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传习录_中卷 第五章 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王阳明
国学古籍
总共18章(已完结

传习录 精彩片段:

中卷

第五章 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罗整庵就是罗钦顺(1465—1547年),整庵是他的号,少宰是官职名,明清常用作吏部侍郎的别称。罗钦顺字允升,江西泰和人。他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在当时王学盛行的情况下,罗钦顺一方面批判王守仁的心学,一方面又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的改造,从而创立了自己独具特点的气学思想。正德十五年(1520年)夏,罗钦顺请假住在老家,听说时任江西巡抚的王阳明将溯赣江至赣州,就写了《与王阳明书》,在王阳明经过泰和时交给他。《答罗整庵少宰书》即是王阳明对该信的答复。

1、实有诸己

原典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听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唯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

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译文

鄙人顿首谨启:昨日承蒙教诲《大学》,因匆匆搭船,未能一一奉答。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闲,我又再次拜读了您的信。唯恐到江西后杂事纷陈,扰攘不断,先在这里简略回复,请您指教。

您信中说:“明白圣道固然很难,但是身体力行于道更难。道的确不易明白,但是学问也的确不能不讲。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当做最高标准吧?”

不胜荣幸!我从哪里能得到这样的教诲呢?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着寻访天下有识之士以便讨论圣道。数年来,对于我的学说,天下之人,有的讥讽,有的辱骂,有的不屑一顾。这些人愿意教导我吗?他们哪里肯为了教诲我而反复比喻、心存仁慈只怕不能纠正我的纰漏呢?这样看来,普天之下爱护我的人,没有像您这般深切备至的,感激之情非言语可以表达!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孔子最为忧虑的。而后世的学者稍微能诵经训诂,就自以为是有学问了,于是就不再有探究学问的迫切愿望了,这实在是很可悲呀!圣道必须身体力行才能明白领会,不是先弄明白了而后再去身体力行。圣道必须学习后才能明白,并非在讲求学问之外还有其他的认识圣道的途径。世上的研学者有两种,一种是讲究身心体认的,一种是讲究口说耳听的。用口耳的人,通过揣摩推断,力求扩大自己的影响;用身心的,力行自省,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知道这些,就知晓了孔子的学说。

解读

作品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凋敝之际,王阳明像一个布道的诗人牡师,高高举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帜,重新设定了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先知般窥破芸芸众生心中之“贼”,他要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荣耀、完美和永恒。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阳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让熙熙攘攘的众生驻足聆听。

无论你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时候,不妨翻阅这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她会让你得到心灵的澄静和精神的富足。

作者:王阳明

标签:王阳明传习录哲学心学国学古典

传习录》最热门章节:
1下卷 第五章 钱德洪跋——辗转刊行2下卷 第四章 黄省曾录——良知是造化的精灵3下卷 第三章 黄修易录——生之谓性4下卷 第二章 黄直录——阳明四句教5下卷 第一章 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6中卷 第八章 教约——神而明之7中卷 第七章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贵在引导8中卷 第六章 答聂文蔚——人即天地之心9中卷 第五章 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10中卷 第四章 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更多『国学古籍』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