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_附编 七、提高经济效果及其他

于光远
中国历史
总共61章(已完结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精彩片段:

附编

七、提高经济效果及其他

——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我完全拥护先念同志9月9日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总结了29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同时吸取了许多同志出国访问感受最深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对为了实现我们四个现代化必须进行的经济管理改革做了系统阐述,是我们党的一个很重要的文献。我认为,因为经济管理制度改革,问题非常复杂,各条战线的同志包括我们搞经济理论工作的人,要按照先念同志指出的方向,进一步研究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问题,并且在大胆做一些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总结,使得这个工作能够贯彻下去。

在先念同志的这个讲话中,多次强调提高经济效果的问题。现在我专就这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经济效果这个词在我们的文件、文章中用得越来越多,我想有必要对这个概念确定一个准确的统一的说法,以免将来由于各人理解和使用不同而造成混乱。我认为经济效果不仅应该是定性的确定概念,而且应该是定量的,能够加以计算的。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这话本身我们也可以接受,按照这个说法经济效果这个概念就难定量,不能用一个确定的数量来表示。我认为,经济效果的概念是劳动消耗与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例关系。取得的效果本身不一定是经济的,但与劳动消耗一联系起来,就带有经济性了。比方说我们举行一次报告会,可能是一次学术活动,也可能是一次政治活动,会议本身的效果,如报告的好坏,并不直接表现为经济的,但是会议要消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会议效果同劳动消耗一联系起来,就有经济效果好坏的问题了。

我们应该说,当我们从事某一种以取得某种效果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如果取得的效果相同,劳动消耗小,经济效果就大;劳动消耗大,经济效果就小。这样来确定的经济效果的概念不但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这样的关于经济效果大小的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如果一种效果本身可以用确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话,那么经济效果的大小还可以用另外的话来表达,即:同样的劳动消耗,取得的效果大,经济效果就大;取得的效果小,经济效果就小。这两种说法,看来完全相同,但是事情最本质的还是:在效果相同时用劳动消耗量的大小来计算经济效果是最本质的东西。因为有的效果是不能用量来表示,而劳动消耗都是可用量来表示的,即人类劳动无非是由劳动时间构成,可以定量。当然,具体来说还有些困难,抽象劳动啦,具体劳动啦,计算起来还有些问题。但同效果的定量相比较,还是容易一些。

为什么我们说:用“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这个说法来确定经济效果不能定量呢?我们可以举赛跑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赛跑时我们要确定同样的起点和终点,即确定同样的距离时才可以比出谁快,可以算出快的程度。如果时间不定,距离不定,就不大好比较。“以最短时间跑最大的距离”这一概念只是快,但到底快多少却是不可能衡量。所以提高经济效果的要求就是以比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同样的效果。

在研究经济效果时,有一种特殊的例子,即物质资料生产的例子,在这里,经济效果的概念就可以具体化为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和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时,经济效果既可以定义为同样的使用价值所消耗劳动的多少,也可以定义为同样的劳动消耗所取得的使用价值的多少。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情况,但并不是一般的情况。因为我们不仅在生产,而且在一切经济生活中总有劳动消耗的问题,所以经济效果问题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存在。举上面说过的开会为例,短会长开,小会大开,如果只从经济效果的角度来看问题也是不好的。

节约劳动消耗归根到底就是讲求时间经济。外国有一句格言:时间就是金钱。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的金钱观念,我们当然不喜欢这么说。但我们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一个人活得再长,长命百岁也不过是100年。年由月构成,月由日构成,日由时构成,再细分就是一分一秒。所以浪费时间就是浪费了生命。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当然这同拿刀杀人还有区别,后者是拿刀把人一下子杀死了。鲁迅的意思是叫人不要随便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一个人的生命还可以从劳动的观点分为有效的生命和无效的生命。如果到什么事也不能做的时候,从劳动的观点来说这个人的生命就是无效的生命。再拿一个人的每天24个小时来看,一部分为生理需要的时间,如睡觉、吃饭等。还有一部分属于劳动时间(包括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时间),有一部分属于享受时间、发展时间。对时间要进行经济分析。怎样分析、怎样分类,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们整个社会生产的进步、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满足需要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有物质基础,另一条件也要有时间。比如去看电影,就要有物质基础(电影院和影片等),同时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去看。如果像恩格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序言中所讲的,把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那也可以说有生存所需要的时间(为取得生存的物质资料的劳动时间,生理必要的时间等)、享受所需要的时间(如看电影等)、发展自己所需要的时间(如读书、学习等)。

研究经济问题就离不开研究劳动,而研究劳动就要研究时间,但至今好像还没有看到一本书对时间做很科学的、细致的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那么在时间方面就要使人民不断地有一个更好的合理的支配。假如一天到晚完全在为了生存而劳动,则这种时间支配方法是很低级的。如原始社会花了很多时间为生存而劳动,但即使在那个时期,也要有点时间去娱乐一下,如跳舞等。被剥夺了任何休息、娱乐时间的人,就是奴隶生活。在一个人的时间支配中,闲暇时间、享受时间、发展时间是很重要的。

当然,对时间做这样的区别不应该是绝对的。在劳动时间中,也可能有浪费的时间、无所事事的时间。还有,劳动本身也可以带有使自己得到享受、得到发展的性质,即劳动本身也可以是一种乐生的手段,这种劳动时间中也就带有享受时间、发展时间的性质。这样也就把人的享受时间、发展时间延长了。享受、发展与劳动之间的界限就不是截然分开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中的各尽所能,就是把劳动变成了乐生的手段,劳动变成了享受性的劳动、发展性的劳动,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当然,在其他社会中,也有一部分的劳动是享受性的劳动、发展性的劳动,但是没有享受意味的,没有发展意味的单调的繁重的劳动还很多。这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共产主义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是,劳动普遍地成为享受性、创造性的劳动了。

作品简介: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解密京西宾馆原定20天的会议何以延长到36天,华国锋定框框,原定的三个议题何以被突破,“只进不出”,人事调整,陈云进常委,“宜粗不宜细”,指名道姓批评汪东兴、华国锋作检讨,真理与“凡是”的正面交锋,胡耀邦四次发言,极言“党内有党,法外有法”,小平的手稿被“发现”,揭示转折时期的最大谜底,二胡“胡耀邦、胡乔木”之争,农业文件的藏头藏尾。

作者:于光远

标签:于光远1978历史改革开放三中全会文革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最热门章节:
1后记2附编 九、答友人3附编 八、答记者问4附编 七、提高经济效果及其他5附编 六、我承认自己是“唯生产力论”者6附编 五、强调科学思想、充分发扬民主的会议7附编 四、三中全会和科学技术工作8附编 三、杨西光在三中全会前的工作会议上9附编 二、关于“两个凡是”和“反对两个凡是”10附编 一、中央工作会议前夕的一些情况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