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国学的天空_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四、处世态度

傅佩荣
国学古籍
总共22章(已完结

国学的天空 精彩片段:

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四、处世态度

1、孝的六种境界

儒家谈孝顺,可谓名正言顺。《庄子·人世间》特别借孔子之口说:“天下有两大戒律:一是命,一是义。子女爱父母,这是自然之命,也是人心所不可解除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群之义,无论任何国家都不能没有国君,这在天地之间是无可逃避的。这叫做大戒律。”简单两句话,说出了儒家的信念。庄子是道家的代表。很多人以为,道家平常不太谈孝顺吧,因为孝顺显然是一种社会规范,而道家是潇洒的,会逍遥自在的化解各种社会规范带来的压力。但事实上,庄子不但谈孝道,而且比儒家更进了一步。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天运》)

用恭敬来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较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行孝时忘记双亲较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较难;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较难;我同时忘记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同时忘记我较难。

庄子把孝顺分成六个层次,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难。第一,用恭敬来孝顺,就是合乎礼仪的要求,包括早上晚上向父母请安,出门向父母报告去什么地方,省得父母操心;出于恭敬之心向父母嘘寒问暖;即使看到父母将会犯错,也要温和委婉的劝阻,如孔子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第二,用爱心来孝顺。这已经不容易了,像孔子说的,子女对父母孝顺,脸色保持和悦是最难的。朱熹的注解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只有心里有深刻的爱心,才会好颜好色来面对父母。

第三,行孝要能够忘记双亲。什么意思呢?很多孩子在家里上网、看影片,看到父母来了,就赶快停下来,为什么?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在跟谁连络,在看什么节目,玩什么游戏,这就代表你跟父母亲划清界限了。做父母的都知道,通常孩子进了高中,就不太愿意跟父母沟通了,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的秘密。庄子认为这样不好,一个真心孝顺的人应该把父母亲当成朋友,经常跟他们沟通、聊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非常自在、怡然自得,父母也会觉得跟小孩没什么代沟,生活得非常愉快。

第四层孝顺是要让父母亲忘记我是子女。譬如有时候父母谈话的时候,子女一出现,父母就不说了,因为谈的是社会国家大事,或者长辈之间的关系,不希望让小孩子听到,小孩子听多了,有时反而制造各种困扰。庄子认为这样也不好,应该让子女成为父母亲最有默契的朋友,彼此可以无话不谈,而父母接受我的孝顺,也是由习惯而成自然。

第五层孝顺,我要同时忘记天下人的存在。也即我行孝时,别人的看法、世俗的评价对我已经不再有任何影响了。譬如“父子骑驴”的故事:父子两人赶驴进城,别人说这驴没人骑太可惜了,于是儿子骑了。路边的人说,儿子不孝顺,应该让父亲骑;但父亲骑了,旁边的人又说,父亲不慈爱,怎么不让儿子骑。等到两个人一起骑驴,别人看到又说,这俩人是在虐待动物啊,到最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真正的孝顺就是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父母和子女都开心快乐最重要。

第六层是孝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使天下人根本忘记“我在孝顺”这回事。忘记不是抹杀或忽略,而是我做了但不放在心上,做我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对我不构成压力,可以做得很自然。做事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得很辛苦,因为非做不可;第二种是做得很自然,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没什么压力,一切都很愉快自在。最高的孝顺也是这样,让人不知不觉地认为原本就应该如此。

综上所述,可知儒家的孝顺顶多可以谈到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庄子却可以一路向上谈到六个层次。从以恭敬爱心孝顺到忘记父母,再到让父母亲忘了我是子女,最后到让天下人忘记我在孝顺。也就是从开始有心孝顺,到后来无心也孝顺,再孝顺到根本不觉得有心无心,一切都很自然。在道家看来,人生的最高的境界是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别人做得很辛苦,你做得很自然,毫无勉强,孝顺也是一样。人每天都要呼吸,每天都要吃饭,孝顺父母也跟呼吸吃饭一样,好像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任何勉强。

其实,人间的很多规范,都是先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然后变成自动自发,从被动变主动,自然而然去做。在儒家来说,需要从真诚出发,进行德行的修养,而道家比较强调智慧的觉悟。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具体怎么孝顺,只是提出了一些很高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最后还是要回到“道”,因为父母子女都来自于“道”,最后也要回归于道;如果承认孝顺是出于天性,那么凡是出于天性的终究要在“道”里面形成一个整体,不忘也不行啊。最好能够像鱼一样,在江湖里面忘了谁是谁,这是一种道家理解的孝道最高的境界。

2、算命不如修养

作品简介: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

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作者:傅佩荣

标签:傅佩荣国学的天空哲学台湾

国学的天空》最热门章节:
1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五、与道相通2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四、处世态度3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三、审美情操4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二、修炼方法5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一、转化生命6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五、阅世之道7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四、立身之道8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三、治国之道9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二、圣人之道10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一、老子的道
更多『国学古籍』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