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智慧奥秘_第十六章 种子的潜力

奥修
宗教哲学
总共17章(已完结

智慧奥秘 精彩片段:

第十六章 种子的潜力

1973年4月1日于印度孟买

第一个问题:

昨天晚上你说克里虚纳、基督、佛陀,他们是人类可能性和成长的最高点,然后你说:瑜珈和坦陀罗的心理学不给人理想,而按照坦陀罗来说,有一个理想是错的,参考这些说法,请你解释一个启发和一个理想之间的不同。请你告诉我们,在一个追求者的人生里,启发有什么重要性?请你告诉我们,是否即使在一个静心者的追求之道上被一个伟人所启发也是一项错误?

佛陀、克里虚纳、或基督,他们不是你的理想,你不要跟随他们,如果你跟随他们,你将会错过他们,而你自己的佛性将永远不会被达成。佛陀不是理想,佛性才是理想;耶稣不是理想,基督本性才是理想。佛性跟佛陀是不一样的;基督本性跟耶稣也是不一样的,耶稣只是很多基督里面的一个,你可以变成一个基督(神),但是你永远无法变成一个耶稣;你可以变成一个佛,但是你永远无法变成乔达摩。乔达摩(佛陀的名字)变成一个佛,你也能够变成一个佛。佛性是一种品质!它是一种经验!当然,当乔达摩变成一个佛,乔达摩有它本身的个体性,你有你本身的个体性,当你变成一个佛,这两个佛将会不一样,最内在的经验将会一样,但是那个表达将会不同——绝对不同,不可能比较,只有在最内在的核心,你们才会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最内在的核心没有个体性,个体性只是在周围。当你进入越深,个体性就越消失。在最内在的核心,你就好像没有人;在最内在的核心,你只是一个深深的空、一个无物——一个"尚雅"(空)、一个零。因为这个空无,所以没有不同,因为两个无物不可能不同,但是两个东西一定是不同的。两个"什么东西"一定不会相同,而两个"无物"一定不会不同。当一个人变成完全空无,变成一个零点,那就跟在耶稣里面的、在克里虚纳里面的、在佛陀里面的类似。当你达到那最终的,你就达到了这个"尚雅"——这个空无。

但是你的人格、你对狂喜的表达一定会不同,米拉(Meeera)会跳舞,而佛陀永远不可能跳舞,不可能去想象佛陀会跳舞,它看起来是荒谬的,但是米拉像佛陀一样坐在菩提树下看起来也是荒谬的,她将会失去每一样东西,她将根本不是一个米拉,她将是一个模仿,真正的米拉只能够被想成在狂喜之中,在她自己爱的疯狂当中跳舞,那是她的表现,但最内在的核心是一样的。在跳舞的米拉里面,和在静静地坐着、就好像一个雕像的佛陀里面,那个最内在的核心是一样的,但周围是不一样的,跳舞和静静地坐着只是在周围的部分。如果你进入米拉里面,当你进入越深,跳舞将会停止,米拉将会停止。如果你深入佛陀里面,静坐将会停止,个人化的佛陀将会停止。

你能够变成一个佛,但是你永远无法变成一个乔达摩佛,事情就是这样。不要使他们成为你的理想,否则你将会开始模仿他们,而如果你模仿,你能做什么呢?你能够从外在压迫一些东西,但那将是一个造假的现象,你将会变成假的,只是画上去的,你将会看起来像佛陀,比佛陀更像。你可以看起来像,但那只是一个外表,在深处你还是保持一样,这将会产生二分性、产生冲突、产生内在的痛苦,你将会处于受苦之中。

唯有当你是真正的你自己,你才能够处于喜乐之中,当你扮演别人的时候,你永远无法感觉到任何快乐,所以要记住坦陀罗的讯息:你就是理想。不要模仿别人,要去发现你自己。注意看一个佛,你不需要模仿他,当你注意看一个佛,有一个可能性会在你里面深深地打击着你,某些彼岸的事可以发生,佛只是一个象征说某些事已经发生在这个人身上,而如果它能够发生在这个人身上,它就能够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然后整个人类的可能性就被显示出来了。

在耶稣里面、在米拉里面、在柴坦雅(Chaitanya)里面,有一个可能性被显示出来、未来被显示出来,你不需要维持现状,比现状更进一步是可能的,所以,佛只是一个未来的象征,不要模仿他,相反地,要让他的生命、他的存在,以及那个发生的现象变成你里面一个新的饥渴,就是这样。一定不要满足于你自己的现状,让佛变成你里面的一个不满足、一个想去超越的饥渴、一个进入未知领域的饥渴。当你到达你自己存在的顶峰,你将会知道在菩提树下的佛发生了什么、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发生了什么、或是当米拉在街上跳舞的时候,她发生了什么。你将会知道,但是你的表达将会是你自己的。你将不会成为米拉、佛陀、或耶稣,你将会成为你自己,你以前从来没有成为你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不能说什么,你是不能够预测的,没有人能够说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说你将会怎么表达,你将会唱歌、跳舞、画画、或保持宁静,如果能够预测说你将会像这样或像那样,那么你就变成一个机械。

