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_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十二章 危险分子

萧拉瑟
世界历史
总共22章(已完结

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 精彩片段:

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十二章 危险分子

毕竟,彼得·施托伊弗桑特是在乡下长大的。而且,军事基地不是让孩子学走路的地方,也不是女人该待的地方。于是,在1650年左右,施托伊弗桑特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坐上一辆马车,沿着大路北上。五分钟后他们就来到了一片旷野,草地和牧场上零零星星点缀着几片树林。路突然往右一拐,拐进他的秘书范·廷霍芬经营的鲍威利农场的边缘,然后向北,转弯穿过一片荒地,左面的空地前方是一大片耕地,一群获释的奴隶在这里耕种。不久之后,这里就会形成一个叫“诺德韦克”(Noortwyck)或者“北区”(North Distint)的村庄,后来长岛的格林韦克村(松区)的一名移民搬到了这里,并据此给他的这块地取了名。(由此,我们似乎看出,格林威治村的名字来源于此,和英国并无关系。)

从当时被称为鲍威利路的这条小径右转,施托伊弗桑特带着他的家人踏上了一条小路,这条小路通往岛上的一片他正在开垦并打算收为己用的土地。这里有一大片湿地,四周静悄悄的——鹬和野鸭子飞落在湿软的池塘边。强风向河面袭来,水草纷纷压低了腰。青紫色的天空下,一群奶牛静静地匍匐在岸边——此情此景也许令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这里离他那问题不断的领地首府不过2英里,但那似乎是远在天边的事情了。西印度公司把这块地划给殖民地的总督,让其工人来耕种,因此基夫特和他前面的几任总督都用过这块地。施托伊弗桑特有其他的想法。他现在有了家室,他想在这里扎根。因此,他计划年内就从公司手中买下整个“鲍威利一号”农场,然后再买下农场两侧的土地,这样他的种植园面积将达到近300英亩,从“东河”西岸一直延伸到曼哈顿岛的中心。☾1☽他在这里建了一座庄园和一座小礼拜堂。他将在这里度过余生,并于此地长眠。在未来几个世纪的变幻中,摩登女郎、犹太难民、嬉皮士和朋克族——托洛茨基(Trotsky)、奥登(Auden)、查利·帕克(Charlie Parker)、乔伊·雷蒙(Joey Ramone)等人都曾在此居住——都将从他的墓前☾2☽经过。

每天,施托伊弗桑特把两个淘气的孩子(巴尔塔萨和尼古拉斯)留给朱迪斯后,就会骑马离开这个世外桃源,进入纷乱的尘世。他一路上经过公司的果园和墓地,一边走进镇上纵横交错的街道,一边向人们挥手示意,这些人里有家庭主妇、印第安人、酒保、走私者、水手、非洲人、恶棍、野孩子、难民、行为端正的市民,也有斜着肩膀、蒙着眼罩的不法分子,他们都是他的子民。人们一眼就会认出他,他身穿铁甲,手持长剑,在马上一副威风凛凛的贵族派头。人们因为自己的政见要么诚挚地问候他,要么低声咒骂他。然后,他那如橡木般坚实的身影消失在堡垒中,准备开始工作。他已是不惑之年,这些年来,来自各个方面的灾难与挫折困扰着他,但他一直拥有不屈不挠的品性。

不过外界对施托伊弗桑特的中伤并未停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范·德·邓克,即便他还在海外。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每次有挂着荷兰国旗的船只进港时,总会带来新的消息,其中有不少就是关于施托伊弗桑特的负面新闻。1650年2月,西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在给施托伊弗桑特的信中提及:“科内利斯·梅林和阿德里安·范·德·邓克这群煽风点火的人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要让每一届政府不得安生!”☾3☽到了4月,这些董事显然得知了施托伊弗桑特以前曾和范·德·邓克交好一事,他们大为光火,认为是他与此人走得太近,导致范·德·邓克利用这种亲密关系达到了一些政治目的。“我们认为你过去太信任这群罪魁祸首,和他们太熟了,”他们写道,“现在这些人终于露出了他们忘恩负义、奸险狡诈的本性,对付他们你得像狐狸一样狡猾……”☾4☽

