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智慧七柱_卷五 转捩点 第五十九章 种族与宗教大拼盘

T·E·劳伦斯
传记回忆
总共131章(已完结

智慧七柱 精彩片段:

卷五 转捩点

第五十九章 种族与宗教大拼盘

说完这些奇特的种族与宗教分布情形,叙利亚的故事仍未结束。除了乡村地区之外,六大城市——耶路撒冷、贝鲁特、大马士革、霍姆斯、哈马、阿勒颇——都是独立自主的实体,各有各的特色、发展方向与主见。最南边的耶路撒冷是个既脏又乱的城市,也是每个闪族宗教的圣地。基督徒与穆斯林来此地历史悠久的圣殿朝圣,有些犹太人将此地当成他们种族政治前途的寄托。往日与未来的势力融而为一,使这座城市几乎没有现在。它的居民几乎没一个例外,都像旅馆的仆役般没有个性,依赖潮涌般的过往游客维生。对他们而言,阿拉伯建国理想既遥远又陌生,不过由于曾锥心刺骨地吃过基督徒的苦头,所以耶路撒冷各个阶层的居民都憎恶我们。

贝鲁特则是崭新的。要不是有一座希腊港和一所美国大学,它在感情上和语言上都像是法国的私生子。主导当地思潮的是基督教商人,全都是靠做贸易维生的胖子,贝鲁特本身并没有任何产品。当地的第二大势力是移居海外后归国的阶级,靠着投资致富的积蓄逍遥度日。贝鲁特是叙利亚的门户,已经过气的外国影响力都是由此进入叙利亚。它是典型的缩小版叙利亚,一如英国国内的苏豪区。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学校及与外国通商而形成的自由气氛,贝鲁特在战前便已拥有一群知识精英,他们的谈话、撰述、思想,都和当年推动法国革命的理论家相仿。因为他们的缘故,以及它本身的财富,还有它的勇于表达意见,使贝鲁特不容等闲视之。

大马士革、霍姆斯、哈马及阿勒颇是四座叙利亚人引以为豪的古城。它们沿着沙漠与山岭间的肥沃山谷,像一条链子般迤逦散布开来,因地势的关系都采用背海朝东的格局。它们都是典型的阿拉伯城市,也有此自知之明。大马士革是这几座城市和全叙利亚的龙头,它是政府所在地,也是宗教中心。城中的长老是意见领袖,所以它比其他地方更像圣地。当地居民个性傲慢刚烈,随时准备殴斗,言行举止和喜怒哀乐都极为强烈。大马士革自诩总是走在叙利亚其他地区之前。土耳其在此地设立军事总部,阿拉伯各反对派势力也不约而同地在此设立据点。大马士革如皎洁的明月,阿拉伯人望之如众星拱月。这座首都绝不会甘心臣服于外族的。

哈马与霍姆斯是两个互相嫌恶的双胞胎。两座城市的居民都从事制造业。霍姆斯通常是制造棉织品与毛织品,哈马则是出产丝绸锦缎。它们的工业发达而且日益兴隆,商人脑筋灵活,善于掌握新商机,迎合新口味,在北非、巴尔干地区、亚洲各小国、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等地都有市场。它们展露了叙利亚在不受外力引导下的生产力,贝鲁特则是在货品流通方面有独到之处。然而,贝鲁特的繁荣使其充满外国情趣,而哈马与霍姆斯的繁荣则强化了地方色彩,使它们更具有强烈的、令人羡慕的草根性。仿佛对工厂与电力越熟悉,当地人越认为他们祖先的风俗习惯才是最好的。

阿勒颇是叙利亚的一座大城,但既不属于叙利亚,抑不属于土耳其或美索不达米亚。奥斯曼帝国的所有种族、宗教、语言皆在此齐聚一堂,而且互相影响。各种特色汇集于一处,使街道有如万花筒。阿勒颇拥有邻近地区的所有文明,结果居民却缺乏宗教热忱。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比叙利亚其他地方的居民强。

阿勒颇最特别的是,虽然伊斯兰教仍是主流,但比起奥斯曼帝国其他各大城市,基督徒与穆斯林、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犹太人在此地更能和平共处,对欧洲人也比较友善。在政治方面,除了阿拉伯人群居的地区外,这座城市完全不参与政治。这些阿拉伯区像人口过剩的半游牧村落般散布各地,往东边和南边延伸。自发性的强烈爱国主义使住在他们外围的阿勒颇居民感染到一股地方自觉的色彩,不像大马士革由贝鲁特学来的那般千篇一律。

叙利亚的所有民族都可经由他们共通的阿拉伯语沟通。差异在于政治与宗教。在道德上他们的差别只在于沿岸人民稍微神经质,内陆人民则较为拘谨自制。他们反应都很灵敏;是真理的欣赏者,但不是追求者;自我满足;面对抽象意念不会(像埃及人)束手无策,但很不切实际;懒得动脑,所以通常很肤浅。他们的理想是轻松自在地管别人的闲事。

