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古都与城市_古都篇 第四章 都·京——首都与陪都

张晓虹
中国历史
总共10章(已完结

古都与城市 精彩片段:

古都篇

第四章 都·京——首都与陪都

定都对于一个王朝来讲,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人们在选择首都时,往往十分挑剔,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等方面考虑,这就形成了上文所讲的建都几个基本原则。但现实的情况,并不总是遂人心愿。每一个地方总有不利之处。所以,即便是在中国历史上已证明是首都最佳选择的西安/长安和北京,事实上也总有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西安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僻处西鄙,而北京也过于接近北方边疆地区。所以,为了统治的方便,帝王们则会选择在疆域内另一个适于控制全国的地方,作为首都的补充,以弥补首都的某种不足。这就是陪都。有时候,一个陪都并不能达到统治全局的目的,所以在东西南北中各设一个都城,这就是五京制度。

1.东西二京

在中国历史上,首都与陪都并存的情况并不少见,其中最著名的还是西周时期的宗周与成周。

周人为了向东开拓疆土,将政治中心从关中西部不断向东迁移。在剿灭商王朝西部最重要的属国崇国之后,周文王和他的儿子武王先后建立了丰、镐二京。《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记载了这一事件:“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显然,武王把都城再向东迁移是为了显示其征伐商人的决心。不过,从文献记载来看,丰、镐二京之间虽然隔有沣水,丰在西、镐在东,但总体上是一个城市,并在西周建立之后一直作为国都,称之为“宗周”。

周人灭商后,势力迅速扩展到辽阔的东土,也就是黄河下游平原。国土面积的扩大,使得周人在灭商之后,立即感到在东方建立统治据点的必要性。这时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阳就成为武王的首选。洛邑建成后,成为与宗周镐京并立的都城,含有陪都的意味。因此,终西周之世,正式都城一直在镐京未迁,但成周始终是周人镇服东方敌对势力的据点。

之所以宗周丰镐与成周洛邑始终并存,是因为它们各有利弊:宗周虽然占尽政治、经济地位之优势,但无奈地处西鄙,对东方行政治理不便,所以必须再有一个地理位置接近的据点,以控制东方。而洛邑地处天下之中,便于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征集各地贡赋、商业贸易也十分方便,但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安全性较差,所以只能作为丰镐的补充。

尽管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若王朝进取则定都长安,若守成则定都洛阳。但事实上,国势强大的王朝在定都长安后,如果其经营重点是在东方,那么,就只能用洛阳作为陪都。这似也是中国历史前期的一个通识。

隋代直到唐代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虽然仍在黄河流域,但已经不占有绝对的优势。长江流域人口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繁荣,成为供给中央政府财赋的重要地区。因此,尽管隋唐定都于关中,却都视洛阳极重。隋炀帝以居洛阳为常,唐高宗干脆移居洛阳,称为东都,形成了两都制。武则天称帝后,为了摆脱李唐宗室的干扰,迁都洛阳,把原来的首都长安改作了陪都。

我们今天的首都之所以名为北京,实际上也是两京制的产物。当年明太祖定都应天,称为京师。后其子朱棣将首都北迁,原来的京师只好改称为南京。后来,仁宗意欲将首都迁回南京,所以把北京改为行在。尽管经宣德朝至正统朝,南迁始终未能实现,并在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官厅去“行在”二字,北京才算是最后正式定为首都。但从永乐元年开始的两京制度却从此开始。另外,相比起其他朝代的两京制度,南京作为留都,比一般的陪都位置要高,甚至与北京一样设有六部。这种情况为前朝各代陪都所不曾出现的。

2.五京制度

辽是东北部落契丹所建立的王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三年(918年)在临潢开始筑城,称为皇都。天显三年(928年)再升东平郡为南京。之后不久,天显十三年(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因为后晋石敬塘献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遣使奉表上尊号,于是依照汉制,登开皇殿,辟承天门受礼,改元会同,改皇都为上京。同时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改南京东平郡为东京辽阳府,形成了一都两京制。辽圣宗时,再改幽都府为析津府,又于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增建中京大定府。辽兴宗更于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合称五京。辽五京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虽然不可否认是受到唐、五代、北宋中原都城制度的影响,甚至渤海国的影响,并对之后女真人的都城制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辽的五京中,上京是契丹人最早创建的都城,也始终是辽的政治中心。辽上京遗址在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周围约有14公里,与文献所说的幅员二十七里大体相合。从遗址来看,整个城市分为南北两城,北为皇城,南则汉城,中相隔一道城墙,也就是北城的南墙同时是南城的北墙。从文献记载来看,北城,也就是皇城实为契丹城,即为中央官署所在地,是契丹贵族的集居区。当时宋的使者薛映出使辽时,记载了在皇城内“有昭德、宣德二殿与毡庐,皆东向。”显然,在这里契丹人还保留着住毡庐的旧习。而东向也是契丹人的旧俗,以东向为尊。至于汉城,当然应该是外郭城的意思,所居住的是一些汉人和其他民族的居民。这样看来,辽上京仍保留着契丹人原本的特色。

随着契丹人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辽太祖天显元年(926年)东灭渤海国后,将原渤海旧地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此新建东丹国,以皇太子图欲为东丹国人皇王。然而,当年太祖去世,次子耶律德光即位,为辽太宗,皇太子图欲只得从海路出奔后唐。于是天显三年,也就是会同元年(928年),辽太宗将旧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居民移住东平郡,并升东平郡为南京。天显十三年(938年)再改南京为东京辽阳府。

作品简介:

传说,神农曾有“十城十仞,汤池百步”;另一位传说中的人物黄帝,也曾“为五楼十二楼”;大禹的父亲鲧则有“做城郭”的故事流传。这些记载或传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在中华共同体形成初期,城就相伴而生了。

中国的城市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城市与人们的生活互相辉映,编织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作者:张晓虹

标签:张晓虹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古都与城市历史地理

古都与城市》最热门章节:
1城市篇 第九章 中·外——城市与中外交流2城市篇 第八章 水·城——城市与交通3城市篇 第七章 市·镇——城市与经济4古都篇 第六章 里·坊——都城社会的发展5古都篇 第五章 城·郭——都城形态的演变6古都篇 第四章 都·京——首都与陪都7古都篇 第三章 京·师——国都的确立与转移8考古与传说时代 第二章 都·邑——夏商周都城9考古与传说时代 第一章 城·市——早期城市的起源10引言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