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9·五代十国_柏杨跋

司马光柏杨
国学古籍
总共16章(已完结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9·五代十国 精彩片段:

柏杨跋

当我终于写完柏杨版《资治通鉴》最后一个字,画上一个句点时,抬起头来,凝视着书桌上的横管台灯,竟呈现一片模糊,不由得连自己都蓦然一惊。九百多万字——将近一千万字的巨著,从一九八三年三月,写下第一个字开始,直到今年(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全部译完,为时整整十年,十年来,朋友把我的书房唤作“劳改营”,而我个人则当然是典型的“劳改犯”。因为,平均下来,我每个月至少都要阅读四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标点及注解)原文,写出七万五千字左右的初稿,和缴出十五万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所必需的地图、附录,和《通鉴广场》①。十年如一日,没有星期天,没有例假日;没有阴,没有晴。

①《通鉴广场》是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柏杨版·资治通鉴》时,每册书所附录的柏杨与读者的笔谈。

就在十年劳改营式写作生涯中,另有三种《资治通鉴》白话译本,先后问世,以完整无缺的全书面貌,进入市场,我依照它们的出版顺序,排列于下:

1、.师大版《通鉴》一九八四年十月,台北文化图书公司印行。

2、.名远版《通鉴》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台北名远出版社印行。

3、.改革版《通鉴》一九九一年十月,北京改革出版社印行。

《资治通鉴》自十一世纪出版,直到今天,历时九百余年,过着平静的日子,却在最近十年之内,出现来自同一母体的四种白话版本,固然由于商业竞争的激烈,但也说明一种现象:文言文古籍的寿命,已走到尽头。过去,知识分子对于难懂的文言文,传统的反应是:在原文之下,另加注解,或另加导读。于是,一部年代久远的文言文古籍,仅只注解导读,就能汇集成若干部书,成为专门学问。问题在于,注解或导读只能延长古文的呼吸,和古文辗转病榻的时间,不能拯救她的死亡。

从四种版本同时流行的事实,可以了解:即令拥有再好的注解,再优美的导读,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无法对文言文继续容忍,而渴望另行建立直接的了解渠道。犹如跟一位美丽的姑娘谈情说爱,男主角再也不愿意通过结结巴巴的第三者从中间传话,而要自己直接对话。

现代语文可以使已死的或垂死的古籍,获取新的生命。虽然有些人提出种种理由,反对把古籍译成现代语文,其实只不过是少数人企图永远垄断古籍知识,不允许她脱出自己掌心的心理,这将使古籍成为少数知识贵族的私产,才真正对国家民族造成伤害。

司马光曾感叹说:“《资治通鉴》完成之后,只有王胜之借读一次,其他的人还没有读完一页,就打起呵欠、昏昏欲睡。”我比司马光幸运得多,柏杨版《资治通鉴》平装本已销出两万部左右,台湾二千万人口中,百分之五十七从不阅读书刊(不知道应感到可怕,或应感到可忧),在剩下的读书族群中,每二百八十人中,就有人拥有一部,这是一个奇高的比例。而在大陆,第一册初版数目,就高达十六万八千册。《资治通鉴》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通俗读物,它是严肃的正史。读者不但包括小学生,还包括体力劳动的工人,和被米面儿女缠身的家庭主妇,这都是现代语文的伟大功绩。

作品简介:

本书为《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第九缉《五代十国》。

《资治通鉴》涵盖了中国1362年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柏杨耗时十年(1983-1993)将《资治通鉴》译写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该系列图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对原书的人名、地名进行了全面校订,改正了大量疏漏与差错,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内地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词、叙说方式做了相应变通。另外,历史地图、图表均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绘制而成。

作者:司马光 柏杨

翻译:郭衣洞

标签:司马光柏杨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中国历史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9·五代十国》最热门章节:
1出版人王荣文后记2柏杨跋38、分裂尾声 十世纪 六〇年代(九六〇年)48、分裂尾声 十世纪 五〇年代(九五〇—九五九年)57、高平之战 十世纪 五〇年代(九五〇—九五九年)67、高平之战 十世纪 四〇年代(九四〇—九四九年)76、横挑强邻 十世纪 四〇年代(九四〇—九四九年)85、儿皇帝 十世纪 四〇年代(九四〇—九四九年)95、儿皇帝 十世纪 三〇年代(九三〇—九三九年)104、半截英雄 十世纪 三〇年代(九三〇—九三九年)
更多『国学古籍』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