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_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七章 陈规化的认知与真正的认知

亚伯拉罕·马斯洛
社会心理
总共26章(已完结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 精彩片段:

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七章 陈规化的认知与真正的认知

即使在它(理性)承认不认识呈现给自己的对象的时候,它也相信自己的无知仅在于不知道在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范畴中,哪一个适合于这一新的对象。在准备打开的抽屉中,我们把这一对象放进哪一个呢?在已经制作好的外套中,我们让它穿哪一件呢?是这一件,还是那一件,还是其他的?而“这一件”、“那一件”和“其他的”是早就已被构想好了的,是已经知道了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必须给每一个新的对象都造出一个新的概念来,或许还要给它造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这种观点对我们来说是极其讨厌的。但是哲学史已向我们显示出各种体系之间的永恒的冲突,我们不可能令人满意地将现实的东西套入我们现成概念的现成外套中,这也显示了量体裁衣的必要性。

——柏格森:《创造性的进化》

(Creatize Erolution,1944,pp.55-56)

对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来说,在没有偏见、期待、意愿、希望、恐惧或焦虑侵扰的情况下,在对具体的、特异的、独特的、单纯的认知的两个类型:陈规化的认知和清新的、谦逊的、接纳的、道家式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不同。情况似乎是这样的,大多数的认知行为是对陈规的陈旧的、心不在焉的确认和分类。这种在已经存在了的类型目录之中所进行的懒散的分类,与全神贯注地对独特现象的多面性所进行真实的、具体的感知有着深刻的不同。对任何体验的全面评价和品味,都只能来自于这样的认知。 对于所有经验、行为和个体,心理学家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他可以研究一种经验或行为本身,把它们看成是独一无二、自具特征的,也就是说,把它们看成是与整个世界上任何其他经验、人或行为迥然不同的。或者,在对经验作出反应的时候,他也可以不将它们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将它们看成是典型的,亦即将它们看成是这一或那一经验类别、范畴或标题中的一个例证或代表。这就是说,他并不是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检查、注意、感受或体验某一事件的。一位档案员只消查看几页档案,便可将它归入甲类或者乙类。上面提到的那种心理学家的反应就与这位档案员的反应相似。我们可以用“标签化”一词来表示这种活动。对那些不喜欢新词的人来说,“BW似的抽象活动”(abstracting BW)一词也许更好一些。写在下方的字母B和W代表柏格森(Bergson)和怀特海(Whitehead)。这两位大思想家对我们理解那种危险的抽象活动贡献最大。

这种区别是随着对作为心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进行严肃研究而自然出现的副产品。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理活动都是这样进行的,即现实好像是固定不变而不是发展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过程),好像它是分离的、附加的,而不是互相联系、形成格局的。这种对现实的动力学方面和整体论方面的盲目无知造成了学院派心理学的诸多弱点和失败。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必要制造一个相互对立的二分法,或者选择一个制高点来作战。在这里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整体一动力论”也有可能像“原子一静态论”一样片面而不切实际。如果说我们强调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的话,那是因为,要把这幅图画圆,恢复平衡,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1☽在这一章中,我将根据这样一些理论上的考虑来讨论一些认知问题。笔者深信,许多被当做认知的东西实际上只是认知的替代物,都只是一些经过了两道手的戏法。人都是生活在流动变化的现实中的,但人又往往不愿承认这一事实,由此造成的那些生活的迫切需要就使得这样一些戏法成为不可缺少的了。由于现实是动态的,又由于当代西方人只能较好地认知静止不动的东西,这样,我们大量的注意、感觉、学习、记忆和思维所处理的,实际上不过是来自于现实的静态抽象物或者理论建构,而不是现实本身。

也许有人会认为本章旨在反对抽象化和概念。为了防范这种误解,我想明确表示,离开了概念、概括和抽象化,我们将无法生存。但问题在于,它们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能空洞无物。它们必须植根于具体现实之中,与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它们必须要具备有意义的内容,而不能只是一些词句、标签和单纯的抽象概念。本章所要论述的是那种病态的抽象活动,那种“把具体事物简化归结为抽象概念的活动”,以及抽象活动的各种危险性。

一、注意

注意的概念与感觉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相对而言,注意的概念更侧重于那种选择性的、准备性的、具有组织功能和动员性的行动。这些行动不一定是完全由人所注意的现实的本质来决定的,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和新鲜的反应。注意也要由个体机体、人的兴趣、动机、偏见以及过去的经验等来决定,这是人所共知的。

然而,下面这一事实更符合我们的论点:在注意反应中,我们可以觉察到新鲜的、独具特色的注意与陈规化的、标签化的注意(通过这种注意,一个人可以在外部世界中辨认出一套业已存在于他的头脑中的范畴)之间的区别。这就是说,注意完全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在世界上辨认出或发现那些我们自己放在那里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经验发生之前预先对它进行判断。换句话说,注意有可能只是对过去的合理化,或只是为了努力保持现状,而不是对变化的、新奇的和流动的东西的真正的识别。我们只要注意那些已知的东西,或者将那些新奇的东西改换成已熟悉的东西的形式。

这种陈规化的注意对机体的好处和坏处都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很明显,如果我们仅仅是要把一种经验贴上标签或者归入某一类,这就可以节省我们的许多精力,我们根本不需要竭尽全力,进行充分的注意。毫无疑问,贴标签没有专心致志的注意那样劳神费心。而且,贴标签并不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不需要机体调动全部资源。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感觉或理解一个重要、新奇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极其耗费精神的,因此相对来说没有标签化那么常见。公众一般都比较喜欢流行的读物、简短的小说,文摘杂志、千篇一律的电影和充满陈词滥调的谈话。总的说来,他们都力求避免真正的问题,或者至少是强烈地偏爱那些千篇一律的虚假的解决办法。所有这些也都证明了上述结论。

标签化或类型化是一种部分的、象征性的、有名无实的反应,而不是一种完整的反应。它使得行为的自动化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做几件事情),而这又意味着,低级活动以一种类似于反射反应的方式进行下去的同时,会使高级活动成为可能。总而言之,我们没有必要去注意经验中那些我们业已熟知的因素。☾2☽

这里涉及一个悖论,因为以下两种情况都同样是真实的:(1)我们倾向于不去注意那些不能贴上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标签的东西(即某些陌生的东西);(2)正是那些异乎寻常的、陌生的、危险的和咄咄逼人的东西最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一个新奇陌生的刺激有可能是危险的(例如黑暗中的声响),也有可能是不危险的(例如窗户上挂起的新窗帘)。我们将最充分的注意力给予那些陌生而危险的事物,而对那些熟悉和安全的事物,我们所给予的注意力则十分微弱;此外,对那些新奇而安全的事物,我们往往给予不多不少的注意力,否则它就会转化为熟悉而安全的事物,即会被贴上标签。☾3☽

作品简介:

本书是“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心理学、教育、商业和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书包含了马斯洛对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发问和早期探索,在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有关人性的观点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

翻译:许金声

标签: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哲学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最热门章节:
1附录 马斯洛与马克思2后记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丰硕成果3走向积极的心理学4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八章 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5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七章 陈规化的认知与真正的认知6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六章 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7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五章 关于科学的心理学研究8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四章 新心理学的问题9第三部分 自我实现 第十三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10第三部分 自我实现 第十二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更多『社会心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