听到董事们如此责备自己,施托伊弗桑特觉得十分气恼,但更令他愤怒的是,范·德·邓克不知用了什么方法说服了荷兰议会,让他们转而支持此人及其盟友。他还听说议会已经为殖民地重组一事发布了几条临时命令,不过他还未接到执行的命令。不仅如此,对范·德·邓克造成的威胁,他并没有尽力去调和缓解,反而选择了快刀斩乱麻。施托伊弗桑特终于受够了不服管的副总督范·丁克拉根。把他送进了监狱。此外,施托伊弗桑特还在九人委员会和他们的同伙中安插了眼线。他几乎已经放弃了允许人们在他们的政府机构中拥有发言权的新奇理念,越来越独断专行。奥古斯丁·赫尔曼和其他反对派的领导人一直在与范·德·邓克通信,让他可以随时了解事态进展。其中有一份急件如此写道:“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落入狼群的绵羊,同伴之间无论说什么都会引起别人的猜疑。”☾5☽另一份文件则说:“施托伊弗桑特现在根本不用语言或文字治理,而是用逮捕和刑罚。”☾6☽看到一封封批评施托伊弗桑特的信件,可以感受到他严酷的背后如同开闸泄洪般的愤怒,这并非没有缘由的。曾经有个孝顺的儿子眼睁睁地看着他那正直的、对神十分虔诚的牧师父亲再婚并急不可耐地投入新婚妻子的怀抱;曾经有个年轻人太过压抑自己的感情,一直不敢向心上人求婚,以至于那女子的兄长断定他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勇气;最终,这位管理者完全信任一位年轻的门徒,结果遭到背叛,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他遭到驱逐。

在此期间,施托伊弗桑特还得处理一些其他的问题,因为新来的船里装满了乘客,他们在长途旅途中忍受了晕船、无法洗漱的问题,但还是准备好在这里住下了。这也是代表团带来的结果:“会有许多人乘这艘船来到新大陆……许多人乘这两艘船……似乎每艘船都会装满人……”☾7☽不过从董事们的信中,施托伊弗桑特读出了一丝烦恼的意味:“这些新来的人都做着不切实际的贵族梦,以此来激励自己。”不过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抱着这样的想法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范·德·邓克满腔热忱想要罢免施托伊弗桑特的总督一职时,后者做出了一些绝妙的外交工作——抵御北部英国人的进攻,从而保证了殖民地的稳定。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两个死对头的努力,纽约才会成为如今的模样。倘若两人中有任何一方失败了,也许在荷兰人建立自己的机构前,英国人就占领了这里,纽约会成为像新英格兰的波士顿那样的港口城市,而美国的文化也将不会是今日形态。

在曼哈顿的三年间,施托伊弗桑特多次催促新英格兰的总督们协同解决边界争端问题,后者虽表示愿意会面磋商,但每次谈到正题时就东拉西扯,不愿深谈。更糟糕的是,1649年,这些清教徒中他最依赖的支持者——年迈的约翰·温斯罗普去世了。不过施托伊弗桑特的一大法宝就是厚颜无耻,他一直认可这样一条准则,即武力可以令顽固不化的对手妥协,事实上他也将此法付诸实践。施托伊弗桑特偶然发现一位长居阿姆斯特丹的意大利商人将他的荷兰商船开进了纽黑文港口。他断定这艘船——“圣伯尼尼奥号”(St. Benini)在从事走私活动。在荷兰人看来,纽黑文市本是荷兰领土,现在却有许多英国人来此定居,这实在是不成体统。不过这艘船出现的时机正好,这样他接下来引人注目的行动就有了理由。之前施托伊弗桑特曾经卖了一艘西印度公司的船给纽黑文的副总督,并承诺会交付。现在施托伊弗桑特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谋——一面给总督送去外交信函以示友好,一面暗地筹划将“圣伯尼尼奥号”劫出港口——这个计划颇有战时的勇猛风格。在船出发之前,他安排了许多士兵如特洛伊木马般藏在船舱内,并将船驶进了纽黑文港。当船长将船开进纽黑文港口时,施托伊弗桑特事先埋伏在“圣伯尼尼奥号”附近,他的士兵一跃而出,登上船,切断了“圣伯尼尼奥号”的绳索,迅速占领了这艘船,并将其开回了新阿姆斯特丹。

果然不出所料,性格暴躁的纽黑文总督、清教徒西奥菲勒斯·伊顿(Theophilus Eaton)一听说这个消息就暴跳如雷,火速发函宣称施托伊弗桑特侵犯了他殖民地的领土并劫走了一艘从事非军事营运的商船,怒火让他的信语句不通☾8☽。☾9☽对于西奥菲勒斯·伊顿的指责,施托伊弗桑特假装无辜(“也许是我在信中的言辞,或者是我的行为有一点儿冒犯到了您……”)。但与此同时他又据理力争声称“圣伯尼尼奥号”是荷兰船只,他们的行为违反了荷兰法律,至于这块有争议的土地,鉴于荷兰人最先发现,理应视为荷兰的领土。☾10☽在接下来的信件中,他还友善提醒新英格兰的总督们,荷兰海军的力量是如何强大,但他没有提及事实上没有一支海军队伍是归他指挥。

