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国学的天空_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五、与道相通

傅佩荣
国学古籍
总共22章(已完结

国学的天空 精彩片段:

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五、与道相通

1、鱼快乐吗?

对《庄子》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是必谈的:鱼快乐吗?这段话非常不容易解释。先看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览。庄子说:“白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情况,而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快乐,这样就说完了。”庄子说:“还是回到我们开头所谈的。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惠施又称惠子,是《庄子》书中经常出现的名字。说来庄子也真孤单,在他几万字的著述中,唯一写下名字的朋友就是惠施。惠施本身是名家的代表,喜欢辩论,自认为口才天下第一,但他碰到庄子,就屡战屡败,从来没赢过。我们知道凡是辩论,往往是说出最后一句话的人赢了,因为他使对方无话可答。当然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庄子在书里把自己辩输的话都删掉了。也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庄子诡辩,因为他最终也没能讲清楚他是如何知道鱼快乐的。这些先不去管它,且看这段辩论。

两个老朋友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约了到郊外踏青。走到一座桥上,往下一看,看见白鱼在水里“出游从容”,这使庄子觉得鱼一定很快乐。结果,惠施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这问题问得真好。到现在我们有时候辩论,还经常以这样的方式驳倒别人。但庄子回答也很漂亮,他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惠施接着的反诘就出了大问题,因为他先退了一步,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情况,但你也不是鱼呀,你也不应该知道鱼的情况啊,因此你前面说鱼快乐是乱讲的。一般来说,辩到这里应该算是惠施赢了。但庄子毕竟是庄子,他说回到开头的话,当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的时候,你是因为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来问我的,这不是跟“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情况”自相矛盾吗?所以,庄子又赢了。

庄子在辩论中用到的概念在西方叫做“移情作用”。譬如我看到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我就移情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鱼身上,心想如果我是那条鱼,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在水里游来游去,当然很快乐嘛。一般人都能理解这种移情作用,但问题是你再怎么移情,你也不是鱼啊,你怎么能有把握鱼就快乐呢?这时候就要解释了,庄子之所以认为人可以知道鱼的快乐,是因为认为人的生命和其他万物的生命是可以相通的。怎么相通呢?譬如家里养了一条狗,你回家的时候不会说,哎呀,这条狗有毛病吧,怎么尾巴都快摇断了呢,要不要带它看医生啊?你不会这样说,因为你看到狗摇尾巴,就知道狗看到你很快乐,因为你是它的主人,主人回来了代表它有食物吃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和狗是可以相通的,是藉由生命的姿态来相通的。相反,狗不快乐的时候,你一定也知道,因为它垂头丧气的,一看就知道不高兴嘛。同样的道理,人和植物也可以相通。譬如我走过花园,看到一朵玫瑰花开得很茂盛;我说,这朵花真快乐啊;没人会觉得我乱讲。相反,我看到一朵花枯萎了,却说这朵花很快乐吧;别人会觉得你有毛病,花都枯萎了你还说花快乐,不是有毛病吗?这些例子说明什么?说明在某个程度人确实可以把感情投射在其他生命身上,甚至投射在一座山上面,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和山还可以相看两不厌呢。这时候我们就知道,原来人的生命是很开阔的,人与自然万物都有联系互通的管道。庄子在辩论中能赢,就在于他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能够把生命敞开来,跟万物互动。

但即便如此,这一切也并不能作为定论,让惠施哑口无言。让一个辩论高手哑口无言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他陷入自相矛盾。惠施的口才好得不得了,这一次他为什么不讲话了呢?不仅仅是因为庄子的思想比他高明,可以想到人和动物相互沟通的问题;还因为庄子用了一种使对方在语言上陷入自相矛盾的辩法。你前面听我说鱼快乐,才来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后面又说,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我的情况;前面知道我在说什么,后面又说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样一来,你不是自相矛盾吗?而且等于人类的语言将失去作用,因为它无法传达情意,天下没有任何两个人可以互通讯息。这样一来,他又凭什么在听到我的话之后,对我提出质疑呢?当庄子把这一点指出来的时候,惠子确实没话可说了。

2、彼此相忘

庄子作为一个道家人物,对儒家向来不吝于批判。司马迁说庄子写书“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他写孔子拜访老子之后,眼界大开,“整整三天不讲话”;弟子们请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我到现在才在那儿见到了龙!龙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散开来成为锦秀文章,驾着云气,翱翔于天地之间。”庄子这么说似乎有点夸张,不过孔子拜访过老子,并且把老子比喻成“龙”,却是事实。《史记》记载孔子见完老子后,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于是也杜撰了一些孔子向老子求道的故事,借老子之口对儒家的许多观点进行批判。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庄子·天运》)

孔子拜访老子时谈论仁义。老子说:“飞扬的米糠掉到眼睛,天地四方看来位置都变了;蚊虻叮咬到皮肤,让人整夜都睡无法入睡。仁义作祟而扰乱我的心,没有比这更大的祸害了。

孔子在老子面前谈”仁义“,老子却以播糠、蚊虻比喻仁义对人造成的困扰。庄子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反对仁义道德,而是他认为一个人真实的性情表现出去,本来就会有道德仁义的行为。人有他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去做就好了,不需要刻意设置许多外在的标准和规范,到处去宣扬仁义。一旦你跟天下人说,我们要行仁义,我们要行仁义,那就糟了。很多人就习惯把这个当成口号,做任何事都考虑到:不是我真心愿意去做,而是我要去符合那个仁义的要求。这样一来,变成本末倒置,做久了之后,变成是完全不用内在的情感。我对你好,是因为别人在称赞我,别人在鼓励我,不是因为我真心想对你好。接受我好意的人,恐怕也不太愿意接受了。道家强调的是,儒家原来的理想很好,是出于内心真诚的情感,但是到后代就变成了口号了,道家最反对的就是口号、形式和教条。所以,老子会把仁义比喻成咬人的蚊虻和掉进眼里的米糠。老子说:“你只须使天下人不失去淳朴的本性,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处世,又何必费尽力气好像敲着大鼓去追赶那逃走的人呢?”接着,老子讲了一个简单的比喻: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天运》)

天鹅不必天天洗澡,自然洁白;乌鸦不必天天浸染,自然漆黑。黑白是天生的,不值得辩论;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泉水干涸了,几条鱼一起困在陆地上。互相吐气来湿润对方,互相吐沫来润泽对方,这实在不如在江湖中互相忘记对方。

作品简介: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

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作者:傅佩荣

标签:傅佩荣国学的天空哲学台湾

国学的天空》最热门章节:
1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五、与道相通2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四、处世态度3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三、审美情操4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二、修炼方法5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一、转化生命6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五、阅世之道7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四、立身之道8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三、治国之道9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二、圣人之道10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一、老子的道
更多『国学古籍』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