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温故一九四二_《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田晓明

刘震云
现代小说
总共9章(已完结

温故一九四二 精彩片段: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田晓明

一、一个只知道吃自家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前几天看了一篇小说──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他在里面讲述了1942年河南旱灾时的故事。这篇小说引用了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使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客观情况。

那些新闻报道提及了当时人吃人的情况。旱灾造成颗粒无收,人们饥饿难耐,于是开始吃人。一些成年人吃自己的孩子。在有些不忍心吃自家人的人当中,还发生了易子而食、易妻而食的情况。刘震云说:一个只知道吃自家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人的惰性实在是太大了。当他们没有粮食吃的时候就吃菜,没有菜的时候就吃糠,没有糠的时候就吃土,吃土吃到受不了的时候就吃人,吃人还不敢吃别人家的人,只好吃自家人,吃自家人还有点不忍心,那就跟另一个不忍心吃自家人、却又想吃人的人换人。这个过程就叫“得过且过”。这是一个不断退而求其次的过程。一直退到不能再退为止。在这个过程中,苟且偷生的人总是不能往前冲。

一个人在困境中一旦抛弃了苟且偷生的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将面临两种摆脱困境的方式: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非理性的。理性的就是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以及科技手段来解决问题。非理性的就是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饥饿中的人走不了这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所以刘震云说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中华民族是苦难深重的。两千多年来,人们在大部份时间里都处在苟且偷生之中。一百多年前的戊戌变法,才真正打开了变法之门。一百多年过去了,谁敢说中国彻底完成了变法?然而,我们离成功已经不远了。官僚阶层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正在土崩瓦解。只要我们能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我们就为变法奠定了基础。

二、连利用价值也没有的人民只能依靠民主得到解脱。

1942年的河南灾区归蒋介石政府管辖。蒋介石没给灾民提供足够的粮食。倒是后来的日本军队,从自己的军粮中,拿出一部份粮食给了灾民们,使这些人暂时度过了难关。将要饿死的河南人吃了日本的粮食,马上就开始敌视国民党的军队了。在河南战役中,农民便拿着农具、棍棒与国民党军队作对。

日本人为什么救中国的灾民?是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想用粮食来收买人心?在没有实在的证据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将会这样认为:日本人救人的目的是要收买人心,这对于他们发动的河南战役是有利的,也就是说河南人是被利用的。

这时我们还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蒋介石为什么不用粮食收买河南人?这种利用对于他们的军事行动也是有利的。

一个人是在觉得别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才会去利用别人的。他不会去利用一块石头,因为,石头没有活动能力。蒋介石认为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价值,所以才不去利用他们。中国各个时代的统治者都不觉得老百姓有什么价值。他们称老百姓为愚民。他们动不动就对老百姓喝斥打骂,从来就没把老百姓看成是跟他们平等的人。民主政治将改变这些。所以,我们呼唤民主,要为民主政治而奋斗。

作品简介:

《温故一九四二》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作家刘震云的首部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不能不为人知的、关于饥饿的故事。

刘震云形象地说:1942年河南因旱灾饿死的民众,相当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奥斯维辛!冯小刚说:“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当年旱灾、蝗灾使粮食颗粒无收,哀鸿遍野,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刘震云为重温那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历史,走访灾难的幸存者,完成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小说出版后,王朔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小说到电影,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经历了19年的艰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电影故事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面对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电影故事比小说更直观,甚至更具文学性,电影中未拍或删掉的镜头在书中都予以保留。也由此看到刘震云获茅奖力作《一句顶一万句》前身的影子。

作者:刘震云

标签: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温故一九四二》最热门章节:
1《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田晓明2附录3第七章4第六章5第五章6第四章7第三章8第二章9第一章
更多『现代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