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文学史话_讀張愛玲的「相見歡」

胡兰成
随笔杂谈
总共21章(已完结

中国文学史话 精彩片段:

讀張愛玲的「相見歡」

張愛玲的「相見歡」還是可見作者的筆力非凡。荀太太與伍太太都是庸俗之人,然而有著中國人特有的忠厚寬和平穩。她們的是「後天而奉天時」的順,與所謂對命運的屈服卻又不可一概而論。世上還有「先天而天弗違」的反逆性的英雄美人,亦與這荀太太伍太太之輩原也是同條生,中國史上的小民與大人同是一代之人。

荀太太伍太太都有委屈而無怨毒,有時也說說自己所受的委屈吐吐氣,但也不過是這樣說說罷了,其實並沒有記恨的。荀太太說起借錢給窮親友,多少有點替自己撐面子,亦有點幸喜自己的景況較好,紹甫有職業。這種艱辛裏出來的沾沾自喜實在相當莊嚴,不可只以淺薄視之。她對窮親友只覺把他們無可奈何,倒也沒有卑視窮人之意的。

這些,與其說因於道德的,毋寧是出於自然的情意,中國文明的浸潤成了民族的性格,連道德的名詞也不覺得了。

荀太太伍太太的年齡去青春已遠,兩人對頭上生出了白髮的那一段淡淡的實際的說話,與英雄美人的遲暮驚心,也是同條的,只是有光影姿態之異罷了。荀太太的一點點剩餘的女人的相貌的自尊心,快要在記憶裏淡了遠了,但亦還是尊貴的──生為女人身的尊貴,帶點可憐兒的。伍太太生得不好看,而她對自己的相貌亦有一種隨和。她與荀太太兩人的那份親誼還是沉甸甸的有金玉之情的感覺,雖然在世故中已快要成為不足道的了。

卻說「相見歡」裏的那荀太太與伍太太,因打仗避地上海,遷就著過生活,而於這時代一無怨言,也不求甚解,有這樣一種順從而與卑屈又兩樣,與無知識也有些兒兩樣。這是中國人纔有的大順,「後天而奉天時」的大眾若譬如海水,則「先天而天弗違」的英雄美人可比是浪花。伍太太比較有錢,見得深厚些,荀太太比較貧薄,所以特要表現自己,即是對時代的逆來順受的遷就生活中,亦仍可以有各人的個性。這兩個老婦人夾著一位年輕的婦人婉梅,更見得敗花殘葉的無可奈何,然而還是值得依惜,珍重。

西洋的老婦人多變得乖戾固執,他們沒有中國人的那種順,西洋的革命也沒有中國的革命是對天的。易經的兩句話,「先天而天弗違」便是樂,「後天而奉天時」便是禮,二者不可只要其一。宋儒只講順,現在我們講反,但是我們同時必要學禮,如孔子的問禮於老子,老子原也是極知禮的。荀太太伍太太決不與西洋的老婦人同,讀西洋小說最可知之。荀太太的小氣與自炫,與西洋的個人主義的不同。而亦因此,中國的英雄與革命亦與西洋的英雄與革命不同。要於此能辨別,是寫中國文章的第一條件。

宋儒講先天,只知說先天之性,而不知一個反字。宋儒教人順從禮教,而不知我們順禮,乃是以禮順天,若只知順禮,那就迂了。我們知此則知禮儀之美,戀愛也要約於禮。

左傳有晉文公為公子時,出亡於狄,在狄十二年,而至齊,在齊國住了下來他又不肯走了,是部下設計纔把他載在車上離了齊國。晉文公是五霸之一,那樣的英雄,而隨遇而安,這就是一個順字。陶淵明的知足即亦是於此有其相共通者。荀太太伍太太的順從環境,所以與英雄美人同是一代之人。張愛玲寫「相見歡」,於此似乎缺少點出一筆。但是點明最難,弄得不好,會成了說明而不是文學了。此是文章作者的覺,故能不加解說,而自然明白。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年輕的時候」、「赤地之戀」、「秧歌」等的文章是自然明白,無須再加點明,但是此篇「相見歡」只覺缺少點明。「相見歡」可以看出作者對於荀太太伍太太那樣的人也抱有愛意,雖然自己不喜歡與她們一樣,作者就像是婉梅的看她們。此所以能是好文學,但是除此再沒有別的了。

