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_第三篇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过得这么难 第12章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不出去:吉利收购沃尔沃

郎咸平
政治经济
总共17章(已完结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精彩片段:

第三篇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过得这么难

第12章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不出去:吉利收购沃尔沃

2010年3月28日,中国吉利汽车集团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约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这是中国车企首次全面收购国外豪华品牌。

尽管李书福一再强调“吉利是古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会有两套经营管理班子,服务于不同的消费群体”。

但媒体对于两种文化能否和谐交融,尤其是对吉利如何妥善处理工会关系感到疑虑,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并不平坦。

从首钢接手秘鲁铁矿的噩梦连连,到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的落荒而逃,劳资纠纷一直是中企“出海”的困局所在。

目前沃尔沃的工会已经同意吉利收购,但要想驯服这匹斯堪的纳维亚的野马,吉利要做好经历一番颠簸的准备。

一、沃尔沃:“美妇”还是“弃妇”?

腾中收购悍马,现在看来也只是一场闹剧,而吉利收购沃尔沃,看来是要玩真的了。我看吉利收购沃尔沃跟腾中收购悍马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完全不靠谱,一个是不太靠谱。大家都知道,沃尔沃汽车号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原来是瑞典的著名汽车品牌,而沃尔沃汽车公司也曾经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在1999年4月1日,它被福特汽车公司出资64.5亿美元正式收购。仅仅过了11年的时间,沃尔沃就被抛弃了。而现在,中国吉利却又要以1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沃尔沃百分之百的股权。只有13年造车史的吉利,要迎娶已有80年造车史的沃尔沃,用李书福自己的话说,农村青年李书福竟然迎娶了斯堪的纳维亚的美妇人!我看我们得首先搞清楚,这个农村青年迎娶的究竟是“美妇”还是“弃妇”,美是美,弃是弃,意思差得远了。

沃尔沃是福特汽车在1999年买入的,整整10年都没有什么起色,这背后不仅仅是福特的失败,更是以收购打开豪华轿车市场这种战略的彻底失败。实际上,福特当初为了这个梦想,专门成立了独立的豪华汽车集团,当年在这个战略下福特不仅收购了沃尔沃,而且还收购了非常知名的阿斯顿马丁、捷豹、水星、路虎这些顶级的欧洲豪华车品牌。可是很快顾客就发现,除了商标是沃尔沃的之外,很多东西都变成福特品质了。为什么呢?因为福特收购之后的整合太成功了。举例来说,目前沃尔沃主要有三大车型平台,其中,生产紧凑型轿车的P1平台,主要生产S40、V50、C70、C30等车型;生产大中型汽车的P2平台,主要生产S60,XC90系列车型;P24平台主要生产XC60、V70、S80系列车型。所谓汽车共用平台战略,是指汽车在开发、生产过程中,针对几个车型共用一个平台生产。生产出来的车型在外形、功能上可能有较大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底盘技术和车身结构。比如说,目前,福特旗下三大品牌福特福克斯、马自达3和沃尔沃S40在国内采用的就是共同的P1平台。所以,我们要是细心观察沃尔沃就知道了,沃尔沃在生产平台和关键零配件上是根本离不开福特的。因此我在想吉利究竟获得了什么?说到底,吉利只不过是借着沃尔沃,获得了与福特合作的生产平台。你想借此获得进入豪华汽车阵营?不可能的,客户很快就明白了沃尔沃不再是沃尔沃,它已经成了福特的汽车。福特的汽车在欧洲人看来就跟美国人看中国产品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中国产品,中国产品还廉价呢,美国汽车却很费油,而且也没什么历史,没什么品位。所以到最后你发现豪华车是卖什么?豪华车不是简单地卖品质。你说捷豹的品质好吗?捷豹的品质不是太好,就是卖的这种感觉。到最后豪华车感觉卖不动之后,福特整个豪华车事业部轰然垮台。

其实,沃尔沃就是一个全世界的弃妇。不只如此,阿斯顿马丁2007年也卖掉了,捷豹和路虎在2008年也卖了,然后福特总部认为这个事业部实在太糟糕,就把水星和林肯收回去直接管理了,最后就剩一个沃尔沃,结果现在卖给了农村青年李书福。其实,沃尔沃就是一个全世界的弃妇,福特终于甩掉了这个包袱,整个事业部都不要了。而在这个豪华汽车事业部仅有的11年历史里,换了4个老板,这个战略在5个欧洲顶级豪华汽车品牌上都不成功,我们凭什么相信吉利就能轻易成功?

这次李书福用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一半是自有资金,另一半是筹来的。用这么高的资金来收购这么一个所谓的“弃妇”,而且这个弃妇长得还比较高、你还比她矮半个头,把她迎娶进家门,你说你生产出来的车子要不要卖到欧洲和美国去呢?过去是沃尔沃的车身、福特的灵魂,已经玩不转了,那今天换了吉利的灵魂之后,你发现还是摆脱不了福特当初嵌进去的灵魂。因为你所有制造的平台跟零配件都是福特的。最终变成什么?就是一个沃尔沃的外形、福特的灵魂,然后里面又扯进个吉利的小灵魂。那么你觉得对于欧洲人、美国人来讲,他们想要买高级车的话,他们会买沃尔沃,还是奔驰?所以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销路肯定让人担忧的。在中国市场,我们打打爱国情结的话,销路可能还可以,但也只是可能而已。前几日,一个去年买沃尔沃的朋友抱怨,说好容易攒了一笔钱,买了沃尔沃,现在成国产的了,而且还是吉利的,他非常痛苦。读者不要认为这只是发发牢骚而已,这个所谓的痛苦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一种品牌忠诚度的丧失,一种信任的危机。