与此同时,施托伊弗桑特还安抚了马萨诸塞的行政长官、温斯普罗的继任者约翰·恩迪科特(John Endecote)(我们“向您致以衷心的祝贺,我们认为英国选您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11☽),他希望约翰·恩迪科特在处理与曼哈顿有关的问题上可以沿袭温斯普罗的作风。施托伊弗桑特的努力确实获得了回报——他和约翰·恩迪科特之间建立了关系。其实,施托伊弗桑特在任期间的一个谜就是经常向潜在的敌人示好,甚至和他们交朋友,尤其是和英国人,但对自己殖民地的人民不闻不问。纽黑文的伊顿和康涅狄格的爱德华·霍普金斯对荷兰人仍然很恼火,但施托伊弗桑特极力讨好约翰·恩迪科特,对新英格兰南部实施边缘化政策——抢劫别国的船只,占领土地,吹嘘荷兰海军的战斗力——收到了效果。恩迪科特和马萨诸塞的其他官员都希望能维持和平局面,于是他们催促新英格兰的其他官员,让他们同意施托伊弗桑特的建议——进行会谈,并商讨领土划分的问题,此外他们还劝告代表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纽黑文、康涅狄格和荷兰人之间达成协议,除非各方之间爆发战争或冲突,而我们又被迫卷入其中”。☾12☽

新英格兰的总督们希望在波士顿会面,施托伊弗桑特则建议在曼哈顿,最后双方各退一步,选择了哈特福德,一个离“鲜河”只有几英里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小社区,和其他新英格兰领地分离开来,但其中部地带有一处废弃的岗哨,现在被一群荷兰士兵占领了。27年前,一群从曼哈顿来的商人在此定居,成为最早来到这里的欧洲人,不过荷兰殖民地的人口太少了,没办法将这个地方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只能眼睁睁看着英国人入侵。1650年9月,施托伊弗桑特乘船到了这里,一进港口他就忙着和指挥官吉斯伯特·欧普·戴克(Gysbert op Dyck)打招呼,并向其他的四名行政官员问好。陪同他前来的还有他的秘书和翻译——两个英国人,乔治·巴克斯特和托马斯·威利特(Thomas Willett)。倘若不是当时情况有变,他肯定会依靠范·德·邓克。

这场谈判气氛紧张而热烈。☾13☽新英格兰人拿出了最好的美酒,像招待国家元首一样招待了施托伊弗桑特。伊顿和霍普金斯并不想让步,但在会前施托伊弗桑特和恩迪科特就做了手脚,他们只请了马萨诸塞和新普利茅斯的代表,这些殖民地的人对荷兰人敌意不那么强。而谈判的结果是,施托伊弗桑特放弃了一块原本就已经失去的东西:早就被纽黑文和康涅狄格占据的土地。作为交换,他达成了在英国和荷兰之间划出一道“永久性”边界的目的。协商者划了一条南北走向穿过长岛和北美大陆的边界线:长岛东部三分之二的土地以及大陆东部如今格林威治和康涅狄格的土地归新英格兰所有;长岛以西和大陆其他地方归荷兰所有。如今的长岛被分为两个有明显荷兰语和英语名字的县——纳苏县(Nassau)和苏福克县(Suffolk),这反映了当时的协议,虽然如今两县的边界位于《哈特福德条约》中划定的分界线以东10英里处。荷兰人在哈特福德的贸易站被允许保留了下来,他们称其为“希望之屋”(House of Hope)☾14☽。

对于施托伊弗桑特而言,此次谈判可谓大获全胜,他只用了一点儿外交手段,再加上哄骗的伎俩,就成功掣肘了军事力量比他更为强大的对手;而且他仅放弃了原本就已不属于他们的领地,就换取了英国人对荷兰殖民地的认可。新英格兰南部的两个殖民地对谈判结果十分不满,却也无可奈何:从那之后荷兰在北美殖民期间,就没有再受到英国人从北部的入侵。

作品简介:

当英国在1664年从荷兰人手里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时,关于这个蓬勃发展、存在多国语言的社会的真相就慢慢消失了,并变成了一些关于它的神话——这个岛是用24美元买下来的,其总督是一个装有义肢的卡通角色。

然而,荷兰的殖民地新尼德兰的故事只是接近消失了,并没有被摧毁:12000页 关于它的史料——近期被宣布为国家级遗产——现在被翻译了出来。从这份不可思议的史料中,萧拉瑟创造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从全球视野着眼,描写一个叫曼哈顿的荒野,是如何转变成我们所理解的早期美国的故事。

作者:萧拉瑟

翻译:陈丽丽吴奕俊

标签:萧拉瑟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美国历史

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最热门章节:
1索引2参考文献3尾声 书面记录4第三部分 传承 第十五章 传承的特点5第三部分 传承 第十四章 纽约6第三部分 传承 第十三章 繁荣7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十二章 危险分子8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十一章 一个在欧洲的美洲人9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十章 人民的捍卫者10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九章 将军与公主
更多『世界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