詩文的點明是一個大問題。最好是自然明白,不加點明,如唐詩「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昔年有夏瞿禪先生,讚為「不著一字,光景無窮」。但也不可一概而論。詩經與漢賦即多是點明的。比起日本的古歌與俳句,中國的古詩多是帶議論的。細想想,這倒是文學的正宗。原來其他各種藝術如建築、陶器、音樂等皆其造形即是一切,不可能再有自己說明,惟詩文可以自己說明,此所以中國文學不同於一般藝術,而稱為禮樂文章。

有云「曲終奏雅」,如漢賦寫遊獵之盛,兩京的閎麗,而歸結於要行王道,

即是把方纔所寫的美好的東西,一一還它一個價值,此就是點明。作者是自己在世人世事之中,而同時有如神在看自己,看世人世事。

有不自覺地寫出了好文章,有自覺地寫出了好文章,應當是後者更高,但是亦有自覺了反為寫不出好文章了的。其故是不可依照所覺的來寫作。若依照所覺的來寫作,那就不是創造的了。好文章是隨著寫作而一路明白起來的,這纔是生出來的新的覺。能如此,則不加點明亦自然明白,加了點明亦不會破壞文章。

寫文章與打天下同。如周文王武王是自覺的,如劉邦與朱元璋則是不自覺的。後世惟孫中山先生的創造民國是自覺的。不自覺亦可打得天下,如不自覺亦可寫得好文章,但是下文就要有師,幫助他自覺,如劉邦請教叔孫通與陸賈。毛澤東是不覺的,他與人民是將錯就錯的相結合而起兵,而因為不覺,後來他的諸種作為就都是一敗塗地的了。

作品简介:

胡蘭成全集已出版有《禪是一枝花》(民國65年完成),《山河歲月》(43年),《今生今世》(48年),《今日何日兮》(69年),現在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話》則涵蓋了從民國三十三年至六十六年的諸篇論述,分成上巷和下卷。

上卷裏五個章節。首篇〈禮樂文章〉,如《三國演義》開頭不講天下大事,卻先來講天下大事的分合之理,胡先生寫文學亦不講文學,而先來講「大自然的五基本法則」,定其座標也。

次篇〈天道人世〉,謂古來中國的文學乃是一、對大自然的感激。二、忠君。三、好玩。四、喜反。明其素質也。

三篇〈中國文學的作者〉,一種是士,一種是民。不貴藝人與藝術,辨其位格也。

於是四篇〈文學與時代的氣運〉,自唐虞夏商周起,至春秋戰國的論文時代,開出漢文章,轉魏晉南北朝的新情操時代,開出唐,至南宋而士始弱。士雖凋萎,民固健在,元明清上的文學益陋,民的文學倒像繁星在月晦時都亮了。然後來到五四文學革命,始將文學當做為藝術。

遂有末篇〈文學的使命〉。

以上是胡先生於民國六十六年夏天於僑居地日本寫完的《中國文學史話》。因胡先生在台灣授課的學生中多有青年寫作者,故著此作勵教激志,且援彼等青年的作品為例多做說明,其背景如此。

現編成書,加一篇〈論建立中國的現代文學〉,是稍早寫成的,為答友人龍先生在報紙上的論文所作,這是上卷。

下卷收錄單篇評文,它們猶如上卷的衛星城鎮。六篇寫在孤島時期的上海,一篇在初亡命日本時,兩篇在來台授課期間,三篇在返東京之後的晚年。可以看出胡先生思想之軌跡,和文風的變異

一九九○年十一月底

作者:胡兰成

标签: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话胡兰成

中国文学史话》最热门章节:
1女人論2關山月3讀張愛玲的「相見歡」4來寫朱天文5評鹿橋的「人子」6閑記7隨筆六則8張愛玲與左派9論張愛玲-210論張愛玲-1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