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_第九章 艰苦中的奋斗 被寄养的孩子

祁玉江崔子美
纪实报告
总共45章(已完结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 精彩片段:

第九章 艰苦中的奋斗

被寄养的孩子

曾在家乡浙江岱山县领导组织盐民运动、后来担任于都县委书记、胜利县委书记的金维映,1933年秋天被组织调到瑞金县,担任扩红突击队总队长,后调人中央组织部,任组织科长。1934年初,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当年春夏之间,30岁的金维映和37岁的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结婚。

李维汉曾赴法国留学,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回国后担任中共湘区执委会书记。1928年党的六大后,历任中央巡视员、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在中共中央六届二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代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之后去莫斯科学习,回国后任中央组织部干事、部长。

1934年10月份,夫妻俩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李维汉兼任军委二纵队司令员和政委。经受了长征九死一生的磨难和饥寒交迫的煎熬,夫妻俩终于在陕北苏区安定下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金维映有了身孕。

中共中央机关来到志丹定都后,李维汉和金维映住在炮楼山下。1936年9月9日,金维映忽然临产,由贺子珍、刘英、李坚贞三人帮助接生,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欣喜万分。

李维汉和金维映给孩子起名罗小金(即李铁映),“罗”是取李维汉的原姓,“小金”里面含有金维映的姓。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用孩子的名字佐证着他们俩人心心相连。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说:金维映刚生过小金,过了两天,就有国民党的飞机在保安城上空盘旋,进行轰炸,我看见李维汉同志怀里抱着刚出世的小金钻防空洞。大家看到了都为孩子担心,怕受了风,李维汉同志紧紧地把孩子抱在怀里说:“真的没有法子。”大家能看出来他是非常喜欢这个孩子的。

长征之后的金维映营养严重不足,分娩后身体非常虚弱,没有奶水哺乳孩子,加之中央派遣李维汉去盐池、定边一带从事团结回民和蒙民的工作。再三考虑后,他俩决定把孩子寄养在当地的一户人家里。通过一个名叫李海清的医生了解到,在县城南三里路的麻地坪村,有一个叫段世章的前不久夭折了一个婴儿,政治可靠、条件合适。于是,在小金出生后的第七天,金维映看着孩子被抱往段世章的家,禁不住泪流满面。为了感激,也为了孩子,金维映把长征时一直带在身边的红木箱子送给了段家。

段世章家坐落在面向东南的山脚下,越过一片广阔的种植了各类农作物的台地,就是一大片柳树滩,滩下是清格凌凌的周河水。这里家禽结队,羊儿星散,与县城的中央机关的生活环境相比要好些。李铁映的到来,让段家异常欢喜,消减了他们夭折婴儿的伤痛。对组织上的嘱托段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是中央领导的孩子,是中国革命的后代,由此对孩子万分的呵护,还给孩子起了一个乳名“招娃”。为了孩子,段家特意拿出仅有的积蓄,买回来一只奶山羊,用羊奶辅喂孩子。在那个战争年月,小招娃得到了段家的细心照顾,天气炎热了,担心窑洞里闷热,就抱着孩子在树荫下透气纳凉。天寒地冻了,段家夫妻不敢在家里燃木炭火,怕烟火呛了孩子,就反复把土炕烧得暖暖和和,将孩子放在最舒服的地方。

1937年1月,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离开志丹,移居延安后,红色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扩展,延安成为稳定的大后方。李维汉担任了中央党校校长,金维映和长征过来的女干部蔡畅、邓颖超、贺子珍、康克清等一起到中央党校接受轮训。之后,金维映担任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女生区队长,和女学生同吃同住。随着全民族的抗战,全国各地来延安的青年越来越多,党中央为了快速培训人才、输送干部,筹办陕北公学,李维汉担任了陕北公学党组书记,金维映在陕北公学里担任了生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938年春天,党中央决定分批派一批同志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也为这些身体有病的同志提供治疗疾患的条件。金维映、蔡畅、蹇先任等与中共派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任弼时及夫人陈琮英结伴同行。取道兰州、乌鲁木齐,然后去莫斯科。在乌鲁木齐,金维映非常思念孩子小金,提笔给李维汉写了一封信,说十分思念孩子,叮嘱李维汉一定要把孩子接到延安去生活,可以在父亲的呵护下得到更多的关爱,于安定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此信辗转,半年后才送到了延安。

在莫斯科,金维映被编人共产国际党校政治班,生活确实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当时苏联搞肃反运动,保密制度十分严格,中国来的学生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蹇先任回忆说:“学校四周是高高的围墙,校园里除了警卫人员,还养着迅猛的猎狗。组织上对学员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准一个人外出。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与外界接触,不能上街随便对人微笑点头,不要随便碰人家东西。有一次,在马戏院里碰到冼星海、袁牧之等同志,连招呼都没敢打。为什么要这样呢?主要是怕暴露我们的政治身份,即同共产国际的关系。”

以后,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同志来到了莫斯科,朋友相逢,格外亲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金维映十分想念国内的亲人和寄养在段家的儿子。1939年下半年,金维映突然病了,到了1940年上半年,病情越来越严重,依然坚持学习。金维映在蔡畅回国时,要她转告李维汉:无论如何要把儿子从志丹接到延安生活。

1940年底,金维映没有能力到课堂了,在任弼时的关怀下,被送进了疗养院。

作品简介:

志丹县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的故乡。志丹县也曾是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定都的地方。

中央机关在志丹县定都的半年多时间里,克服了异常艰苦的生活困难,胸怀天下,运筹帷幄,不断深化统一战线工作,使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并正确决策和参与解决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开启了民族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同时,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实现了二、四方面军顺利北上,指挥了三军大会师,产生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的领导集体。

在红都志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受了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将中国共产党红色苏区的真实情况和抗日主张宣传给了全世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在红都志丹,由丁玲发起并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开始了革命文艺的新创作。在红都志丹,中共中央召开了21次政治局会议,决策了一系列关系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大事,这一切在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上都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祁玉江 崔子美

标签:祁玉江崔子美壁上红旗飘落照志丹红军纪实文学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十章 应对西安事变 进驻延安3第十章 应对西安事变 西安和谈4第十章 应对西安事变 英明决策5第十章 应对西安事变 临潼“兵谏”6第九章 艰苦中的奋斗 “我不能搞特殊”7第九章 艰苦中的奋斗 同志亲如手足8第九章 艰苦中的奋斗 改善群众生活9第九章 艰苦中的奋斗 被寄养的孩子10第九章 艰苦中的奋斗 大树下的党校
更多『纪实报告』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