只有对机械装置才能够预测,人类的意识是不能够预测的,那是它的自由,所以当坦陀罗说:不要跟着理想走,它不是意味着要否定佛陀,不,它不是一个否定,事实上,它意味着要如何找到你自己的佛性。跟着别人走,你将会错过它,按照你自己的途径,你就能够得到它、你就能够达成它。

有一个人来找布克由(Bokuyu)禅师。布克由的师父是一个非常有名、众所皆知、非常伟大的人,所以有人问:"你真的是跟着你师父走吗?"布克由说:"是的,我是跟着他走。"但是那个发问的人觉得不对劲,因为全国都知道,布克由根本没有跟着他的师父走,所以那个人说:"你想骗我吗?每一个人都知道,而你也知道,你根本没有跟着你的师父走,而你却说你跟着他走,这是什么意思?"布克由说:"我是跟着我师父走,因为我师父从来不跟他师父走,这就是我从他那里学来的,他是他自己!"跟随佛陀、跟随耶稣,就是要这样做,就是要这样做!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真正跟着他们走,你也必须是独一无二的。

佛陀从来不模仿任何人,而唯有在他完全停止模仿的时候,他才达到了成道。当他变成他自己,当他离开所有途径和所有教导,以及所有教条,他才能够达成。如果你学他,你就不要学他,这并不是似是而非的,它只是看起来如此。如果你以一个死的常规来跟着他走,如果你模仿他,那么你就不是在仿效他,他从来不模仿任何人,唯有如此,他才能够变成高峰。了解他,但是不要模仿他,那么,有一个微妙的模仿将会发生,但那是内在的,那不是一个模仿。

在尼采伟大的作品《查拉图斯特如是说》里面,查拉图斯特(Zarathustra)给他弟子最后的讯息是:"留意我,我已经将所有要告诉你们的东西都告诉你们,现在,留意我,不要模仿我,把我忘掉,离开我,然后走开。"

作品简介:

我们走近奥修,我们面对他的思想……

我们会怀疑,我们会震动,我们会轻松,我们会充溢爱心,我们会静心下来……

1931年12月11日,奥修出生于印度,早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印度沙加大学哲学系,曾获全印度辩论冠军。以后在印度杰波普大学哲学系担任长达九年的教授。他生前周游印度各地和世界各国,从事学术讲演。到目前为止,根据他的讲演,整理出版了650余种图书,被译成30余种文字,畅销世界各地。他本人于1990年12月21日谢世。

奥修演讲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人。他始终关注于工业文明后的人类生存状况,关注于人本身。他对落后的封建意识的审视,对资本主义物质肉欲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追问,是独特的、全身心的。他的演讲亲切、平等、近人,充满智慧、幽默、灵性——我们从他的演讲集中,精选了5种——

奥修智慧金言录,奉献给读者。

作为一个伟人、一个思想家,奥修的思想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他在提问和解答中诠释他的思想;在奥修看来,现代人都是问题中人,而提问和解答是现代人的重要生存方式。奥修坚持要求人们自己去体验真理,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和信念。二是,他反对过分依赖于理性(头脑),提倡关注经验(心的体验过程)。对经验的体验来源于人的静心,所以,奥修认为静心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是现代人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相互信任、充满爱心、精神富有的动因。无疑,奥修的这种静心思想,既带有西方存在主义的烙印,又根植于东方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是中国的老庄思想。如果说,当代西方众多思想家都在寻找现代文明中的心灵的自然家园,那么奥修则是积极创造这样一个心灵的自然家园的东方思想家。这也是他的思想(著作),在西方各国、在东南亚一带,引起很大震动的缘由。有人称他是继泰戈尔以后,印度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在当下,物质文明高度发展,金钱肉欲也伴随日趋膨胀。对精神文明的呼唤和重构,已经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奥修的思想(著作)之所以在东西方引起热烈反响,恰好在这方面一定程度地显示其独特的、新鲜的、可供参照的社会批判功能。

诚然,奥修对生命的热爱,对存在的关注来自于他个人的经验,因而他的思想的缺陷和思想的矛盾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他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唯心论倾向)。诚如奥修自己生前所忠告的,他不希望将他的思想强加于任何人,更不希望将他的思想变为我们的思想;他只希望:人们去分享他的思想,去感受他的经验,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存在方式,自己的头脑和心——这也是我们编者所希望、所要提醒读者的。

只有用审视的、批判的方式走近奥修,用分享、感受的方式进入他的思想,我们才能从他那独特的、新鲜的、充满矛盾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中领悟存在的真谛。

在奥修的思想里并没有真理,只有关于真理或走向真理的思考线索,只有关于现代人存在的独特体验和新鲜经验……

让我们在理性的此岸,解读奥修,分享他智慧的芬芳……

作者:奥修

翻译:林国阳

标签:智慧奥秘奥修

智慧奥秘》最热门章节:
1第十六章 种子的潜力2第十五章 坦陀罗用光的静心技巧3第十四章 坦陀罗免于欲望的方法4第十三章 跟那真实的在一起5第十二章 坦陀罗的爱和解放的秘密6第十一章 透过改变找到那不变的7第十章 透过坦陀罗而觉知——不是原则8第九章 坦陀罗觉知和不判断的方法9第八章 立即成道以及它的障碍10第七章 从波浪到宇宙的海洋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