他们从小就不知法律为何物,顺从长辈只是因为怕体罚,长大后怕政府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然而几乎没有任何种族会信守叙利亚高地的习惯法。他们都要一套新的制度,因为他们虽然肤浅又不懂法律,却是政治狂热分子,叙利亚人可以轻易地对政治有一知半解的认识,却很难精通。无论拥有的是什么样的政府,他们都不满意,那是他们知识分子的自豪。可是他们很少有人会真心去思考一套可行的替代方案,若真想出来,更是没什么人会赞同。

叙利亚国内以定居为生活形态的地区,最大的本土政治实体就是村庄,在以族长为主的地区,最复杂的组织也只是派系,而且都是非正式的、自发性的,只是经由舆论逐渐默认而形成。所有比这更高的机构都是由土耳其传进来的官僚制度,实行起来不是差强人意,便是令人不敢领教,全视执行者(通常是宪警)的优劣而定。

他们的人民,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积弱不振也视若无睹,他们对列强也有误解,认为西方各强国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种族,只会自私自利地考虑本身的权益。有些人要求建立一个阿拉伯王国——大都是穆斯林;天主教基督徒的反制之道,则是要求由欧洲托管,让列强只享权利不用尽义务。这两种提议当然都不能得到国家主义者的认同,国家主义者要求的是成立叙利亚自治区。他们了解什么叫自治区,却不了解什么叫叙利亚,因为在阿拉伯语中没有这个名称,也没有任何国家叫这个名称。叙利亚这个由罗马语衍生来的名称,意指政治上的一盘散沙。在土耳其人的刻意挑拨下,叙利亚的镇与镇、村与村、家庭与家庭、信仰与信仰间都彼此存有猜忌之心。

由历年的兴衰更迭看来,似乎这块土地不可能成立自治联邦。历史上,叙利亚是介于大海与沙漠间的一道狭长走廊,连结非洲与亚洲、阿拉伯半岛与欧洲。它一向是安纳托利亚、希腊、罗马、埃及、阿拉伯、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的竞技场与附庸国。当它因为邻国的国势衰颓而获得短暂的独立时,便立刻四分五裂,瓦解成东、西、南、北无数个“王国”,最大的也不过如英国约克郡,最小的则只有拉特兰郡般大小。如果叙利亚在本质上是个附庸国,它同时也是一个习惯上不断有动乱与起义的国家。

打通舆论的万能钥匙在于共通的语言,那也是开启想象力的钥匙。穆斯林的母语是阿拉伯语,因此自认为是选民。他们的《古兰经》及文学经典的文化遗产使阿拉伯语系的各民族融为一体。爱国情操,通常是指爱土地或种族,对他们则成为对一种语言的忠诚。

作品简介:

本书记录了T·E·劳伦斯在沙漠中的战争回忆,被公认为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现代史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劳伦斯毅然放弃考古工作,进入开罗军事情报部,负责中东地区的情报收集及战略建议。当时英军认为,以承诺让阿拉伯人在战后独立为名,使阿拉伯建国主义者与英国站在同一阵线,由内陆起兵反抗统治他们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有助于协约国在中东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劳伦斯因缘际会于1916年底成为阿拉伯起义运动领袖之一,费萨尔阵营中的英军联络官。至1918年,劳伦斯巧用机谋,在阿拉伯部落间引燃独立建国的燎原之火,善用阿拉伯部落擅长的游击战术,以及阿拉伯沙漠漫无边际、变化难测的特性,率领三千阿拉伯起义军,神出鬼没,专事破坏土耳其的补给铁路,牵制了五万以上的土耳其正规部队,创下历史上代价最小而获利巨大的战果。

他们由麦加北部出发,经过烈日无水的艰困地带,穿越世人畏惧的内夫得沙漠,以落后的武器、匮乏的火药与粮食,一站站攻下延布、沃季、阿卡巴、马安,于同年10月直抵土耳其统治重镇大马士革,完成争取自由的首要目标。很难想象,这位在沙漠中率领阿拉伯人击退土耳其现代部队的传奇人物当时未满三十岁。

作者:T·E·劳伦斯

翻译:蔡悯生

标签:T·E·劳伦斯智慧七柱自传传记纪实回忆录历史战争阿拉伯

智慧七柱》最热门章节:
1附录 四 T.E.肖所著《智慧七柱》附注2附录 三 T.E.劳伦斯年表3附录 二 行军日志4附录 一 汉志装甲车连与十磅炮兵连人员名册5后记 一己之私6卷十 华宅落成 第一二二章 卸下重担7卷十 华宅落成 第一二一章 战俘8卷十 华宅落成 第一二〇章 成立新政府9卷十 华宅落成 第一一九章 大马士革10卷十 华宅落成 第一一八章 会师基斯沃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