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_第一章 新的开始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
世界历史
总共12章(已完结

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 精彩片段:

第一章 新的开始

右或左,

前或后,

上坡或下坡——

人必须坚持走下去,

无论

将来与过去。

这本是不宣之秘:

为了完成使命,

你们应该,也必须把它忘记。

——阿诺德·勋伯格,《雅各的天梯》,1917年

1918年11月7日傍晚,比利时境内的黄昏已经降临,这时,车队从位于斯帕的德军总参谋部出发了。它由5辆黑色专车组成,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Matthias Erzberger)就坐在最后一辆车上。他34岁,身材肥胖,络腮胡修剪齐整,上方架着金边眼镜,头发则一丝不苟地梳成中分。这位国务秘书☾1☽,连同一个3人代表团,受德意志帝国政府的派遣前往敌方领地。他的签字将结束一场超过4年且席卷几乎整个地球的战争。

晚上9点20分,车队在法国北部小镇特雷隆附近通过了德军前线阵地。在经过最后一排德方战壕后,就进入无人区了。过往,从这儿到法军阵地之间的炮火最为猛烈。车队以步行的速度在黑暗中缓缓前进,静悄悄地接近敌方前线。打头的那辆车插着一面白旗。一个号兵有规律地发出短促的信号。双方保持着约定的停火状态;代表团车队通过无人区,抵达离德军只有150米的第一排法军战壕,在此期间没有人开枪。对方接待人员给埃茨贝格尔的感觉是冷淡而不失礼节;谈判双方都回避了这类场合习以为常的眼神接触。两位军官领着德方代表团车队进入拉沙佩勒小镇。当他们抵达时,士兵和百姓挤在一起,用掌声欢迎这些敌方的代表,并大声问道:“是战争结束了吗?”

埃茨贝格尔一行人换乘法军专车,继续前行。月亮在云中若隐若现,微弱的光芒所到之处,是宛如世界末日的景象。作为战争的主要战场,皮卡第地区4年来已成了亡灵的国度。街道上是锈迹斑斑的废炮和军车残骸,还有腐烂的动物尸体。田里密布着铁丝网。大地为上千次的轰炸所撕裂,为数以吨计的子弹壳所污染,弥漫的臭气源于大量的尸体以及毒气瓦斯。战壕和弹坑积着雨水。森林里只剩下烧焦的树干,残影映衬着夜晚的天空。车队穿过那些在德军撤退时被夷为平地的村庄和城市。深受震惊的埃茨贝格尔描述了小镇绍尼的情况:“一栋完好的房子也没有;处处是坍塌殆尽的废墟。月光下残骸宛然兀立,犹如冥府般阴气逼人;没有一点生命迹象。”

德国代表的行车路线是法国军方领导所指定的,它穿越了法国北部那些遭受战争打击最严重的地区,有些看起来简直就像是被陨石击中。这片后来在地图上作为“红色区域”而被专门画出的狭长地带,其悲惨的景象让埃茨贝格尔在情绪上做好准备,以面对即将到来的停战谈判。每一处按当时专业人士的观点都绝无复原可能的残破农庄,都是对他的警示:看看你们德国人对法国做了什么。法国北部遭受的战争破坏是宣传战的焦点之一,埃茨贝格尔作为非战斗人员,很有可能早就在报纸、明信片和新闻短片上的照片看到过。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兴趣广泛,应该读过亨利·巴比塞(Henri Barbusse)的反战小说《火线》(),书中用动人的文字描述了“田园的毁绝”。也许他曾看过一些他那个时代的绘画作品,其中有许多致力于一种全新形式的风景画,比如英国画家保罗·纳什(Paul Nash)便以自己的战争经历完成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画中惨白的太阳在完全为战火所摧毁的原野上升起。这幅讽刺与希望交替的作品,名为《我们正创造新世界》(,1918)。然而,亲眼见到如此凄凉的景象、目睹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影响,和读书看画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埃茨贝格尔在他的回忆录里如此写道:“这段旅程给我的震撼,比3个星期前我独子的去世还要来得沉重。”

作品简介:

★ 22个自由意志撞上时代宿命,捕捉世界重启时的希望与幻灭

★ 从希望到绝望的彗星年代:世界从未如此充满希望,人类也从未这般迷茫

★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齐荐,荣获英国《金融时报》2018年年度好书(评论员精选)

★ 纪念一战结束百年回首之作:100年过去了,世界变得更好了吗?

1918年11月11日,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和德意志代表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这一天,德国士兵鲁道夫·赫斯从前线赶回战败的祖国,美国军官哈里·杜鲁门正懒洋洋地享受着蓝莓蛋糕和胜利,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日记中抱怨安静的生活被庆祝所打破。

所有人都背负不同的过去,面临相同的现实,迎向未知的未来:福煦在和平时期被人遗忘;埃茨贝格尔回国后遭遇刺杀;赫斯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杜鲁门退伍参政,以总统身份参与另一场世界大战;伍尔夫再也难寻内心的安静,直到投河自尽……

全书包括了超过20位历史人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人物在1918年至1923年的不同遭遇和走向:胡志明、甘地、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原型)、乔治·格罗兹(德国讽刺画家)、阿诺德·勋伯格(著名作曲家)等等。通过整理书信、日记和相关报道,以人物私人视角来重新还原他们当时眼中的世界。借以蒙太的叙事手法,作者不仅向我们讲述了这些人在影响世界走向之前的故事,并且将他们的命运串联起来,表现了1918年至1923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

1918这一年就如同彗星般炽焰燃烧又稍纵即逝,整个世界被撕裂成两半,人类处于激情和消沉、狂喜和毁灭之间。千万种可能性在前方招手,所有人将要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开始奋斗,或挣扎。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以一种吸引读者跟随其后的写法,让人进入那难以置信的一年:1918年。通过绝佳的品味、对细节的敏锐和对庞大结构的掌握能力,他重新开启了那个时代,并让他的读者们在书中重新发现自己和20世纪。——菲利普·布罗姆,知名历史学家

在不同的时光中,喧嚣的时间(狠狠地)盖下了它的印迹。舍恩普夫卢格引领读者经历了自己的命运,如此急切,历历在目,如同它刚刚发生一般。——西比勒·列维查洛芙,毕希纳得奖作家

从每天送到英国《金融时报》办公室的麻袋中挑出一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在最近抵达的众多优秀作品中,我特别喜欢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的《彗星年代》。通过对一战直接后果的研究,舍恩普夫卢格给原本熟悉的故事提供了新鲜又多样的视角,提醒我们在大屠杀和混乱中曾诞生过一段乐观且充满希望的短暂时光。——弗雷德里克·斯图德曼,英国《金融时报》文学编辑

作者: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

翻译:简心怡

标签: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彗星年代德国历史世界史一战

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致谢3后记4结语 彗星之尾5第六章 复归结束6第五章 虚假的和平7第四章 梦乡8第三章 革命9第二章 天涯共此时10第一章 新的开始
更多『世界历史』类作品: