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文言津逮_六 择善而从

张中行
文学理论
总共14章(已完结

文言津逮 精彩片段:

六 择善而从

讲读文言,有时由于对照不同的版本,或者采用集注并有详细校记的版本,或者翻阅前人的校勘篇什,如顾炎武《日知录》、王引之《经义述闻》之类,会碰到文字、断句(标点)、解释间或不同的情况。怎么处理?下面举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文字方面

五代以前,典籍都是靠辗转抄录流传下来的,流传的路径不同,字句就难得尽同,有的差得少,有的差得很多。刻板印刷术流行以后,诗文刻板以前,稿或经过改动,或经过传抄,或者同一内容而不只一种版本,文字也免不了彼此不同。我们讲读的时候,遇见这种情况怎么办?针对不同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办法。

先说第一种情况,是两种说法都通,不能明显地分别高下。例如: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类也,位卑则足羞,官·大则近谀。(同上)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同上)

(3)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同上)

例(1),“相似”和“相类”,意思完全相同;“官盛”和“官大”,意思也无别,有人会说,还是“官盛”对,因为这是引用《礼记·中庸》“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但是有人也许反驳,你怎么知道这是引用?韩愈是未必喜欢引用的。总之,两种说法难分高下。例(2),“借书”和“积书”意义不同,“借书”强调自己贫苦而好学,“积书”强调自己勤慎好学,究竟作者是想强调什么呢?我们自然无法知道,所以只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例(3),两种说法差别更大了,甚至牵涉到孔子同《易经》和易传究竟有无关系的问题;可惜文献不足,我们难于确知当时的实况,也就只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了。

像以上这种情况,我们讲读时可以任选一种;当然,能够知道另外还有什么说法就更好。

第二种情况是两种说法都说得过去,可是其中一种显然好一些或好得多。例如:

(4)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巡传》。(同上)

作品简介:

张中行先生的《文言津逮》是讲怎样学习文言的。津逮的本意是由渡口坐船到达目的地,后来用来比喻为学的门径。所以文言津逮也就是文言入门。你想学习如何以文言为借鉴吗?那就请你读张先生的著作吧,你肯定会有收获的。

张先生认为,在学习方法方面,路子是原则问题。我们读《文言津逮》,必须先了解张先生在学习文言的方法问题上所持的根本主张。张先生多次问过,在如何学习文言的方法问题上,多年来一直有两种意见之争:一种意见偏重多读,以熟为基础求会。另一种意见是偏重摸清规律,以知为基础求会。或者说,一条路是以多读为主,以文言的词汇语法知识为……

《文言津逮》是张中行先生撰写的关于怎样学习文言的普及读物。先生自述在文言文选注工作中常常遇到与学习文言有关的问题,因此想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常识,以供语文教师和初学文言的人作参考。

作者:张中行

标签:文言津逮张中行

文言津逮》最热门章节:
1附录二2附录一 工具书举要3十 行文借鉴4九 循序渐进5八 冷暖自知6七 舍粗取精7六 择善而从8五 费解一斑9四 典故探原10三 名物种种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