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写给无神论者_六 悲悯

阿兰·德波顿
随笔杂谈
总共22章(已完结

写给无神论者 精彩片段:

六 悲悯

1

基督教在自己的历程中,花了大部分时间来强调人间暗淡的一面。然而,即使在这一阴郁的传统中,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1☽依然以其别树一帜的彻底无情的悲观主义而独领风骚。在其写于1658—1662年间的《思想录》中,帕斯卡不失任何时机地向读者展示证据,证明人类本性绝对异常、无比可怜、毫不足取。他以魅力十足的古典法文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幻觉(“任何人若看不清这个世界的虚假,那他自己就十分虚假”);苦难是一种常态(“假如我们的处境真的幸福,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考虑其他问题”);真爱是一种妄想(“男人的心是多么的空虚和肮脏”);我们十分肤浅正如十分虚荣(“鸡毛蒜皮会给我们安慰,因为鸡毛蒜皮会给我们烦恼”);即使最强健者也会被众人容易感染的疾病逼入绝境(“苍蝇强大无比,足可麻痹我们的头脑并且吃掉我们的身体”);一切人间的制度都必然溃败(“凡人必有弱点,天下没有再浅显的道理”);我们极其荒谬地惯于夸大自身的重要性(“有那么多王国居然对我们一无所知!”)。基于如此这般的情形,帕斯卡建议,我们能做的最好事情不过是直面自身处境中的绝望事实:“人之伟大在于知道自己的悲惨。”

有鉴于上述笔调,人们颇为惊异地发现,阅读帕斯卡并不像事先以为的那样是种令人郁闷的经历。他的作品还是能够给人慰藉、暖人心田,有时甚至引人开怀大笑。虽然他的书刻意要将人的最后一丝希望辗得粉碎,但不无矛盾的是,对于那些徘徊在绝望边缘的人而言,实在找不出一本更好的书可以一读。比起任何一册用甜言蜜语吹捧人心之美、吹捧积极思维或者实现潜能的书籍,《思想录》拥有强大得多的力量,足可哄劝轻生者回心转意、悬崖勒马。

如果说帕斯卡的悲观主义能给人以有效安慰的话,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跌入郁闷沮丧的境地往往不是缘于消极负面,反倒是缘于积极的希望。正是希望,即对于个人事业发展、爱情生活、孩子成长,乃至政治领袖、地球环境林林总总的希望,才是令我们恼怒、令我们苦痛的罪魁祸首。一方面是志存高远、盼望热切,另一方面却是处境卑微、现实困顿,如此的云泥之别和格格不入定会生发强烈的失望情绪,折磨着我们的日日夜夜,也会在我们的脸上刻满怨愤的皱纹。

正因如此,当终于遇上一位作者,他大大方方地向我们确认,我等对人性幽暗的见解根本不是别出心裁、见不得人,倒是人类现实中司空见惯、不可避免的部分事实,可以想象,我们自会如释重负,并转而迸发出阵阵会心大笑。原先我们还深感恐惧,唯恐自己是唯一感到焦虑、无聊、嫉妒、残酷、变态、自恋的人,而今却无比欣喜地发现,此种感受完全站不住脚,由此反倒立足并笑纳黑暗的现实,开辟出喜出望外的生活机会。

我们应该敬重帕斯卡,也敬重与他为伍的一系列基督教悲天悯人者。他们开诚布公而又不失优雅地展示了我等罪孽深重、需要怜悯的生存状态,实为我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2

现代世界并不会认同上述姿态,这是因为,该世界一个最大的特征,当然也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便在于它的乐观主义。

世俗世界当然也有偶尔的慌乱时刻,那往往与市场危机、战争或者大瘟疫相关联,但它总体上倾心信奉所谓不断进步的传说故事,简直到了非理性的地步。这一信条立足于科学、技术、商业之上,现代世界将这三大变革动力奉为当代救世主。18世纪中期以来的物质进步的确令人瞩目,人类的舒适、安全、财富、力量也都有了一日千里的提高。这一点彻底打击了我们原来悲观阅世的能力,可也因此决定性地削弱了我们保持清醒、知足感恩的能力。当你目睹了遗传密码的破解、移动电话的问世、西方式超市在中国偏僻角落的开张、哈勃天文望远镜的发射,你就无法再心平气和地估测,生活将还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然而,尽管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科学和经济发展轨迹不可否认地指向一种明确往上的趋势,但“我们”并不能构成人类存在的全部。作为个人,我们谁也不能单纯地生活在遗传学或者电信领域前所未有的进展之中,哪怕它们给这个时代赋予了特点并让人以为发展会永不停步。热水澡和电脑芯片唾手可得,我们固然会从中获得某些好处,但我们的生活若与中世纪的先辈们相比,照样遭遇着意外的事故、梦想的破灭、断肠的伤心、难忍的嫉妒、无名的忧虑,以及无可避免的死亡。可是,我们的先人们至少有个活在宗教时代的优势,因为宗教永远也不会向众人夸下不当海口,说幸福会永生永世在当下的世界上安家落户。

3

基督教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一套不给人希望的体制。只是它掌握了较好的分寸,把希望牢牢地扎根在来世,扎根在此岸世界之外遥远的道德完善和物质完美之上。

既然希望被定格在遥不可及的彼岸天际,教会便能对现实世界秉持一种目光特别清醒、不会感情用事的态度。宗教不会假言声称,政治总能够创立完美的正义;一切婚姻都会风平浪静、和谐美满;金钱必然会带来安全;一个朋友会对你绝对地忠诚;以及统而言之,天堂般的耶路撒冷能够建立在这片平凡的土地上。基于自己天性腐败的残酷事实,我们究竟有多大的机会来完善自身并提升世界呢?对此问题,宗教自创立以来一直保持了一种颇为有用的冷静持重态度,世俗社会反倒过分的自作多情,毫不淡定地轻信俗见并转而巧言许诺。

在历史的目前时刻,世俗人士比起宗教人士要乐观很多。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毕竟无神论者一直在嘲笑宗教信众显而易见的幼稚和轻信。世俗世界如此强烈地渴求尽善尽美,以致财富增长和医学研究才过了没有多少年头,它便想入非非,真以为在此俗世人间可以建起天堂。世俗人士一方面粗暴地拒绝人们对天使的崇奉,另一方面却又真诚地相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医学研究机构、硅谷科技、民主政治加到一起,会有能力来共同治愈人类的万千沉疴。他们似乎没有明显意识到自己逻辑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作品简介:

尽力去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许多无神论者的兴趣所在,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于一旦假设他不存在,人类将如何自处。

《写给无神论者的宗教》主题在于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是他也能发现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给人带来安慰的。

在这部刺激的完全属于作者首创的并且即将面临着争议的作品中,德波顿认为世俗的人们可以从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道德、艺术和教育等等领域中去学得一些东西。

在这本书中,德尽力去淡化和消弥宗教中教条主义的一面,摄取了宗教中能够安慰怀疑论者当下思想的一面,让人们去感受美丽和睿智的东西。

作者:阿兰·德波顿

翻译:梅俊杰

标签: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英国随笔散文宗教哲学

写给无神论者》最热门章节:
1插图来源说明2致谢3十 体制 (三)结论4十 体制 (二)奥古斯特·孔德5十 体制 (一)书本对决体制6九 建筑7八 艺术8七 视角9六 悲悯10五 温情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