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_八、道德与修行 成佛不是评职称

周国平济群法师
社会心理
总共52章(已完结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精彩片段:

八、道德与修行

成佛不是评职称

周:佛教认为智慧是建立道德的基础,那么,反过来说,智慧的缺失就是道德堕落的主要原因。佛教中有贪嗔痴的说法,这三者是不是智慧缺失的具体表现,因而也是对道德堕落原因的一个具体分析?

济:生命有迷惑和觉悟两个系统。迷惑系统中有种种心理活动,佛教将之归纳为贪嗔痴,其中又以痴为根本。痴就是迷惑,由此引发贪嗔之心,对喜欢的想要占有,对不喜欢的加以排斥。在佛教心理学中,烦恼主要是以贪嗔痴为根本。佛陀真是有大智慧,用三个字就概括了凡夫的整个生命状态。

周:那么,贪嗔痴主要是指心理活动,烦恼的三种形态,而根源是迷惑,也就是智慧的缺失。

济:是的,痴是由于对生命不了解,从而产生各种错误认知。又因为错误认知而看不清,所以向外寻求依赖。既然你把自己丢了,自然会把外在的身份、地位、身体作为支撑,想要牢牢抓住。事实上,这些都是抓不住的,所以导致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一旦贪著对象受到冲击,就会引发对立和嗔恨,这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

周:作为有情,人不可能没有情绪,包括一些负面情绪,诸如烦恼、愤怒之类。

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贪嗔痴是正常的,只是当它们过度时,才会引发心理疾病。但佛教认为,只要还有贪嗔痴,就是轮回中的病人。这也是佛教和心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心理学是解决贪嗔痴引发的异常心理,而佛教是要从根本上铲除贪嗔痴。

周:《楞伽经》里说:“正觉本身亦无本质,故实无所悟。”所以,执著于有悟仍是迷惑,悟到烦恼即菩提方是悟的境界。这么来看,要把烦恼铲除干净岂不也是迷惑?

济: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著有悟”,认为成就佛果就像我们评职称一样,或是认为证得菩提就像比赛得奖杯一样,那的确是一种迷惑。在我们一般的认识上,是说有烦恼有菩提,说修行过程就是断除烦恼、成就菩提。但从究竟的层面而言,烦恼的本质就是菩提。修行就是以般若智慧观照,体认到烦恼的虚幻,当下就能证得菩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烦恼即菩提”之说。同时,体证菩提不仅超越能所,也超越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相反,如果我们执著于烦恼的实在性,执著于烦恼的断除,生起对立之心,认为有正觉可成,依然是迷惑的认识。

周:心理治疗是解决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疾病,这个疾病已经严重得使人不能正常生活了。

济:如果有一些贪嗔痴,不太过分,在大家眼中,还是一个正常的人。

周:但佛教就不认为有正常的贪嗔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不能说,贪嗔痴概括了三种不同的负面心理现象,贪是欲望,嗔是情绪,痴是心态?

济:是三种现象,但不能用欲望或情绪去概括,不太准确。

周:准确地说,贪嗔痴是三种主要的烦恼,是世间悲与苦的主要根源。佛教中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戒定慧。可不可以说,戒定慧是断绝这三种烦恼的对应方法,戒可除贪欲,定可除嗔恚,慧可除愚痴?

作品简介: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是著名学者周国平与济群法师的一系列深度对谈。

两人从各自专研的领域出发,围绕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人生的苦与乐、觉醒与解脱、无常与永恒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探讨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智慧与哲思。

在当下这个喧嚣迷茫的时代,两位智者的对话,为读者指引出一条保持天真自省、归于内心和平的途径。

作者:周国平 济群法师

标签:周国平济群法师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哲学佛学心理学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最热门章节:
1九、觉醒与解脱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2九、觉醒与解脱 从觉醒到解脱3九、觉醒与解脱 点亮智慧,照破无明4九、觉醒与解脱 解脱是当务之急5八、道德与修行 人性有差别吗?6八、道德与修行 把修行落实到生活7八、道德与修行 成佛不是评职称8八、道德与修行 以无所得之心求利益9八、道德与修行 尊严感和惭愧心10八、道德与修行 道德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更多『社会心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