窑已经从传统的柴窑改成了瓦斯窑,对温度的把握也不再是凭经验和肉眼,而是用了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加以测试。后一个问题是,这里边不仅是要把西方的先进技术放进去,还要把作者的新的艺术思想放进去。

方:也就是把一种新的文化和观念放进去。

费:对,是一种代表新的思想、新的时代的艺术观念。你在书中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并把前因后果都分析了出来,这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这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记录,也是一个文化艺术发展过程的记录。要把中国陶瓷的历史和现状的发展过程记录清楚,透过这个过程我们还会了解到中国其他文化的发展状况,因为文化像一张网,它们的发展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要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考虑。

你的研究不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而是到生活实践中去,亲眼看人的事情,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这是很好的。在书中,你通过对几个从乡下来到景德镇打工和开作坊的青年艺人的生活经历及遭遇的描述,比如他们怎么来到景德镇?怎么从打工到开店?从这样一个个人的历史和发展的经历中,去发现整个社区和行业的发展趋向,还有国家政策的改变、新技术的引进等所引起的一个传统手工业城镇的文化变迁的过程,也就是从各个案的具体研究中发现整体,这很好。

你在书中所记载的基本上是一些手工艺人们的活动,他们所制作的都是一些工艺瓷,也就是艺术瓷,这些瓷器不是日用品而是用来装点生活的陈设品。这些陈设品只有在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会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人们才可以买得起和收藏得起。我觉得,景德镇不光要发展这些艺术陶瓷,还要发展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这些陶瓷需要量大,市场宽阔,当然,这是一种大规模化的机械生产,和你在书中记录的小手工业作坊的手工生产是不一样的。

不过我认为景德镇的这些手工艺术陶瓷还是会很有发展前途的,刚才我已经讲了,艺术陶瓷是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品,现在国内的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也希望用各种艺术品来装点自己的家庭和环境,甚至进行一些高档艺术品的收藏。这样也使得景德镇的一些手工艺术陶瓷从国外市场转入国内市场,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正在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要求艺术化,这种艺术化不仅是表现在作为装饰用的艺术瓷方面,也表现在日用瓷方面,也就是说日用瓷也可以艺术化。是不是也可以用手工来做一些成套的,少量的日用瓷,既可以欣赏也可以用。当然,这种手工做的日用瓷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只有少数人才能买得起,也就是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你们不是创办了一所民窑艺术研修院吗?对这些问题有没有一些考虑?

方:我当时参加民窑艺术研修院创办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这几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景德镇的民窑,从传统的民窑到新兴的民窑,共写了两本专著。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萌发了要有一个社会实践的基地的想法,希望通过这个地方,来不断观察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的发展和变迁过程。因为我觉得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整个的社会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每一年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去年东南亚经济风波以后,我又去了一趟我在前年考察过的景德镇仿古瓷、工艺瓷集散地——樊家井村,发现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却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由于国外市场的萎缩,艺人们便把眼光转向了国内市场,由于市场的改变,产品的种类和艺术风格也开始跟着改变了不少,当然,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如果深入下去还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我希望通过对一个社区的追踪考察,来发现中国文化和社会在变迁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我希望我对社区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还希望通过研修院来进行一些学术探讨活动,为一些对民窑文化历史和艺术感兴趣的国内外学者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地方,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新的艺术观念和设计思想。当然,刚才费老所提到的那个问题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研究的内容。

费: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总在想你们的研究怎样才能和“富民”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为景德镇的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艺术观点,新的思想方法,让他们的产品有人欣赏,有市场、有出路。

方:我没有费先生那样的高瞻远瞩,所以,在这方面考虑得较少,但我和研修院的研究人员们,也一直在考虑着费老在前面所提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样让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生活化的问题。我们取了一个名字叫“生活陶艺”,主要是希望艺术家们也能参与生活,关心生活,为生活服务。

费:这是第二步,等到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年人均水平达到1万元时,大家就会考虑日用品的艺术化的问题。现在中国农民每年的生活水平一年是3800元,还差得远呢。但发展起来也快,到那时景德镇的陶瓷手艺人们也许还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到那时候不仅仅是要在生活日用品中加上一点艺术了,可能还有一些更高的精神要求,这就是要产生一些艺术上的质的变化,你们这批人要跟得上时代,要不断满足人们在艺术上的要求。不同时代的人对艺术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些不同的要求里隐藏了一种文化,是一种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这里面的研究是很有意思的。在这地球村的时代,任何现象都不会是孤立的,都是和世界接轨的,所以你们还要密切注视世界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总动向。

作品简介:

从《脚步,是文化的刻度:费孝通文化随笔》中,读者可以了解费孝通如何通过“人人可以看到的事”,表达自己对厚重的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感受作者对亲友、师长一往情深的思念。可以领会一个社会学家眼里观察到的,对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作者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常常能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闪光点,选篇范围从青少年时代到老年时代,内容丰富,文字质朴。

作者:费孝通

标签:费孝通脚步,是文化的刻度随笔杂文

脚步,是文化的刻度:费孝通文化随笔》最热门章节:
1第四辑 文化之思 必须端正对异文化的态度2第四辑 文化之思 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3第四辑 文化之思 经济中的道德力量4第四辑 文化之思 文化的传统与创造5第四辑 文化之思 关于文化交流6第四辑 文化之思 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7第四辑 文化之思 我从家庭入手认识社会8第四辑 文化之思 对美好社会的思考9第四辑 文化之思 乡土教材和社会调查10第四辑 文化之思 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