拥有悠久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为什么要“下嫁”给一个只有13年造车史的中低档品牌的吉利?吉利的100%股权收购要的是一个品牌、一个汽车的流水线,还是一个新闻炒作?李书福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不是说吉利要去管沃尔沃,吉利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我们用两套管理班子来应对不同的服务人群。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最喜欢讲这个话了,那我问你,柳传志当时收购IBM,是不是讲一样的话呢?不是我们去管,是兄弟关系,我们是兄弟。结果呢?所以,这个我们都听烦了,你兄弟也好,姊妹也好,到最后,劳工抗议罢工你怎么办?你不是还得出来处理问题。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浮出水面了。你看媒体的报道,沃尔沃工会开始是非常反对的,但是后来却同意签署这个协议了。你看看他们的工会主席怎么说的,他说:“我们对这项决定并不是感到很兴奋,但是我们认为这项收购会走上正轨,而且,关键的问题我们得到了答复。”读者注意到没有,这个关键问题指的是什么?是因为它没人要,现在好不容易卖出去了,心里激动得不得了。你再反对的话,就没人要你了,那么就得全部失业。而且瑞典和比利时的那些机构和工厂都保留了原来的人员,同时给了沃尔沃一个新的发展规划。这不是跟IBM被联想收购的情况一样吗?

沃尔沃那套班子本来就是因为做得不好,才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如果吉利管吉利的,沃尔沃管沃尔沃的,那不同样是一个不称职的班子在管沃尔沃吗?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吗?该不会又重蹈IBM的覆辙吧。

作品简介:

本书一共五个部分。

本书的第一部分谈的是每个老百姓都关心的话题,那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生活总是这么难。我们的老百姓总会面临几个难题,似乎还都很难解决。

第一,为什么我们的收入这么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收入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了,我们工作不努力吗?我们不够节俭吗?都不是。

第二,为什么我们什么东西都比美国贵。美国人实在太幸福了,人均年收入四万美元,我们呢?才几千美元,而且美国几乎什么都比中国便宜。

第三,为什么我们的蔬菜价格这么贵。这已经不仅仅是大蒜和绿豆的问题了,而是一般蔬菜价格也像股价一样大幅度的变动,搞得这些小菜贩子卖菜像玩股票一样。

第四,为什么我们的食品这么不安全。现在连吃个饭都不安心,本书找了地沟油的例子来做解读,这些商人黑心黑到了这个地步,我们的社会道德出现什么问题了?

第五,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这么不靠谱。霸王洗发水事件和云南白药事件酿成轩然大波,还有三聚氰胺也死灰复燃,毒奶粉又在一些省份上架销售,这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惊心动魄。

第六,为什么我们年轻人没有出头的机会。电视相亲搅起了惊涛骇浪。一群伪君子挥起道德的巨剑指向我们的年轻人,说他们拜金。可是我们的社会给年轻人往上爬的机会了吗?

本书的第二部分谈的是为什么医改、教改和房改这么难。

第七,为什么我们的医改这么难。全世界的医改都难,这不是中国的专利。但是2010年美国的医改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医改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斩断医生和药厂的挂钩。

第八,为什么我们的教改这么难。大陆的教改是属于重度偏离的那一种,但是香港几乎无为而治的教育体系,竟然成了成功的典范。

第九,为什么我们的房改这么难之一:火山理论。中国虽然是全世界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个,但却是全世界几乎唯一不怎么替老百姓建设经适房和廉租屋的国家。

第十,为什么我们的房改这么难之二:重庆模式。2010年6月七大部委联合推出的重庆模式给了我们一丝希望。重庆模式或许是中国地产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书的第三部分谈的是为什么我们企业的日子过得也这么难。

第十一,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活不下去:富士康悲剧。富士康十三名员工跳楼自杀的事件震动了全中国的老百姓。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富士康背后真正的元凶苹果电脑。

第十二,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不出去:吉利收购沃尔沃。实在不知道李书福娶的到底是美女呢还是弃妇。我们的企业是一批批地走出去,又一批批地倒下。

本书的第四部分谈的是为什么中国的环境这么糟。

我们国家2010年的政策可以说被误导到了节能减排的领域。气候变暖就是个惊天大谎言。今天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节能减排,而是:

第十三,为什么我们的垃圾问题这么严重?

第十四,为什么我们的水资源问题这么严重?

本书的第五部分谈的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处理国际事务这么难的问题。

第十五,为什么美国人这么不讲理。2010年的5月份,“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结果是让美国透过汇率大战拿走了我们8000亿元的新能源市场!

第十六,为什么德国人这么不讲理。2010年的7月份,德国代表团来了,透过和美国类似的方式拿走了一大堆让中国人感到痛心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合同。

作者:郎咸平

标签:郎咸平经济学民生社会商业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最热门章节:
1第五篇 为什么政府处理国际事务这么难 第16章 为什么德国人这么不讲理2第五篇 为什么政府处理国际事务这么难 第15章 为什么美国人这么不讲理3第四篇 为什么我们的环境这么遭 第14章 为什么我们的水资源危机这么严重4第四篇 为什么我们的环境这么遭 第13章 为什么我们的垃圾危机这么严重5第三篇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过得这么难 第12章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不出去:吉利收购沃尔沃6第三篇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过得这么难 第11章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活不下去:富士康悲剧7第二篇 为什么我们的医改、教改、房改这么难 第10章 为什么我们的房改这么难之二:重庆模式8第二篇 为什么我们的医改、教改、房改这么难 第09章 为什么我们的房改这么难之一:火山理论9第二篇 为什么我们的医改、教改、房改这么难 第08章 为什么我们的教改这么难10第二篇 为什么我们的医改、教改、房改这么难 第07章 为什么我们的医改这么难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