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瞬息京华_第三部 秋之歌 第四十五章

林语堂
当代小说
总共55章(已完结

瞬息京华 精彩片段:

第三部 秋之歌

第四十五章

战事爆发的时候木兰正和家人在庐山牯岭避暑。

阿梅如今已是十七岁的少女,正在南京的教会大学念书。阿通早已毕业,在上海近郊的真如无线电台做事,这家中国官办的电报局能把无线电报发到太平洋对岸的旧金山。阿通请了六星期假上牯岭来同家人团聚。

杭州已是中国政府赶筑起来的几乎可以通往中国各地的大规模公路网的中心。南面有公路铁路两用的钱塘江大桥刚刚竣工,附近的村人看成现代工程的奇迹。到江西省会南昌新建了浙赣铁路,南昌可以直通杭州南京了,这条新铁路跨越山地,但巨大的工程仅需时一年半。国家建设计划的这种步伐实际上也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日本看出此时不动手就再没有机会了;而中国则产生了民族自信心这种新精神,足以抵抗日本对中国主权的破坏。

蒋委员长和蒋夫人这时也在牯岭。那里已成为政府要员时兴的避署胜地。木兰住的房屋的院子正在委员长官邸的上面,从官邸后墙到木兰院子的一百五十馀尺山坡是草木生长的地方,木兰能够望见官邸里侍从的活动。官邸的前门有条山路通出去,山路受到一条山涧的阻挡,同山涧并行几百尺之遥才跨过山涧成为宽一些的公路,在有哨兵站岗的桥上或者山涧的那一面都可望见官邸里面活动频繁。各省的高层军事长官和南京要员出入不断,有的步行,有的乘轿。中国今后的命运,是沦落为万劫不复的日本的保护国地位还是经过苦战成为自由、统一和独立的国家,就要在这座官邸里决定了。

七月十七日终于作出了重大决定。蒋委员长向全国广播了抗战到底的政策了然而他也向全国告警,要作出巨大牺牲而且决不能半途妥协,否则中国的状况要比目前寻求解决还要糟。

孙亚说,“蒋先生是我所见过的人中一个最冷静最倔强的人,他正想完成三国时代诸葛亮没能完成的事业。统一中国这项艰难万分的任务谁也没能完成过。现在他又面临领导中国抵抗日本这个更加重大的任务。他像在海上风暴中的海燕——他或许也以此为乐,他会能够杭战到底的。我注意了他十年。这人瘦骨嶙峋,可是你看他那张嘴,他现在脸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和深沉混在一起是我从没见过的。”

阿通说:“如果蒋委员长是诸葛亮,我愿意做《三国演义》里那个艄公。”

木兰说:“什么?”她的脸立刻沉下来了。

“妈,怎么啦?你不恨日本鬼子吗?”

木兰静静地注视孙亚,他也沉默不语。

阿通又问:“你们不赞成吗?国家需要人人效力。”

木兰走开去了,依然一语不发,足足一小时之久。她安详自若的神情不见了,突然间同普天下所有的母亲在战争到来的时候一样忧心忡忡了。战争临到她家门口,她怎么没想到这点呢?国家有需求于她——她的独子。

她同孙亚商量。一小时以后她和孙亚叫儿子过来同他谈。

作品简介:

《瞬息京华》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京华烟云》。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瞬息京华》。

《瞬息京华》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瞬息京华》是林语堂最富盛名的作品,文中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以及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老庄哲学境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皇皇巨著。

作者:林语堂

翻译:郁飞

标签:林语堂瞬息京华中国文学经典文学民国

瞬息京华》最热门章节:
1附录 关于《瞬息京华》2附录 谈郑译《瞬息京华》3附录 嘉陵江上传书(摘录)4附录 谈翻译及其他5附录 语及翻译(摘录)6附录 关于《瞬息京华》——给郁达夫的信7译者后记8第三部 秋之歌 第四十五章9第三部 秋之歌 第四十四章10第三部 秋之歌 第四十三章
更多『当代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