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萧太后_第二十六章 孤军战遂城

王占君
历史小说
总共30章(已完结

萧太后 精彩片段:

第二十六章 孤军战遂城

盛夏的汴京热如蒸笼,宋太宗坐在金銮宝殿内也难免汗流浃背。金阶下,跪满了这次北伐的主要败将。潘美、王侁、刘文裕、田重进、米信……一个个浑身战栗,臭汗湿衣。宋太宗赵光义盯着他们,久久不发一言,心中翻腾着酸涩的苦水。泱泱大国,堂堂帝君,就这样败在北胡人手下,叫自己脸面何存。然而又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大宋毕竟惨败了。而且多亏杨延昭在高阳、瓦桥、益津三关,坚守苦战,多次击退了辽军进攻,萧太后感到三关难下,久战需要休整,撤兵返国,大宋边境才转危为安。

宋太宗越是不开口,群臣越是心中没底,不知道会有什么大祸临头,都在暗中盘算个人的下场。

“你们这些无能之辈,丢尽我大宋脸面,就是一律问斩,也难消我心头之恨!”宋太宗脸色铁青。

众大臣就觉头部嗡地一声,无不心中叫苦,难道还要祸及九族吗?

宋太宗此刻心中沉吟不决,杀了这些废物,又有谁能代替他们呢?难道换上一群更不中用的废物?而今边境未宁,内患不断,尽管他们在与北狼的争斗中被咬败了,但毕竟还是忠于自己的鹰犬,不用他们又能用谁呢?他无可奈何地转换了口气:“不论如何,念及尔等多年为官,也曾勤于王事,朕怎忍杀之。”

群臣这才松口气,庆幸保住了性命。宋太宗对罪臣逐一进行了发落,大都是降职罚俸,还算是比较宽容。最后只剩潘美、王侁、刘文裕三人未受处罚,三人脸上未免出现得意之色。曹彬等露出不平,但潘美、刘文裕毕竟是皇亲,王侁是宠臣,谁又敢对此说三道四呢。

潘美三人以为没事了,不料宋太宗突然抛出一句:“潘美、王侁、刘文裕,你们三人被告下了。”

三人面面相觑,随着宋太宗一声吩咐,原告苦主杨业之妻佘氏太君,与大郎延昭进殿跪倒,哭诉了陈家谷口一战过程,要求将逼死杨业的三个误国奸臣处以极刑。

三人哪肯认罪,纷纷狡辩抵赖,与佘太君、杨延昭当殿争执不休,各不相让。宋太宗怒喝一声,才都不言语了。对于这场官司,宋太宗是心中有数的。他明白杨业之死,确属三人逼战造成,若依杨业主张,至少三州吏民十数万可以撤回,两万兵将不致丧命。若秉公而论,潘、王、刘皆该斩首。但是,潘美是自己亲翁,乃太子岳父,刘文裕虽关系略远但也沾亲,王侁一向对己忠心耿耿,总要网开一面。他反复思忖,既要能对杨家说得过去,能堵天下人之口,又要尽量保护三人的利益,宋太宗总算做出了裁决:“潘美、王侁、刘文裕争功,致使杨业死难,为儆效尤,着将王侁削职为民发配金州;刘文裕除名永不叙用,发配登州;潘美贬官三级,由检校太师降为检校太保。其韩国公爵位,忠武军节度使职衔及并州行营都部署军职暂且保留,以观后效。”

佘太君与杨延昭对这种处理结果,当然不会满意,但是皇帝话已出口,岂有更改之理。而且太宗为安抚杨家,又特别予以优惠封赏,母子二人也只好勉强谢恩了。

杨延昭在谢恩之后又郑重启奏:“万岁,契丹侥幸获胜,我大宋天朝大国决不能就此善罢甘休。为臣不才,愿领一支军马征讨北胡,定当为国雪耻,为父报仇!”

惟一未受处罚的大将高琼也当殿表示:“万岁,为臣亦愿再次征讨契丹。”

但是,宋太宗的指导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二卿忠心可嘉,然伐辽之战暂不宜开。自太祖以来,迭次征讨,互有胜负,空费军饷,实无大绩。而今将士疲惫,理当休整。且内地不宁,流民草寇时有为乱。故而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外自安。”

高琼谏道:“只怕我不攻辽,辽反来攻我。”

作品简介:

辽景宗之妻、圣宗之母承天后萧燕燕参与执掌皇权期间,辅佐丈夫、监护幼子。她智勇兼备、胆略过人,挫败一起起政变颠覆阴谋;她审时度势,革新图治,使辽朝达到鼎盛。在对宋战争中,萧太后高瞻远瞩,稳操胜算,直至辽宋澶渊之盟,充分展示了一代女杰波澜壮阔、光彩照人的生动形象。

本书从中华民族的大局着眼,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宋辽双方的交恶与和解,从而带着一股清新之气,突破了传统的窠臼。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激战场面扣人心弦,语言对话简洁流畅,堪称文学欣赏价值与历史认识价值兼备的上乘佳作。

作者:王占君

标签:王占君萧太后历史辽代

萧太后》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二十八章 会盟澶州城3第二十七章 荡舟城淀湖4第二十六章 孤军战遂城5第二十五章 被俘陈家谷6第二十四章 宋军败琢州7第二十三章 疑兵战白沟8第二十二章 滞兵瓦桥关9第二十一章 解围大岭山10第二十章 计败蔚州城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