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_第七章 清谈 4、佳物得在

戴建业
文学理论
总共130章(已完结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精彩片段:

第七章 清谈

4、佳物得在

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世说新语·言语》

这篇小品不是直接写清谈,而是写名士们清谈时的饰物——麈尾。

俗话说,高枝先折,大木先伐,甘泉先竭。美人很容易惹祸,佳物也容易招灾,因为美人总免不了有大批追求者,佳物也会让人垂涎三尺。康德老先生说审美是一种超功利的静观,可现实中人们对美却不像他说的那般超然——每个人都想把美人和佳物据为己有,正因为爱她(它)才想要她(它),所以,家有美人难免招蜂惹蝶,家藏佳物常常引来梁上君子,好东西引来许多乞求者更是人之常情。

《世说新语》载,王恭一块漂亮的坐簟很快就换了主人。“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王大、王恭都是当时有头有脸的人物,前者“有名当世”,后者为“风流标望”,这等人物尚且向人公开讨一块六尺坐簟,那些手头真的别无“长物”的百姓更可想而知了。

我们再来看看本文中“佳物”的下场。

现代读者肯定不识麈尾,它是魏晋名士清谈时手执的一种拂子。麈是一种似鹿而大的动物,麈尾便是用麈的尾巴制成。庾法畅其人不详,余嘉锡先生认为当是“康法畅”之误。《高僧传》卷四载康法畅“亦有才思,善为往复,著《人物始义论》等。畅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庾元规谓畅曰:‘此麈尾何以常在?’”庾公即东晋名臣庾亮。

文中庾法畅手中那支“至佳”的麈尾看来是“在劫难逃”了。坐簟毕竟与臀部相关,与日常实用纠缠得太紧,外形再美也难于免俗,而麈尾则是魏晋名士高雅飘逸的象征,清谈者身着宽袖长袍,手挥麈尾,口吐玄言,在人们心目中它一直与高远玄妙连在一起。一支妙不可言的麈尾自然是名士们梦寐以求的宝贝,而庾法畅一直握在手中,居然没有被王大之流要去,无怪乎庾太尉见此感到十分惊奇了:“此至佳,那得在?”“至佳”的意思是“好得不得了”。这么好的麈尾怎么在手中保得住呢?

庾法畅的回答真是妙极了:“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译成现在的白话意思是说:廉洁的人对它不贪求,贪求它的人我不给予,因而得以一直在我手中。“至佳”的麈尾谁个都爱,但“廉者不求”,所以不会得罪廉者;求者必贪,贪者得罪了也不足惜。庾法畅在《人物始义论》中自称“悟锐有神,才辞通辩”,看来他的确悟性敏捷,不然,这位出世高僧怎会如此通达世中人情?

这则小品记言简约隽永,读来回味无穷。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言行风貌的志人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珍品。但其文辞简略,如果不知相关背景,则十分难解。

本书作者戴建业,研究《世说新语》三十年,不仅能结合历史背景完整还原书中的轶闻趣事,扫清阅读障碍,更能带你领会魏晋风度的神髓,领会一个时代的狂放不羁、率真洒脱。

多亏了刘义庆留下一本《世说新语》,让我们能见识什么叫超然脱俗,什么叫高洁优雅,什么叫潇洒飘逸。

作者:戴建业

标签:戴建业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古典文学历史文化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最热门章节:
1第九章 妙赏 1、乱世英雄2第八章 隽语 7、善人与恶人3第八章 隽语 6、南人与北人4第八章 隽语 5、松柏之质与蒲柳之姿5第八章 隽语 4、胖与瘦6第八章 隽语 3、巧舌如簧7第八章 隽语 2、八面玲珑8第八章 隽语 1、小时了了9第七章 清谈 5、神州陆沉10第七章 清谈 4、佳物得在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